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提升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
□劉 玲
提升文化軟實力是當前高職院校的戰略任務,關系到高職院校的整體形象和未來走向。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文化建設行為的“缺位”、“錯位”和“移位”問題。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作為文化的開發、建設和發展的能力,融職業文化的吸引力、人才培養的公信力、辦學資源的整合力、跨界文化的協同力、文化服務的影響力等為一體。為提升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要弘揚職業文化,提升文化凝聚力;明晰辦學理念,提升文化感召力;培育辦學特色,提升文化競爭力;營造文化環境,提升文化協調力;加強文化傳播,擴大文化影響力;強化機制建設,增強文化保障力。
提升;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
中共十七大報告在作出文化已“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的基本判斷的同時,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構想。文化軟實力是“文化所產生的軟實力”或者“以文化為基礎的軟實力”的一種簡略形式,教育文化軟實力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基石。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正處于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的關鍵時期,提升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文化因素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增強自身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性、基礎性要素。
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魂”,是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的“根”。由于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不管是在規模上還是硬件建設上,都已經實現迅猛發展,但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還不容樂觀,存在諸多誤區,軟實力太“軟”,軟實力與硬實力“軟硬不協調”,主要體現為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缺位”、“錯位”、“移位”。這正成為制約我國高職院校科學發展的關鍵因素。
高職教育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在硬實力增強的同時,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卻相對比較疲軟。很多高職院校建校初期非常重視以規模求發展、以質量求發展,但在追求“跨越式”發展過程中卻一度忽視了以品牌求發展、以文化求發展。在學校事業發展規劃中,很多高職院校沒有專門的文化建設規劃,導致學校文化建設缺乏必要的組織、制度和經費保障。很多高職院校領導把學校文化建設看作是一項務虛工作,他們認為追求經濟效益、抓招生規模才是當務之急。我們說,文化價值是學校的主導性價值,文化育人是學校價值體系的核心和靈魂。從當前高職院校的發展現狀來看,無論是打造高職教育強國,還是實現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諧發展,文化建設的有效開展和獨特的文化育人體系的構建已經成為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命題。
“文化強校”戰略雖然早已提出,但大多數高職院校尚停留在“理念”層面上。有的院校雖然已經著手開展學校文化建設,但往往把學校文化建設等同于校園文化建設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甚至還有的院校認為搞幾項校園文化活動就是學校文化建設。很多高職院校重視物質文化建設,輕視精神文化培育,往往把學校文化建設等同于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一味地立項目、搞建設,殊不知對高校而言,“大師”比“大樓”更為重要。有的高職院校則在學校文化建設中大搞形式主義,追求表面文章而不求實際效果。同時,很多高職院校沒有把學校文化建設納入辦學方向、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考慮,以至于出現了與教學科研、學生管理、后勤服務等環節的脫鏈,這勢必導致學校文化建設缺乏應有的立體化保障,而對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產生嚴重的阻礙。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已經注意到了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但總體來講,文化個性不足,品牌意識不強。在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一味地“高移”,盲目地模仿和復制本科院校的模式和做法,與高職院校應有的“高技能”、“職業性”等特質關聯度不夠。突出表現為偏離人才培養目標,未能突出高職特色和學校特點,與企業文化脫節,實踐氛圍缺失。學校文化的盲目趨同充分暴露了高職院校辦學理念、辦學思想上存在的偏差,反映了高職教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評價體系對學校文化個性的抑制。而文化個性的喪失,必將導致學校文化建設的混亂和無序。
要克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存在的誤區,首先需要明確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的內涵,這是提升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的基本前提。而要明確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就要深刻地認識到高職教育的高等性、職業性、經濟性、社會性等特性,并以此為據整合和開發豐富的文化軟實力資源,變資源優勢為文化軟實力。并在此基礎上拓展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的內涵,構建融職業文化的吸引力、人才培養的公信力、辦學資源的整合力、跨界文化的協同力、文化服務的影響力于一體的內涵體系。
在我國,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高職院校的社會吸引力一直不如普通高校。長期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高職教育一直較普通高等教育要低一個層次,直至2006年高職教育才得以明確為一個獨立的高等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邊緣化地位導致其服務功能不明顯,服務功能的弱化又導致其社會角色的弱化,造成職業教育沒有影響力,缺乏吸引力。”[1]面對與現實需求的反差,高職教育必須從兩個基本特征來審視自身的吸引力:相關性,教育與職業生活的相關程度;效用性,高職教育的實際效用。作為個體的高職院校,既不能怨天尤人,更不能無所作為。當下,就是要領會好、落實好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政策,借鑒國外成功的職業教育經驗和做法,想方設法彰顯職業文化獨特的價值和魅力,以此獲得民眾的認同感和親近感,讓民眾看到職業教育在改善生活、提高生活中的作用。
人才培養的公信力,是指高職院校在長期的發展中日積月累而形成的一種無形資產,體現為一所學校存在的權威性、社會上的信譽度以及公眾中的影響力等特征。高職教育的核心目標是要回答好“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兩大基本問題。對于“培養什么人”,已經定位于為社會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其中,高端除了表明所培養人才的技術技能高超以外,這些人還應該處于行業地位的高端,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應該高,并且一定要有文化知識的積淀,誠信的人格品質,積極的職業態度,正確的做事方法,這才能體現出育人的根本。[2]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核心,是高職院校文化的源泉。從探索“怎樣培養人”的人才培養模式來看,高職院校正逐漸擺脫對普通高校的“路徑依賴”,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系統化改革。一系列的實踐努力,在于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為經濟社會培養出具有高素質、高技能的“準職業人”。
辦學資源的整合能力,就是獲取政府、企業和社會支持的能力。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僅靠學校自身是難以奏效的。作為開放性的教育,開放式辦學,高職院校面臨著模式轉型、解決資源短缺、完善校企合作制度環境的關鍵時刻。[3]目前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尚未健全的時候,校企雙方深度合作的環境尚沒有形成,學校和企業還處于“唱雙簧”的狀態。由單一學校資源轉變為優質資源共享的辦學效應,需要整合社會資源、企業資源、民間資源和境內外合作資源,為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資源保障。特別是要牽頭或協調企業、行業協會,找到利益共同點,爭取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形成校政企的“多重合奏”。
文化軟實力的外延取決于文化的外延,文化軟實力依據文化的不同外延而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代職教體系具有“跨界性”,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要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和實踐五個要素。針對高職院校的跨界性特征,需要通過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協調不同文化要素之間的關系,塑造整體性文化生態。為此,教育部提出“把工業文化融入職業學校,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實現學校文化與區域文化、行業文化、產業文化對接,讓這些要素在辦學模式、教育教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并為之構建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
作為與經濟發展、產業技術升級關系最為密切的教育形式,高職院校需要更加深層次地思考和拓展文化服務功能,有效地把 “文化資源”、“文化底蘊”轉化為現實的文化生產力、文化競爭力。提升專業服務文化產業發展能力,在培養輸送優秀文化人才、服務文化創意產業、創造文化藝術作品以及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并以具有時代氣息的文化成果,確立高職教育的現代形象。有實力的高職院校可以積極參與相關國際組織,并發揮建設性作用,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促進文化相互理解借鑒,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共同維護文化的多樣性。
根據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現狀,依據對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的內涵體系的認識,為切實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提升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亟待我們有針對性地采取若干舉措。
培育和弘揚職業文化是高職院校學校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精神既是歷史的,又是現在的,更是未來的,培育具有時代特征、高職特色、學校特點的學校精神,是加強學校文化建設、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關鍵所在。因此,高職院校要避免功利主義導向,以職業人文主義為價值訴求,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有機地滲透在職業教育之中,使學生獲得精神成長和職業成長。華中科技大學的涂又光教授形象地把學校比作一個“泡菜缸”,按照這一理解,那學校工作的重點就是調好“泡菜汁”,讓師生在高品位的文化氛圍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凈化靈魂,升華人格,完善自己。這在一些高職院校中已有經驗可循。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的“成功教育”,湖北孝感職業技術學院的“中華孝文化提高職業道德建設”工程,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文化”、“創意文化”。這些學校無一例外地重視用文化來“浸化”學生,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之效。
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是辦學者對職業文化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最基本認識,也是高職院校內部管理及運轉的哲學基礎。要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之路”高職教育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對“辦什么樣的高職”和“怎樣辦好高職”作出明晰的價值識別和判斷選擇,使之具體化、個性化和特色化。一所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不應為短視功利所左右,更不應盲從隨大流,而應以追求高職院校的終極目標為導向。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既要深深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所孕育的核心價值和合理成分,又要在傳承與借鑒的基礎上,從自身的辦學歷史和現實定位出發,緊密結合社會發展、學生發展對學校教育的要求,凝練出具有自身特色且與時代同步的辦學理念。要精心設計踐行辦學理念的項目方案,使理念的轉變、內化直至落實到具體的辦學行為,形成文化的感召力。
在當今社會分工日趨細化的背景下,特色就是獨一無二的競爭力。在每一所大學的發展中,鮮明的辦學特色就是大學的生命力所在。培育辦學特色對于提高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從而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競爭與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現實生存發展中取得一席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高職院校必須立足于學校本身的歷史發展狀況、專業特點和所處的區域環境,明確自身的定位,發揮自己的強項優勢,不盲目隨大流,不追求“大而全”,樹立“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強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辦學定位,突出發展品牌特色專業建設。從某種程度上說,特色就是優勢,特色就是軟實力。高職院校要準確把握自己的優勢,尤其要利用校友的聲望,切實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提高公眾的期望值。
高職院校加強學校文化建設,必然要與企業文化相耦合,可以利用產學研聯盟的管理合作平臺,開展文化唱戲,促進學校文化和企業文化之間的合流共生。校企合作的深層次推進,必然少不了制度的保障。如,寧波市于2009年出臺了全國首部職教校企合作地方性法規《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并于2012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實施辦法》,從而為校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保障。寧波市現已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院校主動、行業中介、企業參與的“四位一體”校企合作發展機制,營造了寬松、包容的文化環境,為寧波市職業教育繼續在高位發展奠定了基礎。可見,高職院校在文化傳承創新和文化育人的發展道路上,應該始終緊密地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并讓企業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園文化,使兩者同脈動,共生榮。
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是一個影響擴散和立體式傳播的過程,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文化精神和特色品牌只有經過不斷傳播才能得到社會普遍的認同。加強文化傳播,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園新聞網、校報、校園廣播、校園電視臺和各級各類社會新聞媒體等校內外媒介資源,立體化全方位地對學校精神和學校品牌加以宣傳,并由此形成較強的社會影響力。在當前我國實施“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背景下,高職院校必須注重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如果不積極發出自己的聲音,將在許多攸關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失去話語權。加強文化傳播,還需要借助強勢的網絡媒介,思考和推進高職文化與現代傳播技術的結合。如,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啟用的官方新浪微博,目前擁有的粉絲數已達4700余人,獨具魅力的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力。
文化軟實力建設是一項集政策性、導向性于一身的系統工程,因此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司其責、依靠師生支持和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責任機制,把目標要求量化細化,使之由軟任務變成硬指標。加強制度建設,適時制訂《關于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行動計劃》等文件,對文化軟實力建設進行長、中、近期規劃。整合多方面力量,把文化軟實力建設納入教育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群團工作等之中,明確各單位、部門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責任,并把文化軟實力建設納入各單位、部門全年目標管理考核范圍,加強文化軟實力的評估,與干部績效一同考核,一同獎懲,強化各單位、部門抓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責任意識,形成長效機制。同時要加強對建設工作的指導和檢查,由宣傳部等文化建設工作單位進行不定期工作督查。
[1]石偉平,唐智彬.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9(13-14).
[2]范唯.發掘高職學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競爭力[N].中國青年報,2012-2-13(11).
[3]馬樹超,郭楊.歷史的抉擇——中國高等職業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劉玲(1975-),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統戰部部長,主要從事高等職業教育研究。
“十二五”浙江省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 “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提升實踐研究”(KT2011317)主持人:劉玲;2011年寧波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職院校文化軟實力提升實踐研究”(YGH-143)的階段性成果,主持人:劉玲。
G718.5
A
1001-7518(2012)16-0023-03
責任編輯 肖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