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文勇 杜慶平
(揚州環境資源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揚州 225127)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全國高職教育各專業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園林專業也不例外。但盲目的教學改革未必能夠培養出所期待的人才。其中,存在著各種變化甚至變異的可能性。園林專業要想真正在改革中實現教育質量的目標,應處理好以下幾對矛盾:職業素質與人文素質的矛盾、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矛盾、綜合能力與專項能力的矛盾。
職業素質是指從業人員具有的與從事具體職業相關的、對職業活動起關鍵作用的內在品質和能力,其本質屬性是職業性。人文素質主要由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構成。其中,人文知識是關于人文科學學科體系的知識,包括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學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如美學、法學、文化學、倫理學等等。
高職院校就業競爭日益激烈,衡量一所學校的辦學質量,畢業生的就業率是一個重要參數。為此,在高職專業教學改革中,“以職業技能為本位”、“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實訓工廠”、“以就業為導向”、“訂單式培養”等等成為核心辦學理念和追求目標。相關實踐往往只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使其成為高級應用型人才,而忽視個人綜合素質中人文素質的培養,以為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只要學生掌握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能勝任工作,就達到了教育目的,沒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因此,在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上,往往突出強調專業課的地位,忽視人文素質教育。
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史知識匱乏,對哲學、美學、法學等知識涉獵甚少,對倫理學、心理學茫然無知,令人擔憂。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人的綜合素質是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而人文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在“重專業、輕人文”的觀點大行其道的今天,有的學校甚至演變成培訓機構的價值追求,嚴重地影響到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
以園林專業為例,我國的園林事業已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代園林設計更多的是為群體、為市民大眾規劃設計所需要的景觀園林,涉及多門學科的交叉融合,需要綜合運用人類社會學、環境科學、城鄉規劃、建筑學、旅游學、藝術學、心理學、行為學、地理學、林學、農學等知識,兼顧水、土、農、林、環境、生態、地理、社會、旅游、心理學等學科,面向人類聚居環境建設與保護管理的各項工程,對于各類環境空間及行為進行規劃設計。園林景觀設計要滿足人類生產或生活的需要,不僅要具備特定的功能,還要求有安全可靠性,這是對他人或社會的一種責任心。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計主體的審美文化、價值觀念等內在素質,而缺少對這些方面的關注,就很難有適用與創新的設計。缺乏審美情趣,在學習和工作中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園林工作者而言是一個致命的弱點。
高職教育一般只有2~3年的時間,要想在如此短的時間里把理論知識講授完畢,還要讓學生掌握熟練的動手實踐技能,以筆者目前講授園林專業課程的經驗看來,實現的難度很大。園林專業本身是一個實踐要求很高的專業,而且必須要掌握大量的相關理論知識作為基礎。由于這種時間上的限制,各個專業在進行教學改革的時候,往往把職業性作為根本,強調動手能力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理論教學。學生僅能夠像一臺機器那樣地“作”,而不知道“為什么這樣作”。有的院校過分偏重知識體系的傳授,增加了基礎理論學習的難度,結果變成“壓縮型”的本科,忽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加上學制又短,培養出的學生在知識上、動手能力上沒有自己的特色,導致高職院校園林專業學生就業難。
高職教育改革強調 “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培養目標,強調把理論知識與實驗實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理論知識的取舍上打破學科體系,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實現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所以,不僅要求教師具有學科體系理論知識,還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崗位實踐經驗,具有從實踐中尋找、歸納典型工作任務或項目,將理論知識與典型工作任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能力,從而避免忽視高職教育理論體系價值的形式主義及以實踐為本的極端主義。
以筆者所在學院的園林專業為例,在全部課程結束之后,學生畢業前夕才集中1~2個月安排實踐實習,這種實習只能流于形式,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有些學校采取在畢業前的最后一個學期將學生全部集中起來進行模擬實習的方法,這種實習也不易取得較好的效果,因為這個階段學生已無法安心進行模擬實習。筆者以為,應該把先學習,后模擬實習的做法改為邊學習,邊模擬實習,即理論授課與技能訓練同步進行的做法,既可以確保實踐技能課的順利進行,也可以取得較好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效果。
知識經濟社會注重終身學習,高職教育改革必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此外,任何專業都不能保證學生對口就業,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職業針對性與廣泛適應性的矛盾必須得到合理解決。
高職教育承擔著直接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重任,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掌握某一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具備某一崗位群所需的生產操作和組織能力,成為專業理論夠用、生產技術操作熟練、組織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要求學生具備三方面能力:(1)社會技能,即從事職業活動及生活在社會中所需要的行為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組織規劃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等等;(2)學習技能,包括有效的學習方法、科學的思維模式及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3)崗位能力,即專業領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服務等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能力,是知識和技能的綜合。因此,高職教學改革要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提供符合社會需要的綜合能力結構。
專項能力的培養可以在一所學校內完成,根據學生來源的不同,課程設置也可以不同,因為不同來源的學生所具備的知識能力結構也不同。多樣化的課程設置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及不同地區的需要。還可以利用各個院校的辦學優勢,根據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培養個性化人才。同時,為了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可以加大選修課學分的比例,建設開放式選修課體系,使課程內容、課程管理、課程結構均做到靈活開放。如筆者所在學院的園林專業就分為四個選修方向:園林規劃設計方向、植物種植設計方向、園林養護方向、園林工程施工方向。學生在掌握園林綜合知識技能的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個性、理想、家庭背景等不同條件加強某個方向的學習,形成自己日后就業的主打技能。
高職園林專業教育的發展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隨著當代社會園林行業的迅猛發展,如何培養出高質量的園林專業學生,是園林專業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要不斷地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為改善高職園林專業的教學質量而不斷努力。
[1]吳曉玲.試析高職教育發展中的三對矛盾[J].職教通訊,2005(11):16-19.
[2]楊晶.高職院校園林技術專業發展的幾個核心問題[J].文教資料,2011(5):237-239.
[3]任長印.淺議高職課程改革的五大矛盾[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3):38-41.
[4]張盈.中外高職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8.
[5]易軍,祝志勇.淺析高職園林類專業項目課程改革中幾對矛盾的處理[J].教育與職業,2010(14):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