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鐘曉紅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理論探討
□肖文鐘曉紅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旨在整合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文章分析了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內涵、作用、外部管理體制和內部運行機制,以期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提供借鑒。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理論
當前,從量的擴張向質的飛躍已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想從根本上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粗放式經營”是無濟于事的,必須尋求一種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式把有限的職教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以發揮出最大效能。在這種情況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踐不斷發展。
2011年6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研討班”的講話中強調,“要明確集團化辦學內涵,明確集團化辦學的產業鏈深度和寬度、企業覆蓋程度、GDP覆蓋比例、財政收入貢獻份額、就業貢獻水平和對職業學校辦學水平提高的貢獻率等要素目標,突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切實促進學校辦學與產業園區、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形成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要“重點支持行業型、區域型和混合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積極探索產權制度改革。”“發揮職教集團作用,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引導和鼓勵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以專業和產業為紐帶,與行業、企業和區域經濟建立緊密聯系,創新集團化職業教育發展模式。”[1]
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2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指出,“目前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份已組建500多個職教集團,覆蓋100多個行業部門、1萬多家企業、近600個科研機構和30%以上的中職校、80%以上的高職校。”2012年,要加快推進校企合作的制度化,推進集團化辦學,“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建立職教集團臺賬,及時摸清底數、跟蹤發展、加強引導。”[2]
“集團化”是經濟學的一個概念。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將集團化經營模式引入職業教育,按照產業規律,以參與各方的利益一致為基礎,以高度集約化的辦學方式,吸引多方力量,整合各方資源,依托行業、聯合企業,在集團內部實行縱向溝通、橫向聯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學研結合,達到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做大、做強、做優,最大限度地提高高職教育的運行質量和辦學效益,實現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按照聯結方式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由區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參與或牽頭,將區域職業教育資源重組或中高職聯合。縱向可涵蓋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橫向可涵蓋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這類集團與區域經濟的聯系緊密,共享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優惠政策,根據區域發展要求制定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建立與區域支柱產業對口的精品專業,搭建區域經濟和職業教育的信息交流平臺,提供動態的崗位需求信息、經濟和技術發展信息、畢業生源和相關文化、技能素養的信息,構建寬松有序的融資環境,建立與區域內企業群聯合發展和合作開發人力資源的機制,在為區域經濟服務等方面形成難以替代的優勢。
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與行業組織統籌,以行業為依托,專業為紐帶,由核心職業院校和核心企業主導,聯合其它相關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建集團,或通過企業辦學、學校辦企方式實現組建,形成新型的產學或校產聯系。在集團內部運行上實行教育、科研、就業的一體化和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的一體化,實現教育內外部人才市場的接軌和貫通,實現人才的有序流動;建立校企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合作機制,集團內校企之間招生與招工、畢業與就業同步進行,畢業生采取定向實習就業、有序分流。
這種類型屬于合并重組,整體融合。主辦單位可以是一所職業院校,也可以是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主管部門。采取實質性合并的形式,學校和企業或行業以聯合辦學的形式加入集團,從而迅速擴充集團主體學校的辦學實力,使整個集團具有核心競爭力,具有自主的教育品牌,形成多方面的競爭優勢。這類集團在辦學層次、專業設置、教育內容與人才培養規格等方面,根據產業和教育的需求實行全面統籌;學校依托企業,建立和發展與先進技術水平同步的專業,將高新技術及時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實踐表明,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既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和職業教育發展規律,也符合國家的發展戰略,是發展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重要舉措;是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是符合中國國情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職業教育規模擴大和辦學質量提高、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的必然選擇。
集團化辦學可充分調動國家、企業、個人和社會團體等各種辦學力量的積極性,增強辦學活力,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建立與市場接軌的運行機制,貼近市場,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開發的需求;集團化辦學可實現校舍、師資、設備、實驗實訓條件等資源的互補和共享,降低辦學成本,招生就業實行統籌,實現辦學效益的最大化。
通過集團統籌,可以實現專業建設上的科學分工和相互推動,集中力量做精、做強、做優特色專業;集團內的學校可實行完全學分制,實現學分和成績的互認,按企業人才需求進行課程設計、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等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在職教集團的統籌規劃下,可采取五年制、“三二”分段、中職畢業生直接對口升入集團內的高職學院連讀等多種形式,逐步形成從招生、專業培養方案設計、教學實施到就業一體化的中、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職教體系,建立起招生、人才培養、就業、升學一條龍的“綠色通道”。
集團化辦學將多所職業院校、多家企業融于一體,使校企合作多邊多向發展;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就業崗位、實習資源、培訓業務等方面支持,集團內的企業和學校可以人員互派交流,使“雙師型”教師得以培養;學校還可以與企業聯合開發新產品、新項目,推廣科研和技術革新成果,實現產學研的有效結合。集團化辦學使學校辦學與產業園區、教育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形成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政府通過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實行宏觀管理和間接管理,科學決策,為辦學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用制度來保障集團化辦學模式的順利運行,規范集團化辦學中各個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逐步形成以政府為指導、以利益機制為基礎的校企合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模式。”[3]
1.突出政府的主導功能,理順多元管理主體間的關系。加強政府的統籌協調,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主動組成行業、企業和學校參與的校企合作聯盟,共同研究、解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中的有關問題,形成以專業、行業為紐帶,突出行業特色,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校企合作型集團;按照“市場運作、龍頭帶動、校企結合、城鄉聯姻”的原則,進一步擴大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規模,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推動其向緊密型、集約化方向發展;利用評估、投資、撥款、稅收政策、購買教育與培訓等多元杠桿實現對集團運作的管理和調節,充當多元利益的“協調者”和集團健康成長的“引導者”;通過創設環境、搭建平臺、提供信息等方式,引導職業教育集團面向市場,搞活機制,自主辦學。
2.加強政策制定和法規建設,保障和規制集團化辦學順利運行。明確規定各職業院校、行業、企業以及其他參與辦學的社會力量的權利與義務,出臺集團化辦學的支持和鼓勵政策,同時建立集團化辦學的準入、退出和過程評價制度,從制度層面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行為加以引導和規制。加快轉變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職業教育的方式,擴大職業院校開展集團化辦學的自主權;引導和發揮行業、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支持集團化辦學的積極性,鼓勵其與職業院校共建共享各方面的資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企業接受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督促和支持企業為頂崗實習的學生支付合理報酬。
3.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基礎的多元投資體制。堅持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公益性,確立財政投入的主體地位,各級財政設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專項經費,支持職業教育集團建設;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杠桿作用,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加大教育投融資力度,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投資體制,多渠道籌集辦學經費;借助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積極吸納民營資本、實行“公辦民助”、“股份制合作”,鼓勵相關企業以入股的形式,對關聯的職業院校進行規模化投資組建職業教育集團;通過共建、聯合、托管等方式,推進職業教育資源重組,合理調整職業教育布局,實現辦學資源由分散到集中的轉變,鼓勵企業向集團成員學校開放資源,參與人才培養,許可條件成熟的企業與高水平職業院校聯合兼并或托管集團內部的其他職業院校。
4.建立健全配套的監控機制。改革政府監控模式,完善制度環境,健全職業資格制度和行業準入制度;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授權或委托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承擔部分監控職能,實施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評估和監控制度;加強用人單位的人才質量信息反饋;推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質量認證制度,建立與國際管理標準接軌的認證體系,提高我國職業教育質量和應對職業教育市場的國際競爭。
1.組織結構。有效的集團組織結構對于集團功能最終實現起決定性作用。一般采用建立“一會(董事會或理事會)和三系統(執行系統、監督系統、反饋系統)”的組織結構。董(理)事會履行集團的最高權力和集體決策,負責對集團化辦學的統籌、協調和管理。董(理)事會的成員一般由熱心于職業教育事業,關心職業院校發展的政界領導,成員單位領導和技術、管理專家,社會團體負責人,實業家和知名人士組成。董(理)事會主要是確定集團化辦學目標,并制定實施方案;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爭取社會各界對辦學的支持;充當政府與學校之間的“緩沖器”作用,保持各成員的相對獨立性。
2.激勵機制。制定資源共享的交換規則,按不同途徑和方式,分散決策產權界定、利益交換和成果占有等問題,尋求集團內教育資源最佳配置的方法。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與產業接軌的模式以及運作過程中的利益分配機制創新,真正實現集團內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落實企業合理分擔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的相關政策,采取稅收調節或稅收轉移支付等措施,鼓勵企業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支持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和技能型人才培養,形成政府主導、行業企業與學校緊密合作的職業教育新格局。
3.規制權利與義務。職業教育集團內部實行集中領導、分層管理的原則,推進管理的扁平化和信息化,處理好集團內集權和分權的關系,做到“有控制的分權”。通過建立職業教育集團章程,或以締結契約的方式,明確集團內各成員間的具體合作內容、職能分工以及利益分配。通過對集團成員權利和義務的規制,以及集團成員之間矛盾和分歧的解決程序與途徑的設計,增加集團成員對合作結果的可預知性,減少合作的不確定性,有利于增強集團成員的合作動機,協調集團成員的合作關系。成員履行相應的義務是為了維護集團的共同利益,進而保障權利的順利實現和如愿享有。這種基于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集團內成員關系,促使集團成員之間形成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機制,使成員的行為更為理性,能夠接受集團內部合理的引導和約束,有利于促使各成員為達到集團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4.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職業院校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變化設置專業、更新課程、選編特色教材,突出實踐教學,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快推進教學制度改革,大膽探索彈性學制、“訂單培養”、“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等方面的改革,鞏固和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增強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生機與活力。
[1][3]魯昕.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系統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高等職業教育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戰略研討班上的講話[R].2011年6月.
[2]魯昕.適應需求改革創新努力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在2012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12年3月16日.
責任編輯 劉揚軍
book=68,ebook=8
肖文(1971-),男,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高教研究所所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等;鐘曉紅(1968-),女,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高教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創業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2)16-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