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慧
(唐山晚報,河北 唐山 063000)
在我國,新聞傳播的迅速發展帶來新聞侵害隱私權糾紛絕對數量的增多,而糾紛一多就促使人們開始關注進而加強對隱私權的保護進行探索和研究。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目前報刊有8000多種,電臺、電視臺2000多家,新聞網站數百家。截至到2005年止,正式持有記者證的人數達到17萬人,新聞從業人員總和高達70萬人。可以說,我國的新聞事業發展迅猛。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表現之一就是人們對隱私權的保護意識開始逐漸加強。因此,不論世界其他國家還是我國,新聞傳媒的發展與人們隱私權意識的增強似乎同步前行,有所關聯。可能不僅是因為新聞傳媒的發展促使了人們更頻繁的思想交流進而加強了對隱私權的認識,還可能由于新聞傳播領域本身就容易產生隱私權糾紛。
新聞侵害隱私權,就是指新聞機構或新聞從業人員在進行新聞采訪報道過程中,違法侵犯了他人隱私權。由于新聞活動由新聞采訪和新聞報道兩部分組成,其侵害行為的表現也因此分為兩類:新聞采訪侵害隱私權行為與新聞報道侵害隱私權行為。
新聞采訪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主要有:竊聽談話;竊取個人資料;強行采訪監視;隱性采訪。新聞報道侵害隱私權的行為主要有:未經當事人同意,報道與“性”有關的話題;未經允許公開當事人已經成為歷史的違法犯罪歷史及其他不光彩的經歷;披露電話、信件等通信內容。
所謂歸責,就是依據何種準則,將侵權責任歸于行為人承擔。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歸責的含義,是指行為人因其行為和物件致他人損害的事件發生后,應以何種根據使其負責。歸責原則體系是由過錯責任、過錯推定責任、無過錯責任構成,公平責任不作為獨立的歸責原則,只是將其作為一種責任形式。本文認為,新聞侵害隱私權的歸責原則應該以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為主,而且對不同受害主體分別適用重大過錯責任原則和一般過錯責任原則。即若是國家官員和社會公眾人物為受害者適用前者,對于普通人隱私權案件適用后者。相對于國家官員和公眾人物,普通人所能支配的公共資源要比他們少的多,基于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原則,普通人對隱私權的讓度程度就不應與前兩者相提并論。
當前,我國仍把侵害隱私權的行為歸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故侵權責任承擔方式一般要適用民法中有關名譽權侵權責任承擔方式。《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第一款具體規定了侵犯名譽權民事責任的特殊方式:“公民的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本文認為,這幾種侵權責任承擔方式,可以作為新聞侵害隱私權的責任承擔方式。但是,由于新聞侵害隱私權和侵害名譽權在性質上有所差異。所以,在責任承擔時應體現出其自身特點,并且應根據具體問題具體考慮。
本文認為,解決新聞侵害隱私權問題,首先需要把握維護人格尊嚴原則以及權利平衡原則;其次在立法上需加強民法對隱私權的保護以及加速新聞法的制定。具體內容如下:
基于我國民法中對隱私權所規定內容的缺失,本文建議在人身權制度中進一步突出有關人格權的規定。并對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等分別做出規定,明確其概念,界定其內涵和外延。特別是將隱私權明確地獨立于名譽權之外并與其并列,并界定保護隱私權的范圍。在侵權的民事責任中相應地增加侵害公民隱私權的民事責任,規定受害人在隱私權受到侵害時有權要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最后還要完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以加強對隱私權救濟的力度。
解決新聞侵害隱私權問題,首先新聞法最需要關注的就是應該盡量明確規定新聞自由、知情權和侵犯隱私權的界限。為了明確這個界限,本文認為關鍵在于新聞法中應明確新聞媒體對于不同對象所行使的權利范圍。根據我國目前狀況,有必要加強對國家官員和公眾人物的新聞輿論監督。因此,對國家官員和公眾人物隱私權要進行適當的限制、對新聞媒體的權利范圍就相應的擴大。

綜上所述,新聞侵害隱私權是一種有自身特點且比較常見的民事侵權。通過法律的規范,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新聞對隱私權的侵害。然而,我國民事法律由于立法時的局限性,沒有將隱私權確定為獨立的人格權,導致我國保護隱私權的法律制度極不健全。盡管后來的一些單行法律規定了保護相關人員隱私的內容,最高人民法院也以司法解釋明確了對擅自宣揚隱私行為可以按照侵害名譽權或者人格利益處理,但是,終歸沒能給隱私權以應有的法律地位,也無法在全社會樹立起依法保護公民隱私權的觀念。這就使得社會生活中侵害隱私權,包括新聞侵害隱私權,成為屢見不鮮的現象。另外,我國法律對于公民的知情權和新聞自由權的規定也十分欠缺,至今沒有出臺規范政務透明、社情公開以及新聞行為、輿論監督的專門法律,使得公民行使知情權和新聞媒體行使新聞自由權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據和行為規范。這樣,新聞媒體、新聞從業人員既容易超越新聞報道的正當范圍,侵害他人隱私權,又容易受到其他權利或權力的不當限制和干涉。這種法律制度的欠缺,是當前容易發生新聞侵害隱私權行為的客觀因素。有鑒于此,本文建議,一方面增加民法有關隱私權方面的規定,另一方面加緊制定新聞法。在保障新聞自由和知情權的充分實現的同時規范新聞行為,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