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 嶺
高校學報作為國內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數量多、分布廣、覆蓋面大、受眾廣泛的特點,是重要的宣傳輿論陣地和思想文化陣地。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后新的歷史形勢下,高校學報在加強輿論導向,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倡導優良社會風氣等方面負有重大而光榮的使命。高校學報如何更好地發揮這一輿論導向功能應該納入研究者的議題。
高校學報作為傳播先進文化和構建文明社會的重要學術載體,必須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我國的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這一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態、主流價值觀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價值觀的沖擊,相伴而來的是社會思想更趨多元化,人們的思想更為活躍,可選擇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問題、社會矛盾更為復雜多樣。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和科技的發展,各國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交融日益頻繁,但是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們的文化滲透并未停止,反而在層次上更深入、形式上更隱蔽、內容上更多樣。在這樣的國內外形勢下,高校學報必須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增強社會責任感,把重視政治意識、注重輿論導向的引導、發揮思想輿論陣地的作用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來抓。
高校學報的辦刊目的有二:一是促進學術交流,二是為社會服務,包括資政育人、對政府決策和社會輿論產生影響。高校學報作為傳播交流學術研究成果的載體,作為服務高校教學科研的平臺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橋梁,是宣傳、傳播先進文化和正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因此高校學報必須要重視發揮其社會功能,發揮“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神圣職責。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牢牢把握正確的辦刊方向和宗旨,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
賀麟先生在《學術與政治》一文中談到:“學術和政治的關系,可以說是‘體’與‘用’的關系。學術是‘體’, 政治是‘用’。學術不能夠推動政治,學術就無‘用’,政治不能夠植基于學術,政治就無‘體’…… 政治沒有學術作體,就是沒有靈魂的軀殼,學術沒有政治作用,就是少數人支離空疏的玩物。”[1]高校學報是學術的載體,因此在擔當政治功用方面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學報在改革開放之初對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中發揮了重要載體功能。如早在《光明日報》1978年5月11日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并且掀起了全國性的大討論之前,其實有不少學報就已經發表了相關主題討論的文章。如《南京大學學報》、《復旦大學學報》都相繼發表了類似觀點的文章。二是學報為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初,全社會對于股份制的認識還很模糊,甚至是談之色變,認為是資本主義的事物,但是很多高校學報卻率先刊登了學者們對此問題的探討,從而對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革、推進市場經濟體制變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三是今天的高校學報仍然為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發揮著重要的宣傳和引領思想潮流的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藍圖中,學術界積極通過高校學報發表大量文章,為如何構建和諧社會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理論探討。如《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根據形勢發展及時設立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欄目,吸引了一大批知名專家和學者為該欄目撰稿,許多論文被國家有關部門采納,或被其他文摘類刊物轉載,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2]
歷史和實踐證明,高校學報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在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壯大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發揮正確政治輿論導向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要堅持學術方向的正確性,引領正確的學術思想潮流。高校學報作為重要的理論研究陣地,在正確把握和引領學術思潮的意識形態性上負有重大的責任。二是要堅守學術道德,堅決抵制浮躁的學術風氣。在學術日益功利的背景下,學術研究中的泡沫化、浮躁化等傾向越來越嚴重。高校學報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倡導學術道德,今天,在復雜多變的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學術期刊的正確輿論導向功能,堅守學術品位,杜絕浮躁,顯得尤其重要。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身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浪潮下的中國社會呼喚和諧,需要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而要在全社會弘揚正確的道德規范和優良的社會風氣,就需要眾多的倡導者和踐行者,還需要很多的傳播渠道。這其中,高校學報就是一個很好的宣傳輿論陣地。高校學報辦刊的最終目的就是服務社會,學報作者大多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學者,具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和權威話語權。因此高校學報在服務社會,倡導優良社會風氣方面可以說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通過廣大的讀者群體,將學報所倡導的優良社會風氣播撒到社會,讓文明之風滋育人心,這些都是高校學報義不容辭的責任。從今天看來,有不少高校學報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比如《北京大學學報》連續6年舉辦北京論壇,以文明、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主題,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3]
如前所述,學術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政治需要學術的推動和滋養,而政治則是學術實現價值和生命力旺盛的保證。基于此,作為學術載體的高校學報一定要處理好學術和政治的關系。在具體實踐中,高校學報一定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方針,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若干意見》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弘揚社會主義時代主旋律,正確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學術問題上,要堅持以正面引導為主的方針,妥善處理思想理論領域的問題。要樹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術思潮的編輯意識,既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要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在涉及思想問題、政治問題等事關方向、原則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面前,要堅持政治第一的原則,堅定政治立場、旗幟鮮明,切實負起政治責任。
高校學報雖然不能偏離政治軌道,但是它畢竟不同于黨報和一般的政治理論刊物,它的最根本屬性還是學術性,學術質量和社會效益是高校學報的最高追求。因此要想加強高校學報的輿論宣傳作用,就必須在學術質量上下工夫,多刊登有創新性、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具有良好社會效益的高質量文章。高校學報刊發的文章要能反映國內學術水平,論點明確、論據充分,并具有創新性、探索性和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作為理論研究和宣傳的文章,一定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從思想理論層面推動實際問題的解決。理論研究講究邏輯性和思想性,講求以理服人,因此在語言上要嚴謹、生動,觀點要明確,材料要充實,從而把學術性、可讀性和社會效益統一起來。
有人說:編輯是“道德的尺度,精神的主宰,智慧的泉源,輿論的領導者”。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利益需求多元化,價值取向也各有不同,因此高校學報面對的是持不同學術觀點的作者,影響的是利益需求、價值需求不同的受眾,這就直接涉及高校學報的輿論導向和編輯的選擇取舍問題。編輯的政治取向直接影響到學報的輿論導向。因此,要加強高校學報的輿論導向作用,把好政治關、理論關、學術關,就必須提高編輯的思想政治素質,加強編輯隊伍的整頓和建設。除了要加強黨對學報工作的領導之外,還要經常組織編輯學習政治理論,定期學習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通過多方面途徑提高他們的政治理論水平。學報編輯還要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強化自身的政治意識、質量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審稿過程中,要做到誠實、公正、認真,不僅要關注學報的學術質量,還要注重文章的社會效益,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創建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1]賀麟.文化與人生[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2][3]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第三批名刊工程座談會上的講話[R].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網站http://www.cusjs.com/page/Default.asp?ID=487 ,2010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