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丁玲未完成的長篇小說《母親》*"/>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寧殿弼
(青島大學 師范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在俄國,1906年大文豪高爾基的煌煌巨作《母親》問世;在中國,1933年著名女作家丁玲的心血畢注之作《母親》在上海出版。東西方兩位斐聲全球的文學巨擘取的是同一書名,描寫的是同樣遭遇不幸卻剛強堅毅、追求真理、投身進步事業、令人欽敬的偉大的本民族母親。而丁玲的《母親》則以其產生時的特殊社會環境、作家的意外的個人經歷更具非同尋常的特殊意義。這樣說沒有半點夸張、故作驚人之語的意思,而是鑿鑿有據,言之有理的:
其一、“戀母情結”的具現。丁玲對她的母親情感特別深厚,她對母親終生懷有崇敬、熱愛、眷戀的情愫。因她母親余曼貞(1878-1953)是一位出類拔萃、不同凡俗的奇女子,她們的母子關系又是歷盡劫波、患難與共的特異關系。曼貞早年嫁給湖南臨澧的人稱“安福蔣家”的高門大戶子弟,但丈夫卻是個抽鴉片、沒出息的敗家子。丁玲4歲父即早喪,家道中落,從此母親一直年輕守寡,帶著她和小弟頓時墜入“無限困難和悲苦”之中,輾轉求生,備嘗人世辛酸。聞女學興辦,雄心陡起,遂變賣家財田地還債,打破難關,赴省城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將子女寄居姨家。因為沒錢,未畢業就去學校當管理員,省吃儉用支助困難的求學者。在慘遭第二次最大打擊——兒子夭折的悲痛之后,由于向警予等摯友們的開導,又振奮起來,組織“女子儉德會”(被推為主席),辦平民工讀女校。辭掉了有錢可拿的好差事,而去做難做的又幾乎是盡義務的事”。[1]2-6“馬日事變”中目睹“舍死為國的青年們遭殘殺,如箭鉆心,淚水澎湃”。女婿胡也頻犧牲后,母親代女兒照管外孫;丁玲被國民黨綁架后,母親“每到夜靜,哀哀哭泣,心肝寸裂;日里則鎮靜自若,不現一絲愁容”。丁玲到了解放區,母親致函叮囑其“努力為國,無須以我等老小為懷”;抗戰前后十余年,母親度著孤寡凄涼流浪的艱苦生活,“在回憶稿中經常流露凄婉的情緒,但又顯示著她堅韌豁達的心情”,“訴苦之余,還勉勵我(丁玲)努力工作、教誡孫輩好好讀書”;建國后到京與丁玲團聚,古稀之年仍要求參加工作,希望爭取入黨?!懊咳丈衔鐚懽?、抄書、讀書,下午做手工”,“不贊成請保姆,不輟家務勞動”,“直到死前穿的衣褲都是打補丁的”。
母親“為千萬個別人的子女效勞,以救民救國之心腸、革命的成功,來安慰自己破碎的心靈”?!皬囊粋€舊式的、三從四德的地主階級的寄生蟲,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知識分子,一個具有民主思想,向往革命、熱情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母親一生的奮斗,對我也是最好的教育。她是一個堅強、熱情、勤奮、努力、能吃苦而又豁達的婦女,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她留下一部六十年的回憶錄和幾十首詩,……每當我翻閱這些寫在毛邊紙上的舊稿時,我的心總要為她的經歷而顫栗,不得不生出要寫她、要續寫《母親》這部小說的欲望。”(以上引文均見丁玲:《我母親的生平·代序》)面對這樣一位生死相依、至親至愛的母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偉大奇崛的母親、精神的母親,丁玲不能不慨然命筆,為之立傳,為之放歌。作家撰寫此作淵源有自。
其二、慘遭扼殺的早產兒。丁玲當初構思時,本來要創作一部規模宏大的長篇巨制,“預備要寫三十萬字左右”,“分成三部曲,分出三冊”,“從宣統末年寫起,經過辛亥革命,一九二七年之大革命,以至最近普遍于農村的土地騷動。地點是湖南的一個小城市、幾個小村鎮。人物在大半部中都是以幾家豪紳地主做中心,也帶便的寫到其他的人”。內容有“農村經濟的崩潰,地主、官紳階級走向日暮窮途的一些駭人的奇聞。這里面也間雜有貧農抗租的斗爭,也還有其他的斗爭消息”;還有“小城市中有了機器、小火輪、公共汽車……洋商新貴的軼事新聞和內地軍閥官僚的橫暴欺詐……包含了一個社會制度在歷史過程中的轉變”。[2]看來,這部醞釀中的小說時間跨度長、容量大、包羅廣闊,體大思精。然而非常遺憾的是這個極有價值的構想剛剛完成了近三分之一,就因作者遭國民黨綁架而流產了,留下的是只有八萬字的殘篇,我們今天所能讀到的只是這個大部頭碩果僅存的一小局部,能不令人扼腕長嘆!
其三、友人、名家的關注。1932年5月26日,丁玲應黨的江蘇省委宣傳部委托樓適夷主辦的《大陸新聞》日刊之邀,在該刊開始每日連載《母親》一千字,不料不到20天日刊被迫???。丁玲又將四章八萬字已完成的《母親》書稿送給上?!读加盐膶W叢書》編輯趙家璧。孰料到1933年5月14日丁玲突然被國民黨特務綁架走了。三天后鄭伯奇轉達趙家璧:“魯迅先生建議把丁玲的那部未完成長篇立刻付排,書出得越快越好。出版時要在各大報上大登廣告,大肆宣傳,這也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一種斗爭方式”,[1]117于是5月20日《母親》發排了。魯迅先生得到趙家璧贈送的丁玲親筆簽名本《母親》,“非常重視,在這一年的《書賬》里也把它列入了”,隨后作《悼丁君》一詩:“如磐遙夜擁重樓,翦柳春風導九秋,湘瑟凝塵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丘。”當時風傳丁玲已被殺害,故魯迅引屈原句作典寄托了他老人家對丁玲的悲悼和愛惜之情??梢姡赌赣H》的出版面世不僅是白色恐怖特殊時期高壓政策下的難產兒,更是文學巨匠魯迅等前輩特別關注掛懷的寵兒,也是抗議國民黨暴政對丁玲實施大營救行動的一個壯舉?!赌赣H》出版后,立刻成為這套叢書中的最暢銷書。而魯迅先生對左翼作家丁玲的關懷依然殷殷延續,甚至連為如何給困厄中的丁玲母親匯寄稿酬這樣的小事也致函編輯,叮囑周到。文學大師茅盾讀罷,給予高度評價:“《母親》的獨特的異彩便是表現了‘前一代女性’怎樣艱苦地在‘寂寞中掙扎’!”“也許將來還有作品以這樣‘前一代女性’的掙扎為題材,而且比《母親》寫得更好;但在現今,我們不能不把這部《母親》作為‘前一代女性’怎樣從封建勢力的重壓下掙扎出來,怎樣憧憬著光明的未來,——這一串酸辛的然而壯烈的故事的‘紀念碑’看了?!保?]有的評論家贊之曰:“從這個意義上說,《母親》填補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空白,是帶有史詩性質的長篇巨制。”“就敘述的圓熟程度來說,丁玲這一時期創作的長篇《母親》是一部值得重視的作品”,[4]“是丁玲藝術探索路上重要的一個閃光點”。[5]95由是觀之,《母親》的確是一部值得重視的丁玲力作、很有閱讀價值的見情見性之作,當然也是值得研究的意義異乎尋常的文本。盡管它是被迫中斷的殘缺本,“沒有填補好的空白”。
作者取樸實的《母親》這一樸實平常的書名可謂有深意存焉,至少有二義:一義緬懷、紀念自己的母親;二義頌揚普天下千千萬萬個母親,為世間所有的母親們樹碑立傳,頂禮膜拜。盡管丁玲對自己的母親充滿了敬仰、崇拜、熱愛之情,但在小說里對她并無半點拔高、美化、虛飾,而是比較冷靜客觀地寫出,那個時代出身大戶人家而后家門敗落,天然的反抗性氣質和追求獨立自由的個性使之在時代新潮推涌下走上一條進步光明之路的知識女性,還原其本真面目。小說從清末主人公曼貞“一個剛滿三十歲的,新近死去了丈夫的少婦”新寡的凄楚遭遇寫起,寫到她覺醒后自主進入女學堂接受先進革命思想啟蒙教育,直至辛亥革命爆發為止,展現了一個封建家庭里的大家閨秀如何經過拼力掙扎,擺脫個人命運不幸的陰影、沖破社會和家庭的樊籬,走上追求知識真理和自由民主的新生活的苦難歷程。
美國文學理論家韋勒克·沃倫在《文學基本原理》一書中分析人物刻畫大致有兩種類型:靜態的和發展的。曼貞的藝術形象顯然屬于發展的、動態的,而且變化很大,可謂前后判若兩人。全書堪稱是一部“成長小說”。開初,曼貞的性格表現為孤寂、沉默、拘謹、軟弱、哀傷、空虛、無見識,遭逢夫死的晴天霹靂的打擊,只能整天以淚洗面,面對登門討債的兇相、伯伯叔叔們的冷眼只有俯首低眉、逆來順受,全然沒有應對主意。幾近萬念俱灰,幸好她還抱定一個信念:“為了孩子們才有勇氣生活”,為了一雙骨肉相連的小兒女她決心堅強地活下去。脆弱的性格表層下還包涵著一種內在的剛強和韌力,這使她秉有“大的忍耐力”,用“最大的力量,排遣著自己,支持著自己,在困苦中挨過去”;另外“世外桃源”般的美麗、恬靜的家鄉——靈靈溪的自然美也在誘惑她對人間不無留戀,那“想慕過的田園生涯,想慕過的清閑淡漠的鄉居”,令她感到“生活不是全無希望的,只要她肯來決定”。[1]35原生的生存意志和親情的倫理慰藉,使她掙扎著全力實施自我拯救。于是她攜子挈女從偏僻狹小的山村投奔到相對寬廣開化的小城武陵胞弟家,生活環境的變遷導致了她思想性格的變化:她從懂得“新學”、留過洋的弟弟余云卿那里打開了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她結識了許多頭腦受了新思潮熏沐的朋友,包括具有激進革命思想的新女性夏真仁。她參加了各種聯絡感情、擴展眼界的集會談心活動。在時代新風的吹拂下,她開始以懷疑的眼光重新打量身外世界,覺得“世界真是不同了……什么民權,什么共和,全是些新奇的東西?,F在又要辦女學堂了,到底女人讀了書做什么用,假使真有用,她倒覺得不能不動心呢”。并且把自己和弟弟作對比,由此反思自己作為女人的不堪聞問、不堪回憶的社會地位和生存價值,“她能不怨天尤人?尤其使她不甘服的,就是為什么她是一個女人……在這個社會,連同大伯子都不準見面,把腳纏得粽子似的小的女人……一切書上、一切的日常習慣上都定下了界限,哪個能突過這界限呢?”[1]38在曼貞身上,對男權社會、男權文化的質疑反叛意識、對自我追求獨立平等解放的女性意識統統復蘇了,而且這時,原本就在她身上潛藏著的兩種性格元素也大大生長并顯現出來:一是有志氣,不愿仰仗男人、他人鼻息生活;一是不怕困難,敢于直面任何苦難的韌性品質?;诖耍洿蠹业墓膭?、留學回國的弟弟的開導支持、自己的思想斗爭,她終于“有了最后的決心”,“不愿再依照原來那種方式做人了,她要替自己開辟出一條路來,她要不管一切遭到的譏笑和反對,她不愿再受人管轄,而要自己處理自己的生活了?!保?]53“我自己的行徑我自己拿得定”,曼貞發出爭求自我解放的獨立宣言,變賣家產,當掉手飾,把孩子送進幼稚園,“頭上還扎著白繩”(為夫帶孝)就義無反顧地邁起“小腳”踏入了武陵城女學堂的門檻,令人刮目相看。入學后,曼貞“把一些少奶奶脾氣改了許多”,忍著疼痛放腳上體操課,她刻苦勤學,“決心不只顯示在放腳上,尤其是在她功課上,她總是拼命保持著她的進步”。她經常聽“莫逆交”、“有絕大雄心要挽救中國”的同學夏真仁(革命烈士向警予為其原型)講革命道理,與志同道合的姐妹們義結金蘭,決計“結成一體”,將個人的人生目標與社會的鼎革事業聯接在一起,共襄盛舉。結尾小說寫道:在她的前面不斷有“新的東西在等她”,感召她。到此作者被迫中斷了寫作,但預示著曼貞在辛亥革命風雨后必將日益覺醒和成長、成熟,在進步光明的大道上邁出更堅實的步伐。透過女性作家細膩委婉的筆致,我們看到了辛亥革命前傳統中國婦女身上的素質懿德:賢惠、善良、堅韌、自我犧牲精神和母性博大的愛的光輝。
曼貞“是從封建傳統文化中蛻變出來開始跨入近代民主科學軌道的中國第一代新女性的代表”,[5]96她經磨歷劫,從軟弱悲觀忍耐蒙昧到覺醒反思、與舊禮教舊我決裂,到堅毅勇敢地走向求學求真理的新生活的奮斗道路和心路歷程,像一面鏡子一樣映照出中國封建社會末世知識女性的成長軌跡,為舊時代平凡而偉大的母親留下了一尊可感可觸的寫真雕像。它昭示世人:作為弱者的女人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男權話語的雙重壓制下,只有覺醒自我意識、自強自立,接受先進思想文化的開蒙教育,方能邁上爭取解放的光明之途。
小說的審美價值還在于圍繞著母親曼貞周圍,刻繪了歷史情境中各具情態、豐富多彩的婦女群像。樂安天命、隨分從時的女仆長工們,連同她們曬黑了的粗礪的身軀和憨厚和善的面容,一起被請進了色彩斑斕的人物畫廊。諸如能干忠厚的老仆幺媽,清純幼稚的年輕傭人秋蟬、順兒,還有俊俏、工于心計的于三太太,見過大世面、放大了腳的“金先生”(程家二嫂子),滿腔熱血的革命女青年夏真仁,寬厚大方的首富老板娘杜淑真,惺惺相惜的同學于敏芝、蔣玉等等,構成此在現實的一個女兒國鮮活的人物譜。讓我們領略近代婦女的生存樣態、生活方式、生命吁求,感受作家對婦女命運、婦女解放問題的深切關注思考和人文關懷。
憑著對母親的敬仰和報答的愛心、對母親人格、品行的親歷和切身體驗,丁玲把母親的形象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歷歷如見。這當然同高超嫻熟的藝術技巧也是分不開的。從創作方法總體上來看,采取的是忠于生活本來面貌的客觀、冷靜的現實主義寫實方法,作家主觀情感的介入不十分明顯(只有在大段的心理描寫和景物描寫中主觀性的感情色彩才可見流溢出來),文本具有明確的主題指向,人物具有自我指涉的特征。作者無意夸大、美化母親的正面高尚形象,唯愿把一位來自鄉下、雖出身不俗卻與俗眾遭際無異的普通知識女性的真實故事復原給讀者,讓讀者感到非常親切、平易、可信,既是用了技巧的藝術創作,又是真人真事的紀實。有人評論說《母親》“以客觀描寫取勝”誠哉斯言!這個說法還是合于作品實際的。
在敘事策略上,以主人公曼貞的成長歷史為經為情節主線,寫出人物性格的演變、流動性;以主人公及其周遭眾生的生活片段、場景、細節為緯,展示出人物性格內在的矛盾沖突和城鄉民間人情風俗圖景,編織成全書網絡結構。丁玲沒有采用第一人稱“我”的敘述視角來寫“我”的母親,以避作者直接化身為人物之嫌,而有意采取第三人稱——客觀的敘事人視角、有時看似不動聲色的平淡語調,從而與小說的主人公曼貞及其幼女小菡保持了距離,意在不給讀者以小說即是作者自傳、家史的印象。讓讀者明白此書乃是藝術創作,主人公不全等于作者母親,小菡也不全等于作者本人。這樣小說就是有真實,也有虛構,未受真人實事拘囿,有了發揮主體創造力的余地。主人公的形象就不僅具有生命個體的價值,而包容了更廣泛的特定歷史時期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當然曼貞是以丁母為原型,她身上帶有丁母濃重的投影,而小菡也顯系丁玲“照著我自己寫的”(郭沫若談蔡文姬形象時的夫子自道),可謂丁玲幼年經驗和記憶的“朝花夕拾”。
多側面、多視點地去凸顯主人公形象,可見出“敘述的圓熟程度……社會大事件則隱約于這些平常的場景之間,前景與背景交錯,顯示了作家把握大時代變動與人物性格、命運的關系并予以從容表現的能力”。[4]作家除了從社會環境、傳統習俗、家庭狀況、自身個性等層面去揭示曼貞的性格歷史及其成因外,還多幾副筆墨,運用了多向度的對比映襯手法來豐富其形象內涵。如用大家族三姑四姨的多數“女人群”之“舊”和“?!狈匆r曼貞急流勇進之“新”和“進”,用胞弟云卿之“強”和“智”的男人命運狀態來對比自己之“弱”和“愚”的女人命運狀態,用仆人們對主人的同情和依戀烘托出主人的寬厚仁義。作者善于通過很多篇幅的人物之間(主要是傭人、長工、轎夫等)的對話、拉家常的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最精彩的亮點還是大段的直接心理描寫,可說是“曲盡七情生動之微”,極摹六欲起伏之致。試舉二例:“一切的苦痛,說不出,放在心頭上的這命運的悲苦,眼前的艱難,前途的黑暗,沒有一個人可以商量,沒有一個人可以依賴,在丈夫死了過后,還存著一絲希望,希望能倒在她慈愛的母親懷中去哭,誰知連這一點可憐的希望也意外的破滅了。她一想起這些就忍不住要大哭,要失去了理性,失去了知覺的大哭一場……但是在老于面前,一個用人面前,卻不能不支持著,咽住了聲音”;[1]8“幺媽替她的女主人想了一下,唉,凄涼得很呵!她是那么孤伶,又是那么應該振作,有兩個小孩都靠在她身上,而她又是那么軟弱,那么不知艱苦的。她遠遠的目送著那幾頂轎子,越遠越顯得渺小,越使人有一種漂浮的感觸了?!戇@時,也正有著一種悲涼的浮世的感覺。她毫無聲息的偎在轎子里,任轎夫運著她到什么地方去,她只凝視著遠方的天際線,或是轉眼即逝的轎旁的景色,悲哀就在感覺中慢慢的深刻了起來,而一種力,大的忍耐的力也在她身上生長起來了。她如果要帶著她的孩子們在這人生的旅途中向前去,就得不怕一切,尤其是不怕沒有伴,沒有幫助,沒有一點同情,這正是最使他傷心,最容易毀傷一個人勇氣的東西呵!一路上她都用最大的力量,排遣著自己、支持著自己,把整天混過去了?!保?]36
前一段直抒曼貞的內心苦楚,讓人物自己直接展示自己的意識流動,她咀嚼回味自己的生存之痛,又不愿意形諸于色,還在人前竭力控制掩蓋,只能把酸楚獨自吞咽到肚子里,表明她內蘊的剛強,對苦難保持頑強的生命承受能力;后一段先從老女仆幺媽的心理活動來折映曼貞的微渺漂浮感,再從仆人感覺“移情”到主人感覺上,主仆所感略同,心氣相應。又用身邊的景色來渲染漂浮感,融情入景,景與人和,人物心境與環境渾然一體。在傷悲低沉的背后,又總有一種堅毅的強力與之伴生,曼貞的心靈世界就是這樣充滿著各種情緒的沖突和交戰。
有時,作者于不經意間暗換了敘述人稱,如寫到曼貞的小兒子患病好轉后,“居然懂得望著那倚在床頭悄然出神的母親……這些溫柔的慰藉,慰藉了那個做母親的脆弱的傷感的心情,人事的一些小小糾煩,又把這走到死境去的母親拖回來了。唉,你這個可憐的小東西呵,你這個一生下來就沒有父親的,你是這么孤伶,世界是這么強暴,但是小東西呵,傍著你的母親,不要怕,她一定要保護你,使你強大起來的呵!于是她喊奶媽們在床面前,生大了火爐,很舒適的替嬰兒洗澡。”[1]26寫嬰兒病愈給曼貞帶來慰藉,曼貞對嬰兒滿懷愛意和期望,母親的親子之愛是以第三人稱敘述的,但忽而轉為母子之間“心靈的對話”,母親對小兒稱“你”客觀被敘事者變換為主觀敘事人,拉近了人物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拉近了讀者與人物之間的距離。心理活動描寫結束后,復歸于第三人稱敘述,人稱轉換自然、巧妙、靈活。
《母親》中的精微的大段心理分析可視為丁玲有意的藝術追求,她在如何寫《母親》的自述中表白:“關于寫的形式,我想也還是只能帶點所謂歐化的形式,不過在文字上,我是力求樸實和淺明一點的。”(《我母親的生平·代序》)她所謂“歐化的形式”可能指的是結構安排、表述的句法、細膩講究的穿著服飾、場面、風景、風俗描寫,應該還包括心理描寫吧!西洋小說在這些方面都比中國古典小說要細一些,充分一些。所以我想《母親》中的多處大段工致的心理描寫,正體現了丁玲寫此作時的“歐化的形式”的著意追求。
《母親》的突出特色就是流貫全篇的美麗如畫的風景描寫。全書大小段風景描寫不完全統計約有八處之多,首尾都是寫風景,以寫景始、寫景終。且看開篇的靈靈坳的十月金秋小山村即景:“是十月里的一個下午了。金色的陽光,灑遍了田野,一些割了稻的田野;灑遍了遠遠近近的小山,那在秋陽下欲黃的可愛的無名的小山。風帶點稻草的香味,帶點路旁矮樹叢里的野花的香味,……水從靈靈溪的上游流來,淺淺的,在亂石上‘泊泊泊’的低唱著,繞著屋旁的小路流下去了?!瓕γ嫔侥_邊,有幾個小孩騎在牛背上,找有草的地方行走。不知道是哪個山上,也傳來叮叮的伐木的聲音。這原來就很幽靜的靈靈坳,在農忙后的時候是更顯得寂靜的。”[1]1
山村的靜美、清爽宜人和靜中有動三筆兩筆就寫得宛在目前,撩人欲醉,沒有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是寫不出來如許山村美景的。再看小說臨末的靈靈溪的描寫:“曼貞也想起靈靈溪,那美的,恬靜的家呵!那些在黃昏里的小山,那些閃著螢火光的小路。那些在風里呻吟著的樹叢,那樹叢中為星光擾醒的小鳥也拍著翅膀。靈靈溪的溪水和月兒戲著,又逃到下邊去了。她實在懷念那里,那個安靜的,卻隨處蕩漾著柔美的生命的世界,是屬于她和她的小孩的。那里的春風,曾吹散她的憂愁,而給予她生活的力量。她愛它,小菡也總不能忘記的,然而,她想到的時候,是多么形容不出的一種酸楚侵上心頭。那個家,那里的一切,那里的天和地,流水和氣息,都將屬于一個陌生人的了……”[1]103
在回憶里描出記憶中的靈靈溪朦朧美與魅的圖畫,畫中有山、水、月、星、路這些靜物,有風、鳥、螢火蟲這些動的生態,靜動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黯然消魂的故鄉夢幻般美的圖畫,目睹這幅永遠失去了的故鄉美景,念及風光難再的寧靜的田園生活,能不意亂情迷,肝腸寸斷?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再次表達了主人公母女(這里實際就是丁玲母女)對故鄉的無限眷戀懷念。這段最后的故鄉舊景詩意的一筆勾勒與開篇的故鄉描寫恰好首尾呼應,顯示出貫注全書的總體情緒基調:作者終生揮之不去的鄉戀情結。再看小說中間一段關于靈靈溪四周的景物的一組鏡頭:“靈靈溪從后山邊流來,轉了一個大彎,這條溪水很長,都是在山叢中繞著圈子流的……這真是一個安靜的處所,除了小鳥們,小蝴蝶們,小蜂子,小蟲們,就不會再有什么鬧聲來擾著她們了……走過池塘,你看那些藍天中的云團,就在那水中飛,麻色的鴨子,有著紅嘴的鵝悠然的浮在那上面……路旁野草里有些紫色的小花、白色的小花,又有一些柔枝伸到路旁來了。”[1]32
藍天、云團、池塘、鴨鵝戲水、路旁野花、山叢溪水、小鳥啁啾、蜂蝶飛舞,交織出又一幅動靜相間、天然如畫、美不勝收的田園牧歌圖,怎不令人心向神往?這些風光描寫不僅具有濃郁的湖湘地域的鄉土特色,而且流溢著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的天然自在氣息,這透露了作者處身烽煙遍地、紛爭不已的亂世中對另一片不受暴力襲擾、遠離塵囂的清靜樂土的向往戀慕。這種潛隱的向往戀慕乃是作家兒時記憶的延續、思鄉夢幻的映像,為其終生所珍視。
《母親》在焦距主人公的形象刻繪的同時,又十分注重人物成長的社會和家庭環境、生活氛圍的描寫。湘北城鄉生活氣息十足的風情民俗描寫是作家寫作的一個側重點、著力點,占據了相當多篇幅,而且可以說是全書的一個惹眼的亮點,有認識價值、審美價值的流光溢彩部分。丁玲始終把人物置于湖南地方歷史文化的背景下,來開掘人物的性靈特質,她借鑒了《紅樓夢》卓絕的日常生活描寫經驗,用那枝精巧靈動、妙到顛毫的手筆,以“幾家豪紳、地主做中心”,全方位地細描出從鄉村到小鎮的湘北地域千姿百態的世態人情、禮教習俗、清末社會怪現狀、逸聞軼事。在靈靈坳主人公的鄉下故園,寫了紅白喜事的應酬、祭奠死者的靈堂、吸鴉片、吃煙、吃點心、煙燈旁講閑天(閑話)、念善書的習慣、婦女的裹腳、閨中女的繡鞋花、出門賞花看菜園、女傭的紡紗、長工的耕地、轎夫的流浪生活、男人“溜到場上去押寶、趕羊”(賭博游戲)、郎中開藥方、兒童玩耍、霉豆鼓蒸臘肉、炒酸辣椒、嚼檳榔、嗑瓜子、食桑椹的飲食習慣……林林總總,一派農家樂的悠然自得的景象。在主人公流寓的武陵城(今常德市),20世紀初葉風氣初開、新舊雜陳的小城世態風情:小酒館的笛聲、少奶奶的唱鼓詞兒、婦女們的放腳、赴宴、穿著打扮、讀書、臨帖、逛私家小花園、照相、進學堂開學典禮的磕頭謁圣、行禮、訓話、演說,女學堂的陳設和生活;男人們的辦學辦報、講演等革命活動;紳士們的操辦公務,居民街談巷議;看怪異巨星引起的人心騷動,謠言四起,辛亥革命風聲的傳布,最后,武昌起事的槍聲和事變結果……都在書中有所涉筆寫照,這些濃淡不等的筆墨把中南地區偏僻山鄉極具東方文化韻味的民俗風情幾乎展露無遺,真如丁玲母親遺愿所述,她老人家志在寫出自己64年生涯的全部經歷,“雖則以年紀一人之經過而內容極復雜,寫時代之變幻與各種新奇,雖無可觀亦有可驚可嚇之處,其記人情風俗、社會教育、時代改革、文化之勃興等不亦復不少,惟困之學識淺薄不能用文字裝點存留于世?!?丁玲:《母親·母親遺墨》)終于女承母業,母親的未竟之志由女兒完成了,丁玲在書中畫出的就是母親夢中所欲描下的“內容極復雜”的時代風云變幻的全息圖像,可惜因丁玲罹難這幅世紀長卷僅繪就了辛亥革命前的一個局部。有人將這部分神來之筆譽為“《清明上河圖》式的風俗畫文筆,在丁玲的小說中是不多見的,它是小說家丁玲意圖創造更為豐贍和厚重的文學世界的端倪”。[6]前半句雖稍有夸張之嫌,但也確乎不無道理;后半句可謂正中肯綮,說明本書風俗描寫的成就之高。最精湛處當推財主家小花園里包括曼貞在內的十姐妹義結金蘭的儀式盛會描寫,這里有交換蘭譜、行酒令、“擊鼓催花”游戲、吟詩、說笑話……逸興湍飛,意趣盎然,令人聯想起《紅樓夢》中女兒國諸姊妹在大觀園吟唱、評詩、猜謎的雅境,還有賈母、鳳姐、平兒、鴛鴦等家族上下、主仆之間吃螃蟹、相互調笑的、富于情趣的日常生活場景,這些風俗氛圍描寫筆法顯然接受了《紅樓夢》寫作技巧的某些點撥浸潤。丁玲本人承認寫《母親》時“有意識的想用中國手法,按《紅樓夢》的手法去寫。我對自己的家庭生活比較熟悉,也比較適宜于這種寫法,就寫下來了”。[7]
丁玲之所以如此醉心于風景風俗描寫,究其源有三:一是為陪襯人物的需要,提供人物生活的背景,把人物性格歷史、奮斗的經歷匯入時代潮流的波瀾中,讓人物的個人遭際和命運沉浮與時代的動蕩變遷緊密聯系呼應,從而達到以小“我”見大“我”之目的;二是基于作家對家鄉的一切濃得化不開的深情眷戀,故鄉和童年的生活誠然是苦難苦澀的,但又帶有許多甜美、許多值得回味的可珍貴的東西。丁玲謹遵母命,定要把它們記錄下來,以“留與后人作為紀念耳”(丁玲母親語),在《母親》里我們讀到的是鄉村的故事,主人公與鄉村是緊密結合為一體的。生于鄉間、來自鄉間的作家以往昔記憶中的鄉下人的視角,敘寫自己經驗世界中的鄉村生活,表明了在此丁玲從先前的城市女性敘事向鄉土的民間敘事、民間文本回歸;三是出于作家的“個人無意識”驅動。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文學藝術創作是一種“個人無意識”產生“自由聯想”的結果,作家與作品是一個完整的意識整體,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屬于個人隱私性質的內在精神。他特別重視童年時的經驗,在描述創作動機發生的心理過程時寫道:“目前的強烈經驗喚起了創作家對早年的回憶(通常在孩提時代的經驗)。這種回憶在現在產生了一種愿望,這種愿望在作品中得到實現。作品本身包括了兩種成分:最近誘發事件和對舊事的回憶?!保?]丁玲寫《母親》正是如此,《大陸新聞》編輯來信約稿是“最近誘發事件”;對童年“舊事的回憶”,包括聽來的親友講述的故事是寫作的誘因和素材。丁玲童年的特殊經驗深深扎根在心中,已成為其終生記憶并潛藏于心靈深處,凝成個人無意識,生發為創作的動機和作品的要旨。
小說的語言以生活化、口語化為主要特色。丁玲熟諳家鄉方言,擅長通過對話介紹人物出場,側面寫人,人物對話占了全書很大篇幅。對話都是純粹活人的口頭語言,夾帶著湘方言土語,如東西“交把他”、把話“學把他聽”,泥土氣息濃濃地撲面而來,沁人心脾。僅舉三例:“我從褡褳里象寶貝一樣拿出來給她,媽那格屄,還嫌不好……真是,肏他的……我就也把眉毛一橫,卷起欄桿就走,死貓一樣,她就又軟在你身上了。”“趁著力氣莽壯,落幾個錢,老了也有下梢……一張嘴是不愁了的?!边@地道的轎夫語言真是開口就響,話到人到,把轎夫的粗俗、流氓氣原汁原味地活現出來。再如大姑太太的說辭:“一不吐口大氣;二不擺個臉嘴;三不錯個禮數。”頗像古典小說里的人物言說方式,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使丁玲的文學語言俗中見雅,雅俗兼融。但總體看來,語言的特點確是切合作者“力求樸實淺明”(丁玲語)的創作理念的。
《母親》的總體創作風格從容淡定,清麗俊逸,宛若芙蓉國里的枝枝斑竹,含著悲情,含著相思,但挺然而立,郁郁蔥蔥,望之秀色可餐。小說寫作那種精雕細琢的匠心和靈活多樣的筆法顯示了丁玲在創作道路上藝術的自我提升和進境,較之此前的創作,《母親》的構思更為宏闊,筆致更為嫻熟大氣,風格也更見俊朗靈動,“爽直率真,有一種幾乎透明的清澈”。
《母親》這部心血畢注之作包蘊著作家的全部愛心和才華,是獻給自己母親的一瓣心香,也是呈送普天下千千萬萬母親的一份厚禮。它是一個時代真實的史影,也是中國斷代文學史上的一座紀念碑。1980年它又在京破土復出,“經過了五十年坎坷命運的這個長篇小說,終于又能和廣大讀者見面了”(趙家璧),丁玲感慨系之地說:“繼續寫《母親》是一件有趣的事,只怕時間對我不準許了。”[1]123
盡管作家拳拳在念,但斗轉星移,天不假時,《母親》留下的惟有當年驟風暴雨摧折后的殘碑。不過,正如維納斯雕像的斷臂并未太多地減損其美一樣,這塊殘碑亦將永遠屹立青史,并愈顯彌足珍貴。
[1]丁玲.母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2]丁玲.給《大陸新聞》編者的信[N].大陸新聞,1932-06-15.
[3]茅盾.丁玲的《母親》[C]//《茅盾全集》編輯委員會.茅盾全集·第十九卷·中國文論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495.
[4]王中忱.現代中國知識女性命運的典型縮寫[C]//丁玲.丁玲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5.
[5]朱小平.現代湖南女性文學史[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潘延.論丁玲三十年代小說創作的階段性[C]//中國丁玲研究會.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多彩畫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308.
[7]冬曉.走訪丁玲[C]//袁良駿.丁玲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91.
[8]弗洛伊德.創作家與白日夢[C]//伍蠡甫.現代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