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西真
今年9月10日是第28個教師節。作為一個有26年教齡(前11年在中學任教,后15年在高校任教)的教師,在自己的節日里有著職業自豪感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整個社會對教師重要性認識的逐漸回歸。9月7日,即教師節到來的前三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教師工作暨“兩基”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師,才有高水平的教育”。據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在國家層面召開關于教師工作的專門會議。出席此次會議的人員包括國務院總理、分管教育的國務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教育部正副部長等一眾高官,由此可見黨和政府對教師工作的重視程度。其實,稍加留心不難發現,這早有端倪。今年7月底,為了統籌管理教師工作,經過中央編辦的批準,教育部將原來的師范教育司更名為“教師工作司”,將此前分散在人事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等各個司中關于教師的職能,都劃轉到了新成立的教師工作司,使其專司教師工作;緊接著,在8月20號國務院又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國發〔2012〕41號文),在總共23條具體意見中,詳細規定了諸多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的具體舉措。
前兩天看到一個消息,講的是蓋茨基金會在美國十個州的一些城市作了一次廣泛的調研,得出一個結論:即最能影響學生水平的因素,不是學校的系統,不是班級的大小,不是課外輔助活動的多少,而是高素質、高效能的教師(《南方周末》2012,9,20)。如果蓋茨基金會的結論主要來自對普通中小學教育的調研,其結論對職業教育不足為憑的話,那么溫總理的講話內容則涵蓋所有的教育類型,不僅指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也指職業教育。換言之,教師不僅是影響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這也符合我這么多年來對職業學校的觀察結果。溫總理在講話中還如數家珍地講到了最近幾年職業教育教師學歷水平、職稱結構有了大幅改善,有近40%的專業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取得的新進展。
在成績面前,我們理應高興,但是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不管是數量還是素質都不能滿足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據8月31日發布的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止2011年末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包括普通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技工學校和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共有在校生2205.33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2454.82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7.06%;專任教師(具有教師資格、專門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員)88.19萬人(普通高中專任教師155.68萬人);生師比為24.78:1(普通高中生師比15.77:1),與普通高中在校生數量差不多。但是中等職業教育專任教師數量卻比普通高中少了近一半,中等職業教育生師比比普通高中高得多。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以及技能型人才成長的規律,專任教師數應該比普通高中多,生師比應該比普通高中低才是。
這說明職業學校還需要補充大量的高素質的專任教師。不僅新進職業學校教師要有高素質,更為要緊的是職業學校在職教師素質的提高。不如此,就不能真正促進職業教育發展方式從規模擴張轉變到內涵提升上來。這個前提是要準確定位高績效職業學校教師的標準,即決定什么樣的教師才是高素質的職業學校教師。基于職業學校終究是學校而不是企業,教學是職業學校中心工作的認識,我看不外乎三點:一是要有淵博的知識。包括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教學內容就是知識,一個沒有淵博知識的教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二是熟練的技巧。包括專業技巧和教學技巧,所謂專業技巧就是專業實踐能力,教學技巧就是課堂管理能力、為學生學習設計課程的能力等;三是積極的期待。職業學校的學生是在中考中的“失意者”,他們雖不可能“哪個地方跌倒了在哪個地方爬起來”,但他們可以“中考的地方跌倒了在職業學校中爬起來”。這就要求職業學校教師不能一味地抱怨學生如何差,而要對自己的學生有積極地期待,相信學生能學好,相信學生有能力學好。
吸引符合上述三條標準的高素質人才,加入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的辦法之一,是盡快兌現《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要求依法保證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的承諾,別再讓這一美好承諾再拖18年還不落實(早在1994年1月1日實施的教師法第二十五條就明確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并逐步提高”)。至于使在職教師成為高素質的職業學校教師的辦法:一是教師要不斷加強學習;二是教師要接受培訓。關于后者,有溫總理在講話中提到了的于2011年啟動的 “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