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必文 曹雨平
對高職思政理論課案例教學實施成效的思考
——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曹必文 曹雨平
重理論和研究,輕實踐和應用的傳統教學方法,已不能適應新時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實施案例式教學,通過對具有時代性和典型意義,切合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案例的分析,使學生從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中理解理論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切實提高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成效;思考
案例式教學法由美國哈佛商學院在1921年首創,該教學法一經問世,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以其在培養應用型、實戰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獨到的功能和效果顯示了在教學領域的強大生命力。引入案例教學法,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將之作為必修課列入大學的課程體系。該課程的開設,對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起到了思想保障作用。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將之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按照新時期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要求,有效整合教學內容,編訂統一教材,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的實施方案(“05方案”),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邁入了科學化、規范化的軌道。
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和教學體系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50-60年代模仿蘇聯課程和教學體系;70-80年代探索適合中國實際的課程和教學體系;90年代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課程和教學體系并在新時期得到進一步完善。經過50多年的發展,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和教學雖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一直存在著重理論和研究,輕實踐和應用的弊端,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顯得枯燥無味,導致廣大青年學生缺乏政治理論的學習熱情。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為基礎,通過兩難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對選定的含有問題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研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進而達到理解理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案例教學就是教師通過設計和激勵,通過典型案例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運用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對案例中所隱含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使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接受和掌握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實施案例教學,提高教學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時代需要作出的呼應,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現自身特點,適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的內在要求。
比之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具有如下四個特點:
一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充分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滿足學生學習需要。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二是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時俱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緊扣時代脈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引起廣泛關注典型事例進行分析和討論,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對問題的見解,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三是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具有典型意義的真實案例分析,用事實幫助學生解決認識上的是非,澄清理論上的迷惑,打開發散思維的天窗,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戰性”;四是促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高等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培養的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增強,將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案例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領域的引用,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發展,將政治理論知識水平、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綜合素質三者有機結合,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服務的目標。
當然,任何教學方法都不能獨立地完成一門課程的全部任務,也不是否定其他教學方法的依據。同樣,實施案例教學,并意味著對理論教學的全盤否定。在以提高教學效果和注重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變革中,廣大思政教育者要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有效的教學手段,將案例教學、理論課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融合,互為補充,不可偏廢。必要的理論教學,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掌握是案例教學的基礎和前提;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論知識在模擬情境中的應用,是理論教學的深化和延伸;實踐教學,讓學生接觸社會,使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益補充。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既要克服理論知識灌輸傳統習慣的影響,用案例教學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又要充分重視理論知識對案例分析的工具作用,不能有失偏頗。
案例教學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教學目的和要求,組織學生通過對案例的閱讀和分析,進行討論和交流,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理論運用的能力的教學方法。它不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闡述理論或概念而進行的舉例分析,而是一種啟發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方法就是通過對某一事件的描述(案例)和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與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理解原理、鞏固概念、深化知識、巧用方法的目的。用于教學的典型案例的選擇應堅持“三貼近”原則即: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具有決策導向性。通過案例教學,營造虛擬的環境,讓學生置身于案例之中,參與問題的認定與問題的解決,作出自己的評判,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建議。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本為本、注重概念和理論知識灌輸的注入式教學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性學習,達到學以致用,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多年來,我院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格人才,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為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其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作用,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致力于思政課教學質量的提高。2007年開始,選擇部分教學班級進行案例教學的試點,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2008年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2009年在總結試點經驗,進行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全面推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引入案例教學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入分析研究,探尋破解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困境的辦法:針對市場經濟環境下價值取向的變化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社會非主流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在學生中開展了廣泛的調研,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了解當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傾聽學生的心理訴求,征求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的意見和對課程教學的要求。調查分析表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運用基本原理來分析說明實際問題的引導,不能體現政治理論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使得課程內容顯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實施案例教學,精選具有時代性和典型意義,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鮮活案例,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加深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破解新形勢下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困境的有效辦法。例如在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一章時,沒有簡單地向學生灌輸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內容,而是選取了1958年10月中旬發生在湖北省當陽縣跑馬鄉一夜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典型事件作為分析對象,引導學生分析產生本事件產生的原因,討論我們從中應吸取的教訓。通過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正確認識國情,深刻理解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掌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進而產生對黨的針對國情所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解與認同。
(二)加強對案例教學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形成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成果:在試點階段和全面實施過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注重實際調查,系統開展思政課引入案例教學法的專項研究,借鑒案例教學法在其他教學領域的成經驗,根據案例教學的基本原理,探討案例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實施程序、教學規范和實現步驟,形成了一批理論成果并公開發表。搜集整理相關資料,精心編輯“三貼近”特色的典型教學案例,初步形成了由“教學引導案例”、“課堂討論案例”和“課外思考案例”組成的教學案例體系,實現了教學案例的模塊化。正式出版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案例》和《<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學案例》,并分別被評為校級精品教材。及時跟蹤社會熱點和大學生的關注目標,實時修訂教學案例,初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具有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三貼近”案例教學體系。
(三)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中心,創新課程考核評價方法:為了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同步改變課程的評價方式,改變傳統的以考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為主要標準的評價方法,突出能力考核。具體實施上采取理論知識學習考察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評價相結合、社會實踐活動考察和行為表現評價相結合、學習過程考察和學習效果評價相結合的“三結合”綜合考核方法。
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改革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離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集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保障不力。尚未建立較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案例式教學的保障體系。一是投入不足,還未能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供充足的財力和物力的保障。開展調查研究、進行師資培訓、購置教學資料、收集相關信息以及編寫教學案例等均需要學院提供資金和各種教學設備等方面的支持。二是教學團隊建設。廣泛搜集資料、編寫高質量教學案例,預設問題,精心設計案例教學的程序,對學生提交的案例分析報告進行批改和指導,都使教師工作量驟然增加,必須擴大教學團隊,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數量。
(二)在案例教學方法的運用中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雖然案例教學法在其他學科教學領域的成功運用,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案例教學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操作經驗,但相對于其他教學領域,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其自身的特點,如何將這一特點融入案例教學過程之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目標和課程自身的特點,要求案例的選擇、問題的預設和分析的結果帶有一定的指向性,有時甚至是唯一性,特別強調政治導向性和思想教育性,而管理學等其他課程對案例分析的結論可能也可以是多樣性的。因此,在教學案例的編選及其分析時,如何既遵循案例教學法的規律,又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點,將共性和個性有機融合,還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三)資源平臺建設尚需進一步完善。資源平臺是案例教學體系的重要支撐,它包括案例信息庫、調查信息庫、網絡教學平臺等。目前,案例教學資源平臺建設尚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網絡教學平臺尚未建立。利用校園網絡建立教學資源平臺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通過網絡資源平臺的建設,開設討論區、信息互換區、建立“在線課堂”等欄目,活化教學過程,為教師和教師、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互動提供平臺,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體系的網絡化。
[1]甘慕儀,徐剛.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中的忌諱[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2).
[2]戴艷軍,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學的“形”與“神”[J].中國大學教學,2008(4).
曹必文(1964-),男,江蘇泰興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曹雨平(1962-),男,江蘇常州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項課題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011JSJG436);江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案例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編號:SGSY2009YB246);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0年度院級教改重點課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案例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編號:6046)成果之一。
G712
A
1001-7518(2012)11-0028-02
責任編輯 時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