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炎龍
在公益出版中,盲文出版是重要主體之一。我國唯一一家盲文出版機構中國盲文出版社,其明確的定位以及出版范圍,充分發揮了公益傳播的功能?!蛾P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除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少數民族語言出版社將轉制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外,其余絕大多數出版社須轉制成為經營性文化企業單位。這一指導意見為盲文出版的未來提供了鮮明的公益導向。但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一對一的郵發銷售渠道和標準不一的圖書閱覽室集中閱讀終端,已經無法滿足盲文出版的發展要求,在數字出版發展迅猛的背景下,盲文出版亟待加強無障礙信息機制建設。
從盲文出版的文字發展歷史來看,國內盲人最初使用的盲文可以稱為舶來品,由傳教士在20世紀中后期傳入國內。曾在傳教士郭士立創辦的私塾中就讀的容閎記述:“其后此塾因故停辦,予等遂亦星散。古(郭)夫人攜盲女三人赴美,此三女乃經予教以凸字讀書之法。”[1]但這時的盲文使用的是西文而不是中文。中國最早的中文盲字“康熙盲字”也不是本土產品,是由傳教士穆瑞創造。之后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在新中國成立以前,盲文出版缺乏系統性,至“盲文之父”黃乃創立《新盲字方案》之前,我國各地使用盲文的文字標準尚未統一,而且較為流行的“心目克明”盲字有極大缺陷,這也就影響了盲文出版事業的發展。
新中國的盲文出版機構,最早稱為盲文編譯組,由教育部聾啞教育處創辦于1953年7月,次年和中國盲人福利會下設的盲文出版組聯合辦公,之后擴建北京盲文印刷廠,盲文編譯組與盲文出版組正式合并,成立盲文印刷所,1978年正式改稱為中國盲文出版社,2004年開始,盲文出版社正式劃歸為中國殘聯領導,更加貼近盲人生活。從排版技術來看,盲文出版也在不斷進步。1953~1956年主要是鉛字排版,1957~1987年過渡到盲文打版機制版,1988年至今使用電腦微機制版[2]技術,通過電腦提供的盲漢對照專業編輯排版系統,實現盲文的文字輸入、編輯排版、檢查校對及盲文輸出的整個過程,從而簡化工作量。從盲文出版的主體來看,在過去的發展中經歷了合并重組,相對其他類別的出版,我國盲文出版一直比較統一。為滿足盲人受眾的要求,除了盲文出版社,我國還出版了其他相關的盲文類刊物,如《盲人月刊》(1954年創刊),該刊后來陸續推出了電子版和有聲版。此外有《讀者》盲文版、《中國盲童文學》、《陽光報》等,這些均適合盲人受眾閱讀,也是公益出版的有益補充。但從整體考察,目前我國盲文出版存在很多困境。
我國盲文出版事業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步發展,但盲文出版物集中在中國盲文出版社,該社集盲文圖書及盲人有聲讀物的編、印、發于一體,成為目前中國盲文圖書和有聲讀物編印出版的唯一一家單位。[3]盲文出版在社會變遷中逐漸適應了政策、環境以及技術等的變化,獲得了發展,但現有的盲文出版物遠遠不能滿足盲人群體的使用需求。盲文出版機構非常單一,雖然便于管理,但出版產品涉及領域有限。由于盲文出版使用人群很集中,均為視力障礙公民,而且他們多為重度視力低下。我國人口基數大,盲人群體數量也較大。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全國(未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各類殘疾人總數為8296 萬,占全國總人口的6.34%。[4]其中,視力殘疾單項為1233萬人,排第三位,加上多重殘疾中的隱含人數和近年尚未統計的數據,目前視力殘疾(盲人)人數更多。雖然盲文出版在不斷發展,出版物的數量和形式都在逐年增加,但是盲人人均占有盲文圖書依然非常有限,處于緊缺狀態。目前的中國盲文出版社擔負著為全國盲人出版各類盲文書刊和有聲讀物的繁重任務。2000~2010年間,中國盲文出版社平均每年出版盲文書179種,[5]但是,全國平均6萬盲人共享一種新書刊,相比健康的正常人每年人均占有數十種出版物來說,盲人群體的閱讀狀況堪憂。因此,完善殘疾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維護盲人基本文化權益迫在眉睫。
盲人生理上的不足導致他們的閱讀方式受限,加上盲文書籍在圖書市場并不多見,在大型連鎖書店都難以看到盲文出版物的身影。除了自行購買的渠道,大部分盲人通過點對點的郵購方式來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明確規定:“盲人讀物郵件免費寄遞”,盲人讀者一般依據這條“優惠條例”從出版社直接訂購或者去圖書館瀏覽圖書。
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我國殘疾人事業逐步進入權利保障時期,圖書館已經開始為殘疾群體提供服務。1986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設立了輪椅通道。1987年1月,我國成立第一家盲人圖書館——蕪湖市盲人圖書館。[6]21世紀初期,隨著計算機技術普及,電子圖書館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而專為盲人設立的有自己先進聲控技術的閱讀系統也進駐到電子圖書館內。但從全國的情況看,閱讀終端建設很不完善:一是館內盲文圖書和視聽資料(也稱有聲讀物)兩類資料利用率普遍較低、出版更新慢。二是盲人專用的圖書館閱覽室建設不完善。據中國殘聯調查,“目前,我國33個省級圖書館,一半左右已開設盲人閱覽室,但由于配套的無障礙服務不完善等多種原因,盲人閱覽室的利用效果不盡如人意;330多個地市級圖書館,僅有不足50%開設了盲人閱覽室;2800個縣級圖書館,基本沒有開設盲人閱覽室”。[7]由此可以看出,盲文閱讀終端建設亟待加強。對此,在“十二五”期間,通過實施殘疾人文化建設工程,在全國近3300個縣級以上圖書館將建盲人閱覽室,為當地所有殘障人士提供免費的無障礙閱讀服務。
在以紙張為主要出版承載體的時代,盲文出版社擔負起了為視力殘疾者傳遞知識的重任。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上也衍生出了適合盲人使用的信息產品,信息無障礙的理念開始在盲文出版領域占一席之地。狹義上,信息無障礙主要指信息技術相關軟硬件自身的無障礙設計,網頁內容、網絡應用無障礙和相關輔助技術以及產品兼容,以便信息技術和網絡為更多人所利用。[8]廣義上,信息無障礙指實現任何人(無論健全人還是殘疾人、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無論任何種文化或語言的人,無論低收入還是高收入人群)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以相近的成本便利地獲取基本信息或使用通常的信息溝通手段。[9]
信息無障礙是在數字化時代提出的,盲文的電子出版要適應這種趨勢就應該克服其技術滯后的問題:一是目前狀況下盲人能閱讀的網頁數量少。在2006年,聯合國調查顯示,盲人能夠瀏覽的網站只占全球所有網站的3%。[10]盡管IBM曾經研制出一款適合盲人瀏覽網頁的軟件“IAccessible2”,但是也只能將網頁上的文字轉換成音頻,網頁的組成包括文本、圖片、超鏈接、flash,等等,文字之外的信息對于盲人來說即使使用軟件也無法閱讀。二是我國沒有建立較為完善的相關技術標準,標準的欠缺造成盲人閱讀產品的魚目混珠,就像盲文使用初期一樣,在統一標準尚未建立之前,無法實現長遠發展。因此,發展盲人信息無障礙中心,推廣盲用上網軟件和盲文點顯器,深入推進盲人用品信息化,是解決盲文出版技術問題的途徑。
盲文出版事業有著與生俱來的公益屬性,但是該如何運用公益的特質將其發展成公共服務的平臺還值得研究,必須在保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大政府的財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從資金、發行渠道、標準化三個方面推動盲人出版事業的發展。
公益出版主要注重社會效益,而非利潤追求。但是同樣要重視經營管理,以提高效率,提升社會效益。因此,在降低出版成本的同時增加出版量,能更好滿足盲文受眾。無論在傳統的紙質出版還是數字出版上,盲文出版都要耗費大量資金,同樣的一本書,編譯成盲文發行價格就會高出原價的幾十倍,而各類讀屏軟件和適合盲人使用配置的計算機價格都比較高。要克服盲文出版物不足的情況,首先要解決成本和投資的問題。在印刷成本上,普及使用計算機直接制版技術可以提高印刷效率,節約時間,加大印刷量。在資金上,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應更加關注盲人的閱讀文化,在稅收、出版、經營等政策上進行政策性優惠,《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明確規定“對已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盲文出版獲得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還需要社會各方協力推進盲文出版事業,尤其是在政策層面上讓盲文出版和傳播成為社會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重要課題。
點對點的郵發訂閱模式在國內盲文出版業已施行多年,這為盲人群體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禁錮了發行渠道的發展。圖書館內的盲人閱覽室作為盲人閱讀的終端機構,所擁有的圖書資源應該豐富化,不僅僅以教授盲人群體的醫療衛生保健書籍為主,還要注意多涉及文化休閑娛樂類書籍,并及時進行更換。完善公益捐贈也是開拓盲文出版物的一大途徑,2011年7月,全國已有近200家新聞出版單位參與捐書活動,已簽訂捐贈協議的圖書碼洋累計達1304.8萬,內容涉及面較廣,首批接受圖書捐贈的地區確定在廣西、貴州、寧夏、云南等9個偏遠貧困?。▍^)。[11]但是在具體接受捐贈的基層地區,盲文出版物難以達到持續跟進,即使在城市也很難以區(縣)為單位持續穩定接受盲文出版物的捐贈。在盲文出版物的達到率能夠滿足的前提下,還要充分擴展范圍,盡量實現在城市延伸至社區,在農村能延伸至村組。
圖書館管理人員選擇書籍刊物時,要充分尊重視力殘疾人士的選擇自主性,多進行前期調研工作,可以通過在盲人學校的調查和對圖書館輻射范圍內盲人的隨機抽查的方式,了解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銷售渠道的限定直接影響和限定了閱讀盲文書籍的視力殘疾人士的活動空間,因此需要增加或者改革發行銷售渠道,適應閱讀需求。如在大型連鎖書店內增加盲文書籍的專設柜臺,這樣能極大地方便盲人閱讀,增加自主可選范圍,也能促進社會公眾了解和支持盲文出版事業。
這個“標準”主要是指統一閱覽室規劃標準和電子出版技術標準。閱覽室或者圖書館的建設至關重要,它們作為溝通讀者與出版物的渠道對盲文出版有著巨大影響。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省級和地市級公共圖書館設立盲文及盲人有聲讀物閱覽室分別達到47個和394個,“文化進社區”項目為全國1000個社區文化站配送了供殘疾人閱讀的圖書和有聲讀物。[12]然而這些盲人閱覽室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比如樓層要求、空間大小、所配備的硬件設施等。有的省市的盲人閱覽室地處圖書館較高樓層,不方便盲人群體使用,閱覽室規劃標準應該實現建筑要求、內容設施等各個層面的統一,力求真正將從省到市兩級盲人閱覽室建設工作落到實處。電子出版的技術標準統一,國家有關部門逐步在推進,2008年我國第一個信息無障礙領域的標準《信息無障礙—身體機能差異人群—網站設計無障礙技術要求》(標準編號為YD/T 1761-2008)出臺,這是盲文電子出版技術標準統一邁出的第一步。由于盲人群體的規模大,盲文閱讀需求緊迫,因此要在政策上加大對我國盲文出版社生產硬件設施的支持力度,著重解決盲文出版社會融資少等問題。國家還要加大投資研發盲人信息無障礙產品,并統一在各計算機終端上使用適合盲人群體使用的閱讀軟件。
盲文出版機構單一導致因缺乏競爭意識而發展滯后,發展的關鍵在于利用好國家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開辟以公益出版理念為主的盲文出版市場,渠道管理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增加盲文出版物的流通渠道,建立完善的標準化的閱讀終端?!耙行U大盲人讀物出版規模,滿足適齡盲人少年兒童的教材供應和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加大盲用信息化產品研發生產推廣力度,讓盲人平等享受信息技術發展進步的成果。提高盲文圖書館建設和服務水平,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建立盲文閱覽室,向全國盲人提供免費借閱服務”。[13]通過政府、出版界以及社會各界共同推動,公益性的盲文出版事業就不會成為出版業的“盲區”,公益出版業才更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更健全。
注釋:
[1]容閎.西學東漸記〔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4
[2]陳紹懷,葉耀增,曹國輝.盲文與盲文出版事業〔J〕.中國殘疾人,2008(1)
[3]張映娣,張小慰.我國盲文讀物出版及使用回顧與思考〔J〕.中國出版,2006(3)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第一號
[5]孔維榮.中國盲文出版物的現狀及問題〔J〕.青年記者,2010(8)
[6]蘆小芊.蕪湖開辦盲文圖書館〔N〕.人民日報,1987-01-17
[7]魏銘言.盲人閱覽室將普及到縣〔N〕.新京報,2011-04-22
[8]孫禎祥,張家年,王靜生.我國信息無障礙運動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07(11)
[9]參閱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推出的《信息無障礙標準體系框架》
[10]陳亮.盲人的互聯網世界〔N〕.互聯網周刊,2007(13)
[11]中國殘聯.全國百家出版社首次聯合開展文化助殘公益行動〔J〕.中國殘疾人,2011(8)
[12]王坤寧.讓殘疾人文化生活更豐富——“全國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殘公益行動”活動側記〔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07-26
[13]吳晶.重視發展盲人文化事業 努力滿足盲人精神文化需求〔N〕.北京日報,201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