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然與實然:德國職業教育法律制度建設的啟示
姜大源在《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中撰文對德國兩個法律性文件的修訂過程進行了分析,并從應然與實然的角度,論述了德國職業教育法律制度建設對我國的啟示。
德國2005年頒布并實施的《聯邦職業教育法》是對1969年《聯邦職業教育法》以及1981年的《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的修訂,基于此,2007年,德國對《聯邦職業教育法》進行修訂。作者分析了再次修訂的原因:一是技術的升級必須在國家認可的法律框架下進行;二是法律修訂有利于數據的人性化、個性化處理,為信息的各類使用者提供處理與加工的空間。
針對德國兩個法律性文件修訂過程的分析,作者認為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是德國職業教育發展改革中,對戰略性法律制定與修改所涉及的整體
與細節予以哲理思辨和科學處理的一個典型案例;德國《企業教師資質條例》是德國在職業教育改革與創新中,對戰術性法規的制定與實施所涉及的數量與質量的哲理思辨和科學處理的一個典型案例。由此,作者指出德國的做法對我國的兩大啟示:一是依據原《聯邦職業教育法》的“應然”導致的數據統計流于集群表格形式,而缺乏個性內涵關聯的“實然”出現時,果斷做出新的應然處理——修訂《聯邦職業教育法》;二是依據原《企業教師資質條例》的“應然”要求對企業教師嚴格資質“高門檻”的設定,導致參加職業教育企業和提供學習位置數量不足的“實然”狀況,睿智暫停《條例》,而一旦出現了企業教師素質下降,又迅即做出修改并恢復執行《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