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高職教育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
查吉德在《江蘇高教》2012年第2期中撰文介紹了歐洲高職教育的歷史演進過程,并分析了歐洲高職教育對我國的啟示。歐洲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擴張的產物。20世紀60至70年代,歐洲國家高等教育適齡學生人數迅速攀升,為滿足迅速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歐洲國家普遍實施了高等教育擴張戰略。在擴張路徑上,多數歐洲國家紛紛建立了不同于傳統大學的、職業性的高等教育機構,由此,以新型的高職院校和傳統大學為主體的高等教育 “雙軌制”逐步成為歐洲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基于歐洲高職教育產生的背景,作者分析了歐洲高職教育與大學教育的差異:1.高職的研究功能不及大學;2.人才培養工作更突出職業性;3.生源更具開放性;4.教學環境更傳統;5.學術自治水平更低;6.畢業生的職業晉升通道更窄。
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高職院校學術漂移之勢日趨明顯,與大學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作者認為產生歐洲高職出現學術漂移的主要原因有:1.為改變不利處境,歐洲高職模仿并拉近與大學的距離;2.為獲得更多更好的生源,歐洲高職只能使自己成為與大學類似的機構;3.升格和博洛尼亞進程成為歐洲高職學術漂移、與大學融合的催化劑;4.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為歐洲高職提供了更大的戰略選擇空間。雖然歐洲高職院校學術漂移、升格之風盛行,但高職教育并沒有因此而消亡,因為在高職教育的外部和內部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使得高職教育依然能夠與傳統大學保持適當距離,這些制約因素包括:1.嚴格控制經費預算,限制高職的研究領域;2.實施課程認證制度,確保高職課程符合職業領域要求;3.有限的人力資源,限制了高職的學術研究;4.為保持競爭力,高職主動強化職業特色。
基于對歐洲高職教育歷史進程分析,作者提出歐洲高職教育對我國的重要啟示:1.擴大高職內部的多樣性,提高高職教育的吸引力;2.改革高職教育管理體制,給予高職院校更多的戰略選擇權;3.建立高職教育質量認證制度,確保高職教育自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