文/梁 唯
棉花糖實驗由美國著名學府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專家操刀設計。這個實驗很有趣:讓一個孩子單獨待在房間里,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他能堅持15分鐘不吃這顆棉花糖的話,會再給他一顆作為獎勵。經過跟蹤調查,10年后,研究人員發現,能夠堅持15分鐘不吃棉花糖的那些孩子在長大以后,不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優秀。
這個實驗意味深長之處在于,實驗中的棉花糖,其實只是一個象征著幸福感的符號。而堅持與耐心,在這個實驗中有了另外的名字——延遲幸福。這個實驗的結果也印證了我們的生活經驗:當幸福和快樂不期而至時,那些以及時行樂為信條的人往往會囫圇吞棗地在短時間內將這幸福與快樂饕餮一空,目光短淺讓他們錯失了更大、更多的幸福與快樂;而那些心懷高遠目標的人,則不會將這份幸福與快樂當成上帝廉價的饋贈而暴殄天物,他們會將這突如其來的幸福和快樂當作種子悉心珍藏,當作更大、更多的幸福和快樂的萌芽小心呵護。當然,這需要足夠的耐心和面對誘惑的堅持,需要更開闊的人生格局和更從容的人生態度。
由棉花糖實驗作引子,美國著名演說家兼自我開發咨詢師喬辛·迪·波沙達寫了一本風靡全球的關于成長的超級暢銷書《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國內引進版權并出版了其升級版,名為《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青島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以下簡稱《棉花糖》)。在書中,作者喬辛·迪·波沙達娓娓道來,講述了小女孩珍妮弗與她爸爸之間發生的故事。爸爸喬納森是個成功的商人,非常有錢。珍妮弗的身上有著那個年齡段的小女孩身上常見的缺點:愛遲到、缺乏自信、缺少金錢觀念、沒有人生目標……甚至于,她小小年紀,已經開始擔心起自己的體重來。面對女兒身上的問題,喬納森并沒有過多地擔心,他只不過是給女兒講了一個個關于棉花糖的故事,就把女兒身上的缺點化解于無形。于是,就有了這本書里的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建立自信的橘色棉花糖,掌握時間的黃色棉花糖,善用金錢的綠色棉花糖,輕松減肥的紫色棉花糖,等等。
“吃”著這些五彩繽紛的棉花糖,孩子們學到了很多大人都夢寐以求的“成功法則”。這些法則不只是會幫助孩子們更快地成長,不只是會讓孩子們成為大人心目中的“好孩子”,更重要的是,這些法則會幫助孩子們慎重地選擇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的每一個問題,為自己將來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臨無數的選擇。每一個選擇背后,都有著無窮的誘惑。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選擇,哪怕簡單到僅僅是讓你決定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選擇,都會影響你的一生。
成長是個很大的話題,多數人對“成長”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比較膚淺的,他們充其量是希望獲得某些知識和技能,升學、就業和舒適的生活是他們追求的最終目標。升學、就業和舒適的生活也確實是必要的,但一個人的追求和理想并不應該僅限于此。“成長”的概念除了包含智力的因素,更應該包含心靈的因素。
成功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千萬不要等到幸福來敲門的那一天,才突然發現自己忘記了給門裝上把手。早行一步,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成功的習慣,你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