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梅
以行業需求為依據、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改革
——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
□周曉梅
通過分析旅游行業需求現狀,對高職導游專業的實踐教學提出改革,由“2.5+0.5”模式改變為“2.0+1.0”的模式;并且為這種改革提出理論依據—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導游實踐教學改革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及路徑分析,使高職導游專業能夠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行業需求;就業導向;高職導游;實踐教學
2009年12月26日,作為世界上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快的高速鐵路,武廣高速鐵路投入運營,350公里的時速創造了世界新的陸地速度,拉近了武漢、廣州的時空距離。而每年3月底,武漢特別是武漢大學的櫻花是一道醉人的風景。當高鐵首次與櫻花相遇的時候,巨大的旅游效應第一次在江城迸發。武漢首次成為一個熱門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武漢由中轉過境城市華麗轉身為旅游目的地,出現“導游雖五千,難得一‘佳人’”的景象。為應對市場需求,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導游實踐教學改革隨即提上議事日程。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導游實踐教學改革也就是以導游職業、工作崗位、導游工作為基本依據,滿足高職導游職業教育的學生對這三方面的最大需求,以促進其就業為最終目的的職業教育。
從2004年起,我院開始招收旅游管理專業(導游方向)的學生,當時實行的人才培養模式是“2.5+ 0.5”的教學模式,“2.5”指兩年半的時間在校學習階段,“0.5”是指半年的頂崗實習階段。在走過七個年頭、培養了四屆學生以后,我們一直在探索著如何更好地完善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恰逢高鐵時代的到來,為我院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的改革提供契機。
從2010年伊始,由“2.5+0.5”的教學模式改變為“2+1”的教學模式,“2”表示在校學習導游專業理論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以考取全國導游資格證為目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1”表示學生到旅游企業進行為期1年的頂崗實習并完成畢業設計。
“2.5+0.5”模式的改變,當初有些老師的觀念轉變不過來,擔心課時量不夠,完成不了自己的工作量,沒有想到行業需求,沒有考慮到旅游的季節性。“2.5+0.5”模式,學生畢業實習時,正好是12月,是旅游業的淡季,旅游企業處于“冬眠”狀態,不需要導游人員,要等到年后的3月。而“2+1”的教學模式,恰好學生畢業實習之時,正值旅游旺季的6月,各個旅行社是最需要導游人員的時候,旅行社需要大量的帶夏令營的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從事導游輔導員工作。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也認為自己學以致用,這樣既可以滿足旅游市場需求,又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針對性地解決了學生實習與就業脫節的問題,從而實現旅游市場對導游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人們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歷程和經濟社會行為而提出的一種新的發展觀。20世紀60年代后,南北差距擴大、人口劇增、環境惡化、能源短缺等全球性問題日益顯露出來,嚴重危害了世界各國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健康、穩定發展。面臨上述嚴峻的挑戰,人類社會對以前的增長方式進行了深刻反思,最終認識到“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發展途徑,一個能保持人類持續進步的途徑。我們尋求的不僅僅是幾個地方幾年內的發展,而是整個地球遙遠未來的發展”[1]。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和模式得以迅速成長。可持續發展理論主張:經濟增長必須以無損于生態環境為前提,以可持續性為特征,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為目標。它反對以追求最大利潤或利益為目的,以貧富差距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旨在尋求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社會之間的有序協調發展。
可持續發展思想帶來了人類發展觀念的徹底更新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巨大變革,它強調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協調運行,因而能對社會各項經濟產業的發展起到明顯的指導作用。可持續發展理論也為旅游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因為旅游經濟的發展不僅無損于生態環境,而且還對保護環境、美化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中國政府為了支持旅游業的發展,抑制房地產的膨脹,1畝地出售給地產商是15萬元,而開發旅游只需要1萬元,就是反對以追求最大利潤或利益為目的的房地產行業。而旅游活動是一項有助于人們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具有享受性、休閑性、娛樂性、提高性。
作為這種活動的主體—旅游者身處陌生的環境,如果沒有導游人員的服務,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或疲于奔命而破壞旅游情緒。旅游者要自己安排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勢必會分散游覽觀光的精力,也會影響旅游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旅游生活中常有因對當地風俗習慣不了解或因語言不通而造成誤會的情況發生,有時甚至因不熟悉情況,冒犯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而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使人極為掃興,影響觀景賞美的心情,有了導游人員的服務,旅游者就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旅游效果,可以提高旅途生活質量,從而使旅游這種消費方式能夠有序協調、可持續發展。
要想使旅游這種消費方式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旅游市場存在淡旺季節分化,相應地,對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存在時間段上的差異,依據旅游行業的特殊性,旅游院校在培養旅游人才的模式上就要突出其個性,適應市場的變化需求。本文側重于高職導游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的改革與實踐,構建學生的實踐教學體系,從而可以很好的解決學生實習就業問題。為了更好地推進實踐教學、畢業實習與提前就業為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需要從以下幾個路徑進行優化:實踐教學課程優化、師資力量提升、實訓基地建設等。
實踐教學課程優化,就必須按專業崗位要求建立實踐教學體系。按專業崗位要求建立實踐教學體系意味著專業教學標準要通過每個專業的具體工作崗位來進行課程體系的設計。明確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類型對于高職教育的發展非常重要,因為高職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專業化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教育應該明確的順應社會劃分職業教育中的每個專業所面臨的職業崗位群,然后再詳細合理的研究每個職業崗位群對工作人員具體素質和能力的要求,根據研究結果對實踐教學體系進行合理的設計,這樣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就和以后所從事的工作崗位很好的銜接起來了,這是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
我院旅游管理專業(導游方向)擬定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從事導游工作必備的知識、技術、技能,具有良好旅游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能在旅游行業領域從事旅行社導游人員、計調人員、景區景點的導游接待及其旅游相關專業應用的高技能人才。按照旅游管理(導游方向)專業崗位及崗位群的要求,遵循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律和學習、認知規律,根據教育部對相關課程的要求,結合我院旅游管理(導游方向)的專業實際,形成如下專業課程體系(見表1)。本文只側重于導游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改革,以“就業為導向”的相對接的課程。

表1 “工學滲透,單元穿插”的實踐教學體系
“工學滲透,單元穿插”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基于以“就業為導向”的,不同學期有不同培養目標。第一學期主要是針對社會反應的對導游投訴的不良現象,培養學生的旅游職業道德及養成教育,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專業“入學教育”課程,邀請旅行社和景區景點的專家、五星級導游給學生做專題報告,并且帶領新生去“湖北省博物館”、“中國地大博物館”參觀學習;期間,由專業老師和輔導員組織開展班級導游比賽。第二學期,隨著專業實踐課程―《導游業務》的學習,學生對導游帶團程序的了解和導游技巧的深入學習,嘗試著走出校門,利用五一假期去“黃鶴樓”景區見習,利用暑假去“武漢大學旅行社”帶夏令營的學生團隊,體驗導游工作帶來的酸甜苦辣和驚喜。第三學期,通過《模擬導游》等課程的學習,將學生帶到現場實地導游,如武漢的景區 “歸元寺”、“辛亥革命起義舊址”、“東湖”等,在十一長假去“黃鶴樓”景區頂崗實習之后,學生投入到緊張的導游證考試的備考之中。以上三個學期的課程主要是圍繞“雙證”課程為核心課程,導游證對于學習導游專業的學生來說是通向旅行社的“敲門磚”,其含金量僅次于“律師證”和“會計證”,是以后從事導游工作的“通行證”,充分反映了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設置理念。
如果說前三個學期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培養目標是培養一個合格的導游員,那么第四學期的課程就是為培養旅行社需要的中高級旅游管理人才而開設的課程,如 “旅游線路設計”、“計調部實務”、“外聯部實務”、“門市部實務”、“旅行社經營管理”,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水平,還開設了“領隊業務”課程,在這些課程中,我們邀請旅行社企業的經理對學生進行授課講座,真正做到“工學滲透,單元穿插”的實踐教學。
為了導游專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師資實踐教學必須給力,這樣才能保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導游實踐教學改革得以實施。教師應該緊密圍繞旅行社企業和景區景點對導游技能的要求,強化就業導向和應用性。對于師資力量的積聚,我們主要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
1.培養高職導游專業“雙師”型教師的保障。我院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已經有了比較系統的政策和文件。關鍵是如何落實并且落實到實處。具體措施如下:切實加強對“雙師”型教師培訓工作的引導,并形成制度化;應加大專業教師培訓渠道、培訓經費的力度;在“工學滲透”下加強校企合作,專業教師定期到旅游企業掛職鍛煉,嚴格執行學院對“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要求,每年二個月、三年六個月定期到旅游企業掛職鍛煉。
2.加強校內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的措施。校內實踐教學項目的開發、實施都是教師來進行的。因此,建設一支愛崗敬業、技術水平高、結構合理的校內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是提高高等職業院校校內實踐教學質量的關鍵。具體措施:(1)做好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對于新進的研究生,有計劃地安排青年教師到旅行社進行為期半年的脫產掛職鍛煉;為每個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做到定方向、定目標、定措施,并根據教師的語言水平和發展方向委派到國內旅行社和國際旅行社進行頂崗實習,使之成為校內實踐教學的主力軍;(2)從社會上聘任有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和星級導游到學校擔任客座教授和兼職教師,建立高職師資的引進機制。
3.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實踐教學路徑。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實踐教學路徑對專業教師的職業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也期望自己的老師能夠教授書本以外的知識,使他們耳目一新。而旅游行業是日新月異的,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無論從旅游景區景點的變化、交通方式的高速發展,還是從游客旅游心理及需求的變化,都對導游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作為導游專業的教師,要密切關注旅游行業的發展變化,及時到旅游企業向專家學習。從而及時將最新的旅游信息傳遞到導游專業實踐教學中。

圖1 “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實踐教學路徑圖
要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的教學改革,沒有企業的參與是不行的。這也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普通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特色。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教學的改革在實現校企合作雙贏的基礎上,尤其能使職業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就。
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能讓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順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合理地做出調整。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培養出的最好的人才不外乎是適應市場要求的人才。而校企合作教學能夠解決職業教育學校設備短缺的問題,所以,我院模擬導游室的建設就是為了節省學生的實習成本,制作了湖北省三個比較偏遠的軟件—“武當山”、“神農架”和“長江三峽”,另外的幾個考證景點大多在武漢市內,如“湖北省博物館”、“歸元寺”、“辛亥革命起義舊址”、“東湖”、“黃鶴樓”和“夜游長江”,學生很容易去,所以在講授《模擬導游》課程時,我們把學生帶到實地導游現場講解,使學生在學校就能對湖北省景區景點了如指掌,考取導游資格證,構建學生由學校順利快速走向專業工作崗位的平臺。而學生參與到旅游企業的具體工作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旅游企業對導游員的需求,以解燃眉之急,進行供需無縫對接。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旅游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教學的熱情,為更多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實踐教學是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高職教育來說,“沒有實踐的職教不是真正的職教,沒有設備的職教不是完全的職教”[2]。對于實訓基地的建設,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雙基地”,既校內和校外兩個實習基地的建設。
1.建設校內實習基地。校內實習基地是高職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也是高職院校辦學的主要硬件之一,高職專業實踐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這種實習基地的規模、儀器設備和管理機制等。我院建設的模擬導游實訓室是中南地區最先進、首先采用虛擬現實、三維立體技術的導游實訓室,在這個實訓室,學生可以如身臨其境地進入某一景點進行模擬現場講解。除此之外,還擬定建設“計調實訓室”和“門市接待實訓室”,使學生在學校就能充分了解旅行社的操作流程,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
2.建設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參與高職辦學是高職教育得以發展的重要保證,在高職教育中,校內專業實踐教學資源往往難以滿足教學要求。我院在積極建設校內專業實踐教學基地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堅持探索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在與武漢市內的“黃鶴樓”、“湖北省博物館”、“磨山植物園”景區景點進行校企合作外,還與“武漢大學旅行社”、“華中國旅”、“嘉誠國旅”、“武漢大華假日旅行社”等一批旅行社簽訂協議;省外的有深圳的“世界之窗”、“歡樂谷”和上海的“歡樂谷”簽訂協議,這就為學生的實習搭建了很好的平臺,輸送了一大批的實習生,使得學生畢業實習與提前就業為一體,使得旅游管理專業在2010年創下我院就業率最高的專業之一達到99.07%。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創新是學校的靈魂。通過對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導游方向)實踐教學改革與分析,是希望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做的不足的地方,比如我們的招生規模不大,不能滿足武漢旅游市場乃至全國旅游市場對導游人員的需求,還需要繼續努力,擴大招生規模,更上一層樓,極目楚天舒。
[1]WCED,Our Common Fu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朱小.加強高職實踐教學管理的途徑[J].職教論壇,2010 (23).
[3]邱韶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11).
周曉梅(1963-),女,湖北長陽人,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0年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院級項目(編號:2010YR470)研究成果之一。
G712
B
1001-7518(2012)11-0023-03
責任編輯 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