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玉
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論析
□韓 玉
培養目標定位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研究生培養首先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問題。回溯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歷史,并從研究方向的變化觀察該專業碩士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現狀與問題。當前,應從確立目標定位的依據、完善目標基本定位、與其他培養階段目標對接這三個方面進行目標定位的戰略性調整。
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人才培養歸根到底要解決兩個問題,即“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前者指的是人才培養目標,它是人才培養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主要是明確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研究生學位教育得到恢復和發展,1978年首批研究生入學,國家制定了《高等學校培養研究生工作暫行條例(修改草案)》,開始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設。1986年國家教委頒布的 《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首次對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強調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要立足于“三個面向”,“按照德、智、體全面發展和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要求,加強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業務能力的培養,達到品學兼優,更好地為四化建設服務”。從目標定位上看,主要包括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要素。國家對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為 “高層次專門人才”,就是應立足于“三個面向”,在“政治素質、學術水平、實踐能力”方面有高質量的要求。學術水平應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所規定的碩士學位水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
將“高層次專門人才”作為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比較寬泛。廈門大學教授潘懋元認為,人才培養目標是個涵義比較模糊的概念,可以指不同層次、類型、專業所要培養的人或人才的方向、規格和各種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這就意味著學科、專業不同,人才培養目標也不同。在具體進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時應考慮四個方面:國家、社會對高層次專門人才當前和長遠的要求;不同層次、不同學科與專業、不同類型的不同業務水平與能力要求;與本科生或是博士生培養目標銜接;本校的師資力量與條件及其他特殊要求。[1]為進一步對研究生培養目標進行定位,教育部《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研[2005]1號)明確指出,要在研究生培養體制、培養目標等方面加強創新研究,產生一批示范性研究生培養方案和新型培養模式。該綱領性文件積極推動了學科、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工作。2009年全國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聯席會年度工作會議召開后,我國研究生培養目標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傳統的學術型為主轉向以應用型為主。“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可視為轉型期國家對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該定位對我國各科類、層次院校明確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具有指導意義。
我國于1988年開始招收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多,為培養優質高級專門人才,自2004年我國開始召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研討會”,不斷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問題進行探索。2009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研討會提出“培養我們自己的碩士”,那么,“我們自己的碩士”的規格和質量標準是什么呢?
培養目標體系的描述一般包括規格和終極目標兩部分,科學、準確地對職業技術教育專業碩士生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既要明確終極目標,也要明確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要素的規格。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是“應用型”,這是與“學術型”研究生相對應的一種類型,有學者認為兩者并非矛盾對立,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生培養轉向應用型,并不是要放棄學術型培養,這只是相對于純理論基礎研究而言[2]。審視和定位職業技術教育學應用型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它既包含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共性,也具有該專業的特殊性。將不同角度的應用型研究生內涵界定進行分析歸納可知,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是工具理性與知識本位價值觀的集合,具有實踐創新與科學研究的雙重使命。以培養實際運用能力為主體,同時強化理論素養,兩者互為前提[3]。相對于“學術型”研究生,“應用型”碩士研究生在素質結構上應凸顯“實踐性”、“創造性”,在能力結構上應強調“科研能力”和“適應能力”。現階段應用型文科專業研究生既不能培養 “通才”,也不能培養“專才”,應該培養具有一定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技能,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具有從事某種職業必要知識和核心技能的創新人才。從知識結構和基本能力看,這種人才具有通才性質,但不是通才;從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看,這種人才具有專才性質,但不是專才[4]。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屬于應用型文科,具有應用型文科培養目標的特點,也有其特殊性。制定職業技術教育學研究生培養目標應該堅持“三個面向”原則:面向專業、面向職業、面向實踐,培養具有扎實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和有較高專業素養的創新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在對受教育者總體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基礎上,還應根據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特點制定個性化培養目標[5]。當前參與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院校類型主要有:師范大學、綜合性大學、職技高師、工科類院校和農林類院校,培養單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趨勢是追求特色化。如職業技術高師院校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堅持的總原則是學術性、職業性、師范性兼容并存、融合統一[6]。綜合性師范大學,如華東師范大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強調能力結構,并將其分為“專業核心”、“基礎職業”和“跨學科發展”三個部分。概括來說,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爭議,主要有“以學科建設為基準”、“側重專業加學術”、“側重創新和實踐”、“以學科、學校、學生、培養模式為根據”的四種定位論。[7]顯然,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研究生與其他應用型文科碩士培養目標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其不同之處就在于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強調“能力”規格,即職業能力方面,其專業水平常常反映在實踐能力上。
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1983年被國務院學位辦正式列入專業目錄,1987年國家正式批準設立首個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點。比較2004年和2012年該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的變化,從實踐角度進一步深入窺探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現狀與問題。
1.培養方向增多,“應用型”培養目標多樣化、特色化。分析2004年全國20個招生單位的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的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多偏重于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缺少對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一些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的研究,如農村職業教育問題、課程與教學問題、民辦職業教育問題、實訓問題、教育手段、遠程職業教育問題。[8]登錄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查詢2012年碩士專業目錄可知,2012年有40個招生單位招收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如表1所示,培養單位所設置的研究方向從數量上看主要有四種變化:一是研究方向增多,如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為7個,2012年為8個;二是研究方向減少,如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為3個,2012年為2個;三是研究方向基本沒有變化,如沈陽師范大學、吉林農業大學等;四是不區分研究方向,如遼寧師范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除數量變化之外,研究方向還發生一些變化。2004年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 “職業教育原理”、“比較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管理”、“高等職業教育”、“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方向決定了培養目標定位以“學術型”為主。2012年新增的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心理學”、“工程技術教育 (工學院)”、“財務會計教育”等。對比這兩年的研究方向,變化鮮明,反映了一定時期目標定位變化所引起的人才培養體系的變化。新目標定位已經轉向“應用型”,并由“統一化”發展為日趨多樣化、特色化。
2.培養方向細化,培養目標定制化。由于不同層次、學科、專業的應用型人才在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方面的要求不同,培養目標呈現多樣化趨勢。職業技術教育學碩士生專業多樣化、特色化的培養目標定位,其主要依據是社會需求,并通過研究方向的變化顯現出來。由表1可知,華東師范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設置了“職業院校校長和教師的專業發展”、“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與教學論”研究方向,主要解決當前職業教育師資短缺、在職教師專業發展的難題。研究方向的設置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培養目標的“職業性”、“應用型”指向更加明顯。如職業科學、勞動科學方向;職業教育心理學方向;教育技術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等,顯現出為特定工作崗位定制性培養人才的傾向。
1.前沿研究方向少,人才培養目標中的實踐能力體現不強。比較分析表1中研究方向的變化,二元研究方向逐步增多,既有傳統的,也有新增的;多元研究方向只表現為“不區分研究方向”。反映了學校學科建設的不斷深化,隨著學者對傳統研究領域的領悟逐步加深,對其中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已經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如“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與教學”、“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與教學論”,職業教育研究日趨專業化,培養目標定位逐步強調“實踐性”。統計數據表明,由于多元研究方向少,一元、二元研究方向中職業教育前沿領域研究方向所占的比重小,直接影響了畢業生職業行動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是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忽視了“實踐性”。
2.研究方向專指性突出,培養目標定位價值取向片面化。目標定位總要有所依據。與其他類型教育不同,職業教育的生存與發展以需求為驅動力。市場中各種需求主體的多種需求成為目標定位的客觀依據,往往認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應堅持以“社會本位”為主導的價值取向。其實,以“社會主導”實際上包含了三個主體,即社會、國家和個體。如果片面地理解“社會主導”,忽視了個體的職業發展,就會導致目標價值取向片面化,并通過研究方向反映出來。如部分培養單位在拆分大類研究方向時,往往只根據導師的研究領域對研究方向進行拆分,一旦拆分得過細,研究方向的專指性特點就會突出來。其優勢在于學生從學校到工作過渡的實用化指向更加明確,劣勢在于畢業生就業去向范圍窄。加之隨著未來技術和勞動世界的不斷變化,當已有的職業技能和職業資格退化、消失時,其職業能力所體現的應變能力難以體現出來,從而影響職業的發展。
3.缺乏與其他培養階段目標的對接。人才培養目標從橫向上看要與市場需求對接,從縱向上看各個培養階段的目標也應努力對接。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優化,需要中職、高職與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的銜接。新世紀以來,國家層面以文件形式對高職培養目標定位有:“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教高[2000]2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高[2004]1號)、“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教高[2006]16號)、“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教職成[2011]12號)”。教職成[2011]12號文件指出,高等職業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國家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具有指導性作用。隨著職業技術教育碩士生研究方向的增多,在新增的研究方向中,“工程技術教育 (工學院)”、“財務會計教育”專業技術性較強,要求目標銜接更為緊密。高等職業教育目標定位的變化影響著研究生層面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研究生人才培養層面探索職業能力培養的共性和差異性尤為迫切。
確定目標定位依據,有助于科學、準確地建立人才培養體系,避免目標定位邏輯錯位對人才培養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由于職業教育的生存和發展以需求為驅動力,為反映學科專業特色,在目標定位時,應堅持主觀依據和客觀依據相統一,目標定位價值取向應盡力避免片面化。堅持整體優化的原則,在可行的前提下,具有前瞻性地將社會需求與個體職業發展和政府政策引導結合起來,創設特色目標,就會彰顯多樣化目標的品質。
培養目標具有導向、調控和評價的作用,隨著研究生招生數量的不斷增多,以及職業教育科研隊伍的不斷壯大,職業技術教育學專業碩士生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盡快明確“基本定位”問題。在進行基本定位時,應圍繞“終級目標”定“規格”,注重培養“高層次專門人員”的實踐能力,并與專業碩士以及其他專業類型碩士人才培養目標比較,從中尋找并逐步創建自身的特色。
碩士學位不是終結性學位,隨著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中高職銜接、本碩一體職教培養模式實施,具有博士招生資格培養單位增多,迫切需要職業技術教育專業碩士生培養目標定位與其他教育階段對接,培養目標的定位應有所側重。同時,隨著研究生數量的不斷增多,各級各類學校應針對學生的具體特點幫助他們確立階段性目標,關懷、激勵其生命成長。
培養目標具有動態性特征,目標定位是否科學、合理,有待于實踐的檢驗。只有在教育國際化視野中不斷審視目標定位,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完善,才能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500.
[2]周晶.培養我們自己的碩士:目標與轉型——2009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研討會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09(33):66-69.
[3]劉淑芳,周明星.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轉型與學科創新——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雙基地、雙導師、雙證書”模式[J].職教通訊,2010(4):19-24.
[4]張兄武,陸麗,唐忠明,許慶豫.應用型文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J].教育評論,2010(6):25-27.
[5]陳鋼,何加飛.職業技術教育學應用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與模式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9(28):24-26.
[6]同芳娥,苗德華.論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定位——兼論“學術性、職業性、示范性”融合與統一的培養模式[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10(4):60-63.
[7]羅匡,饒異倫,黃侃.中外職業教育學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文獻綜述[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23-25.
[8]劉榮才,章劍青,周麗等.我國職業教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點布局及研究現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7):47-49.
韓玉(1973-),女,遼寧營口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碩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學。
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區域職業教育學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JG11EA013)階段性成果,主持人:韓玉;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學位教育研究基金項目“教育碩士個性化教學策略研究”(編號:SYNUJSX20110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韓玉。
G710
A
1001-7518(2012)16-0009-04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