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曉
(石家莊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河北 石家莊 050016)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ev),以石墨烯研究獲得20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成功向世人展示了游戲性工作的強大功效。他們把工作視為一種游戲,在工作中融入大量游戲趣味成分,就像小孩子玩游戲一樣,不受任何約束地嘗試無數種可能。正是無數種的嘗試,造就了偉大的成功。同理,在嚴肅的教學過程中引入游戲的成分不失為一種緩解教學壓力、促使學生樂學的重要途徑。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理解,每一種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在繼承原有思想的基礎上產生的。“游戲人”概念是繼“宗教人”、“自然人”、“理性人”以及“社會人”之后出現的。它萌發于18世紀,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游戲對于生活的重要性。被認為是最早對人的游戲本性做出經典表述的文學家席勒指出:“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在席勒看來,游戲不能局限地看做是一種兒童的娛樂或玩耍,應將其提升到一定的認識高度,即游戲是人類的自由本性和完整人格充分展現的途徑與證明。從這種意義上說,游戲就意味著“人的誕生”和“人性的復歸”。這一時期,游戲成為人們研究的主要課題,但遺憾的是,當時沒有明確提出“游戲人”概念。直到20世紀初這一概念才由荷蘭文化史學家赫伊津哈(Huizinga,J.)正式提出。赫伊津哈賦予了“游戲人”一種新的形象,與其他類型人形象相比,“游戲人”形象下的人有著獨具匠心之處。
首先,喜愛游戲乃人之本性。游戲性是人從小就有的一種天性,每個人都有游戲的沖動,在游戲的過程中可以無拘無束、充分地享受樂趣和自由。可以說,人人都生活在一個充滿游戲的環境中,在游戲中享受生活的樂趣。其次,人人皆平等地生活于游戲中。在“游戲人”理念下,世上任何活動都是一種游戲,“活著就意味著不斷參與游戲和創造新游戲”。在日常生活及各種活動中,雙方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游戲者與游戲者之間的平等關系,教師與學生也同是平等的游戲者。最后,適度把握自由與規則。哲學家葉秀山在分析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時指出,詩意的境界是自由的境界,是自在的境界。生命的自由表現為主體自由、社會自由和個性自由三種形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一個種的全部特征,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因此,人類的所有活動都是一種自由存在的游戲性活動,而且是在一定規則之下進行的游戲,倘若沒有一定的約束,就不能正常開展和進行,在有規則的、紀律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游戲人”理念下的各種活動都是一種充滿快樂、幸福、自由的游戲過程。
師生互為游戲的主體 游戲是人的本能需求之一。德國著名學前教育家福祿倍爾認為,“游戲是內在本質的自發表現,是內在本質出于其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外向表現。”在赫伊津哈看來,文明與游戲難舍難分,人作為創造文明的主體自然也是游戲的主體。既然師生同為“游戲人”,師生都喜愛游戲,都有游戲的沖動,那么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就應該是一種活動者與活動者之間的平等關系。師生雙方要通過共同努力創造一種游戲的和諧氛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視為“游戲的另一方”,為他們的學習創造游戲性氛圍。同時,教師也要清楚地意識到:盡管學生在某些學科或領域所儲備的知識量可能少于自己,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的能力或素質必然不如自己。因此,教師應剔除傳統的自我優越感,民主、平等地看待學生。同樣,學生應當秉承“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理念,大膽地承認與正視自身“游戲人”所具有的平等特性,勇于且善于同教師對話,切實扮演好自身“游戲人”角色。
以游戲的形式完成各種教學活動 職業教育是以職業需要為導向,以實踐應用型技術和技藝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從事一線工作的各類專門人才為目的的。因此,為了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初衷,職業院校的教學斷不能采取枯燥的、灌輸式課堂活動,而應該通過游戲性教學的方式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拋開“有書無人”、“有知識無人”、“有抽象的群眾無具體的人”的課堂教學,轉而以輕松、詼諧的互動游戲來喚起學生學習的興奮點,用生動形象的教學來“叫醒學生的耳朵”,用實際的操作來撥動 “技能的琴弦”,在課堂中加入更多游戲元素,從而完成教學,實現培養目標。
樂學模式的落實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樂學模式的創始者,他在《論語》中所倡導的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境界以樂之為最佳、最高境界。在科技發展日益迅猛的現代化大熔爐中,只有使學生樂學,有主動學習、掌握知識的意識才會幫助學生達到成功的彼岸。成功是樂學之本,審美是樂學之法,創造是樂學之源。可見,學會學習的關鍵就是要樂學,學習者只有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才會愿意學、主動學。因此,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看,亦無論是從當下還是長遠的角度看,樂學模式理應積極提倡,令學生在快樂成長中汲取營養。教師如能開展好游戲性教學,發揮好自身的模范作用,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調動全新感官的游戲性教學 職業教育是培養第一線勞動人才、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實施課堂教學所采用的教學方法自然也應當體現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目前,職業學校學生厭學情況嚴重,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學活動缺乏游戲性之故。鑒于此,教師應當把游戲的精神滲透到教育活動的方方面面、各個環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以全新的視覺、聽覺、觸覺感受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方法的藝術性,提高教學評價的藝術性。另外,應打破傳統的授課形式,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采用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直觀性教學方式授課,令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感性經驗。在新學習情境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掌握知識。在和諧氛圍中實施的教學活動,應該是教師和學生自覺遵守教學游戲性規則,形成的師生互動、互學、互助的美好場景;在快樂氛圍中開展的學習活動,應該呈現出一種快樂授課、快樂學習、快樂生活的態勢,學生真正形成樂學、好學的思維和理念。
在游戲中強化創新意識 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和競爭力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國外有專家推算,科學知識在19世紀每50年增長一倍,20世紀中葉每10年增長一倍,20世紀70年代每6年增長一倍,而現在縮短為每3年增長一倍。在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知識就是力量,創新決定一切。創新教育薄弱是我國教育普遍存在的現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很多,對策的關鍵在于學校要營造創新教育的環境,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在教學中加入游戲成分可激發、提高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實施創新性教育行為的動機和能力,對學生采取尊重、寬容、鼓勵的態度,助燃學生思想中的創新火花,在教學互動中,教師和學生互為主體,學生不斷地進步、發展,教師不斷得到充實、豐富和提升,雙方共處于一個和諧共進的統一體中。
可見,只有通過游戲性教學的方式才能實現“游戲人”理論指導下的新的教學目標。“游戲人”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灌輸與傳授,而是一種在合理的“游戲規則”下“游戲雙方”平等的精神交流。在這類交流對話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更多地起引導作用,扮演的是引航者的角色。古希臘大哲學家和教育家蘇格拉底的那句“我一無所知,唯一比你們知道多的是我知道我不知道”的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教育不是灌輸,而是啟迪;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創造。教師的責任不是讓學生學會知識,而是指導學生會學知識。教師的職業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正是在這種平等的、互動的“游戲性”教學中,師生共同努力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在游戲、和諧的氛圍中輕松掌握知識,繼而達到學校培養優秀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初衷。
[1]石中英.教育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6.
[2]葉秀山.何謂“人詩意地居住在大地上”[J].讀書,1995(10):44-49.
[3]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52.
[4]福祿倍爾.人的教育[M].孫祖復,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
[5]查有梁.教育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47.
[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8.
[7]馮志.馮志全集第十一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90.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9]劉春生,徐長發.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03.
[10]遲守政.怎樣看世界的科技競爭[J].半月談,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