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利敏
關于阻礙教師創新意識和能力提升的因素及其對策
□耿利敏
培養創新人才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而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最重要的因素。為了增強高校教師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教師應該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思想;同時,高校應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進行創新教育,致力于國家的創新人才建設。
高校教師,創新教育,阻礙因素,改革對策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力量。胡錦濤同志曾經指出,世界范圍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誰能培養、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誰就抓住了在國際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實現發展目標的第一資源。為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高校作為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搖籃,能不能培養出大批創新型人才,不僅關系到能不能將我國建設成創新型國家,而且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我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的地位[1]。因此,高校教師與創新教育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對我國的創新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為了促進高校教師有效地致力于創新型人才的培育,本文分析了當今創新教育背景下阻礙高校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的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希望可以為我國高校教師創新建設提供參考思路。
我國著名教育家梅貽倚先生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倚的“大師論”反映了高等教育中師資力量的重要性。培養創新人才需要教育的創新,其根本在于教師隊伍的創新和建設。教師隊伍的素質高低決定著學生素質的高低。教師是學生培養各種能力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領頭羊。因此,教師的作用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舉足輕重。
北師大教授鐘秉林認為:創新人才的基本素質包括六個方面:一是博專結合的知識基礎、二是以創新思維和能力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為中心的自由發展的個性;四是積極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崇高的犧牲精神;五是國際視野和競爭意識;六是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高校教師應根據創新人才的素質要求,努力發揮其相應的引導和培養功能。這就要求高校教師首先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有強烈的進取心、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和獨創精神,然后才能用創新精神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并用自身的創新人格魅力去感染、帶動學生進行創新[2]。
現行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存在很多弊端,不利于激勵教師的創新意識。如何改變現行制度的弊端,激勵教師進行創新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界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國內不少教育家已經開始對之進行研究,并達成了許多共識,如現行考核機制的弊端、教師待遇及教學任務太重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的積極性。綜合分析,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
創新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現實中各大高校持續擴招使教師教學工作量持續增加,各種形式的學位班、課程班猛增,教師疲于奔命,致使許多教師沒有精力去探索創新、去培養創新人才。此外,由于受通貨膨脹的影響,教師的生活的壓力很大,很多老師致力于選擇第二職業進行創收以維持生活質量。如一些高校教師到民辦高校代課或在一些企業兼職等。教師從事第二職業,就不能全力以赴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樣長期下去,不可避免地影響了高教事業的發展,最終會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3]。以至于一些學生都感到老師對待他們的態度不夠認真,老師很少批改學生的作業或者根本不收作業。老師上課不認真授課,學生不認真上課的情況在許多大學中很普遍。
首先,現在大學實行的是量化管理制度,對教師的年度考核及職稱評定等主要是看教師完成的科研項目、取得的科研成果、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書籍,很少考核教師的教學質量如何。這種以論文為主導的量化考評,并不在乎真正的教學質量和學術成果,因為其中很重要的一項量化標準是論文的數量及相關刊物的等級,這樣的考核制度導致了許多教師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寫論文上,并通過各種方法來發表,慢慢地對教學及培養人才喪失了興趣。
其次,創新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事實上教師沒有這樣的條件。學校的擴招,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量,學校的考核機制又不看重教學,這都造成了許多教師對教學不重視,上課應付的情況的出現。而且,現在很多學校也缺少“動真格”的激勵競爭機制,教師只求“過得去”、“窮應付”。如有的學校雖然每學期或每學年對教師的教學情況都會進行評估、考核,學校督導組和學生通過網絡對任課教師進行不記名評估等。但這樣的評價方法尚存在一些缺陷,如個別學生可能由于教師對他們要求太嚴格而給老師不客觀的評價等,因此,學校也不是非常看重學生的評價。而且,由于教師資源的匱乏,學校對于個別評估分值低的教師也缺乏必要的懲罰措施,只是口頭給予批評。此外,學校對教師的授課情況也缺乏及時和有效的監管。如一些教師教課缺乏新穎性,甚至還用著幾年前的教案。
再次,現在中國學術界流行的學術獎勵辦法就是“獎官”,看你學術上做出了成果,是個搞學術的“苗子”,就會委你以重任,給你行政職務。在中國現有體制下,行政職務就往往意味著更高的聲譽,也意味著更多的資源。但這樣也導致了很多學術大師最后沒時間去做學術,最后荒廢了學術,這種獎勵制度非但沒有鼓勵學術大師進行更多的創新,反而徹底破壞了學術大師生長的土壤。而且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錢”似乎成了所有職業好壞的評價標準,教師這一職業也被認為只是一種普通的謀生手段,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更失去了其原有的神圣感。有的學生甚至稱自己是老師的“顧客”、“上帝”。這種情況下,很多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地傳授書本上的知識,失去了搞創新教育的激情。教師職業失去了自身的魅力,也失去了對學生的垂范作用。可以說,當今的考核評價機制及“物欲橫流的社會”對教師思想上的沖擊等造成了當今教師的浮躁,無法安心于清貧的教育事業,更別說費時費力的創新教育了。
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質量教育的一個基礎條件,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優化隊伍結構和提高隊伍素質。面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對高校教師素質的新要求,高校應以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為基礎,強化責任、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建立激勵和競爭機制,調整結構,優化配置,建設一支結構優、素質高、骨干群體優勢強的教師隊伍。”
首先,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加強其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應舉辦各種創新教育講座,使教師了解創新的機制、原理和相關的技能技巧,教師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根本保證。此外,高校還應加強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尤其是計算機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并應根據教師工作的特點和需要制定培訓規劃,使多數任課教師都能熟練掌握現代教學技術,同時還要創造條件努力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高校要培養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其思想觀念,知識和科研水平。實際上,教師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也是教師創新素質的體現。因此高校應制定有效的有利于廣大教師積極性的規章制度來鼓勵教師參加科研活動,進行創新。學校要給教師提供充足的設備,圖書及學術刊物,為廣大教師從事科研和學術活動提供條件。
其次,教師必須樹立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行為的確定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所做出的決策都與教師本身的教學理念有著及其密切的關系。正是教師自身的教育理念在影響和指導著他們教學過程和教學決策。大學的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為目標。教育理論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學校的學習應成為終身學習的基石。大學的學習不能僅僅學習某些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和技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大學教師要樹立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和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和思路,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重視策略教學。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幫助學生解疑答惑,更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策略。課堂上的時間是很有限的,教師主要是要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去專研。教師引導學生將興趣回到知識的探索上來,并從中獲得樂趣;引導學生在學習興趣提高的基礎上進行主動思維的培養,逐步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性的思維可以說是高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務和目標。
首先,鑒于目前高等學校對教師的工作考核、職稱評定等采取的以論文為主導的量化考評考核制度不利于教師進行探索創新、去培養創新人才,筆者認為高校應采用動態綜合的評價機制。建立讓廣大教師醉心于學術工作的機制,讓教師定位、專注于學術,學校應建立有利于高等人才在學術框架內成長、走學術發展的激勵制度。要探討大學教師的身份定位,擯棄對優秀人才獎勵的“獎官提拔”做法,形成優秀學術人員脫穎而出和廣大教師醉心于學術工作的機制。在制度設計上要能讓教師在自己的學術軌道上得到更好地發展,而無須借助于外力。向專業人員和行政人員提供平行有效的學術生涯和管理生涯“雙梯階”發展道路,建設精干、高效、專業化的管理隊伍,提高工作效率。現在從上到下實行的學校體制改革就是遵循這種原則,行政崗位和教師崗位分離,使教師專心于教學,行政人員為教師服務并管理教學。同時還執行嚴格獎罰制度以激勵廣大教師專注于學術,相信這種改革有效地實施以后,會在很大程度上改觀現在大學中存在的眾多不和諧現象。
總之,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角。要培養新世紀的創新人才,引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就必須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強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同時建立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鼓勵高校教師致力于創新教育,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1]粟麗歷.創新型人才培養中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J].中國人才,2010(6).
[2]蒲潔.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6(9).
[3]方華,黃小峰.大學生創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8(5).
G715
A
1001-7518(2012)26-0082-02
耿利敏(1977-),河南淇縣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南科技廳軟科學項目“創新人才培育與我國英語教育”(編號:112400450186)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時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