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廣海



中國古代雖有“高等教育”的形式,然而也不必諱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確乎是歐洲文明的產物。晚清伴隨著西風東漸的潮流,大學也移植到了中國,至今已然根深葉茂,走過百余年的歷史了。目前大多數稍具歷史的高校,均已有校史專著出版。然而限于種種因素,院系史的撰述相形落寞。內地及港臺高校此前只有北京大學和臺灣大學較有自覺的修史意識。1998年,乘百年校慶的東風,北大曾出版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簡史(1910-1998)》(馬越編著)和《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系史(1898-1998)》(蕭超然等主編),不過均為10萬字左右的小冊子。2010年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由溫儒敏教授主編的《北京大學中文系百年圖史:1910-2010》出版。臺灣大學則于2002年出版了《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1929-2001)》和《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院史》,2008年又出版了《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院史稿(1928-2008)》。除此之外,幾乎不見有任何中國大學曾編撰院系史出版。這種寂寥的狀況,如果與繁盛的大學校史編撰對比,不能不讓人感覺有些異常,并足以引發有識者的反思。在2011年10月,一套146萬余字的三卷本《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叢書的出版便是改變這一狀況的有力嘗試。由浙江大學出版社推出的這套《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分為“總論卷”、“教師卷”和“校友卷”,由浙大中文系主任吳秀明教授領銜擔任總主編,分別由該系教授吳迪、陶然、黃健擔任分卷主編,先后組織了70位左右的中文系在讀學生,歷時3年編撰而成。這套系史收集了詳贍的浙大中文系歷史資料,并以別開生面的形式,對浙大中文系走過的近百年歷史做了回顧——既回溯了浙大中文系的歷史源流,總結并展示了建系迄今的光輝成就;更把目光投向歷任教師及歷屆畢業的中文系系友,不避艱苦進行大規模追蹤調查,以兩卷的篇幅為210位歷任教師及463位系友代表做了小傳或專訪。無疑,這套系史不僅是國內首套中文系系史叢書,同樣堪稱國內首套高校院系的院系史叢書。可以預見,這套系史叢書必將成為此后中國高校院系史編撰的借鑒范本。
坦率來說,以當事人身份為自己所屬的院系編撰歷史,既有難得的便利,同時存在許多較難克服的問題。例如,如何在系史編撰過程中協調官方立場與民間態度,如何避免超出常規的“同情之理解”等,并非易事。《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的編者做了充分的努力,他們自覺地以史家的素養和情懷努力避免了這套叢書成為應景的宣傳手冊放大版。那些史料性質的典章制度陳述乃至成績的介紹,屬于書中的“干貨”,整理收集固屬不易,意義自然也重大,但較難體現自家特色與情懷。而最能體現一個院系特色的莫過于其中富含個性的老師與學生了。只有把歷史附著在人的身上,歷史才可能生出靈性,并為后世追懷。《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在綱領性的“總論卷”之外,又開辟出專門的“教師卷”和“校友卷”,可謂深有寄托,從而也跳出了宣傳式校史編撰的窠臼。
《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另外一項值得充分肯定的是其對專業與通俗、史料與論述之間關系的恰當把握,從而使得這套叢書可以雅俗共賞,為各種類型的讀者提供所需要的內容。專家讀《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可能會對其中豐富的歷史材料備感動心,普通讀者讀《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則可獲得對浙大中文系的生動介紹與全景式概述。于此不難想見編者所花費的苦心。
可以說,《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以洋洋百萬言全景式地展現了浙大中文系走過的近百年歷程,打撈并匯集了眾多即將被湮沒的歷史碎片與記憶,為人們記取百年間浙大中文系的光榮與收獲、坎坷與挫折作出了非凡的努力,也為浙大中文系實現未來的夢想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自然,以3年的時間編撰近百年的“系史”,其實仍然顯得倉促,這也導致其中不乏可商榷之處。比如相關的原始檔案資料似應更多充實進“系史”;“系史”對教師成果的展示幾乎完全依據獲獎及課題,許多有意義的內容便難免被忽略或邊緣化。一種可以更全面和生動地展示浙大中文系精神的系史編撰體例仍然值得繼續探索。好在浙大中文系仍在蓬勃發展,“系史”永遠是常新的,編撰“系史”因而也永遠處在“進行時”。在《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叢書所提供的高平臺上,后來的編撰與修訂者必然可以作出更好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