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澈
(遼寧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沈陽110101)
對醫藥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困局的法律思考
李海澈
(遼寧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沈陽110101)
醫藥高職教育致力于培養醫藥衛生高技能人才,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職業教育通過校企合作方式獲得多元化發展。然而,醫藥高職教育具有衛生教育及職業教育的復合背景,在實踐校企合作、探索職業培養方法中遇到諸多障礙。本文從影響醫藥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環境出發,在體制、規范的沖突中尋求困局的根源,并探討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
醫藥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困局;法制
醫藥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于培養服務基層、服務社區、服務農村的醫藥衛生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是醫藥職業教育在方式、方法上的革新。在社會法制化背景下,醫藥職業教育行為必須符合我國教育及衛生法律規范的要求,并與其運行規律相一致。然而,由于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并受專屬領域的限制,醫藥高職教育在擴展校企合作平臺、尋求校企合作方法時面臨現實的障礙。為全面提高醫藥高職教育的質量,發揮校企合作的互動作用,需要從影響醫藥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環境出發,在體制、規范的沖突中尋找困局的根源,在法律視野下審查校企合作的相關要素,對現存問題加以思考。
醫藥高職教育需要強化各項專業技能,如護理、醫學美容、藥品檢驗、醫藥營銷等專業,普遍通過生產實習熟悉崗位環境及現場操作,并為學生就業搭建平臺,而校企合作就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醫藥高職教育具有衛生教育及職業教育的復合背景,在教育方法實施中,受到職業教育法律及衛生法律的雙重規范,其中難免存在沖突,導致校企合作在對象及模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困局。
合作對象范圍受限與普通工科專業相異,醫藥高職教育實習、實訓合作對象較為復雜,行業主體屬性特殊,除醫藥企業外,各類性質的醫療機構占據較大比例。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傾向于市場環境下的企業,醫藥高職院校在尋求校企合作時,可以選擇藥品企業、美容院等嚴格意義的市場主體,滿足一部分專業的合作需求,而類似于護理、衛生檢驗等臨床技能專業尋求以就業為導向的合作對象時,要受醫療機構主體性質的影響。營利性醫療機構具備企業特征,校方能夠與之建立深入的合作關系,而公立醫院的性質及人員錄用措施,則不宜成為直接的就業合作對象。因此,醫藥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對象在范圍上受到限制,與行業合作密度不足。
合作模式選擇性低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可以采取引企入校式、半工半讀式、“訂單式”、頂崗實習式等多種模式。各種模式應用于醫藥高職院校時受到專業領域的制約,只能有限篩選。藥學相關專業選擇合作模式時較為便利,但在開展引企入校式合作時比較受限。根據我國《藥品管理法》等相關法律規定,藥品的生產、委托生產或經營行為必須在獲得生產、經營許可的企業中開展,而且對場地、環境都設置較高標準,因此,將藥品生產線引入校內的方式難度過高。對于臨床相關專業,選擇的能動性則更低。我國《執業醫師法》、《護士條例》等法規中,關于醫學及護理專業學生取得從業資格及實施從業行為的具體內容,弱化了全科醫學、護理等專業踐行半工半讀、“訂單式”培養及頂崗實習等模式的效果。醫藥高職教育在選擇雙贏性較強的校企合作途徑方面舉步維艱。
合作內容受到行業風險的負面影響醫藥行業為社會提供藥品及衛生服務,與人類健康及生命息息相關。在醫藥服務領域,參與主體眾多,各類法律關系復雜,受到科學發展程度、服務主體水平、服務對象差異及監管力度等因素的影響,侵權風險高,醫療糾紛、藥品產品缺陷、醫學美容服務糾紛頻繁出現。各類醫療機構,藥品生產、經營企業,美容服務企業為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業風險發生,在與教育機構合作時異常審慎,實施頂崗實習、工讀結合等合作行為,就學生在設備使用、實踐操作等方面做出較大限制,許多實習單位在提供實踐平臺時多流于形式,使校企合作內容不充分,缺乏深度。大部分企業在侵權歸責方面對學生的義務設定過為苛刻,嚴重制約了校企合作的發展空間。
校企合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我國衛生領域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動醫藥高職的發展,在人才培養及與社會互動方面,也應當在國家“校企合作”利好政策下獲得一席之地。國內外校企合作發展的比較研究表明,日本、德國等國家的職業教育之所以能夠成效明顯,主要歸功于國家建立完善的保障校企合作的法律框架。因此,法律制度是否健全,直接關系到校企合作的發展前景。落實到微觀領域,醫藥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存在諸多困局,與法律環境還不和諧、校企合作專項法律制度缺失等因素有著密切關系。
職業教育法律體系不完善,專項法律規范不足伴隨我國教育法制化進程的加快,職業教育法律體系已經初具規模,形成了以《職業教育法》為核心,以多部相關法律、行政法規、政策性文件為主體內容的法律框架,但該法律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1996制定的《職業教育法》內容過于籠統,可操作性差。現有法律法規如《企業法》、《稅收法》等相關法律中沒有與之配套的規定,在企業支持和參與職業教育方面仍是空白。在法規實施過程中缺乏細化,涉及“校企合作”的多為政策性文件,位階低,普適性差,醫藥職業教育在開展校企合作時很難參照執行。2002年印發的《關于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教育的若干意見》,可謂是指導醫藥衛生高職教育唯一的專項部門規章,但其對培養方式的改革鮮有涉及。如此,引導醫藥專業校企雙方共贏行為的專項法律規范尚不足,是導致該領域校企合作困局的成因之一。
衛生法律制度與醫藥職業教育需求存在沖突醫藥高職院校在實習、實訓環節的教學行為要符合衛生法律規范,不得影響衛生公共秩序。醫藥教育的校企合作并非必然與我國衛生法制相矛盾,而是在制度中缺乏協調機制。以護理專業為例,學生只能在執業護士(帶教教師)的嚴密監督和指導下,按照嚴格的護理操作規程為患者實施護理,否則將被視作侵權行為。《普通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管理暫行規定》對醫療機構的教學指導能力提出要求。這就表明,護理臨床實習的監督與指導非常重要,實習生應當選擇具有一定規模的醫療機構作為實踐單位,但在就業平臺方面卻不甚理想。就業傾向強的基層診療機構更適宜成為實踐合作的伙伴,卻往往因教學條件難以達到規定標準無法成為校方考慮的合作對象,諸如此類問題,在眾多醫藥專業中普遍存在。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落實于實踐能力及就業能力,以就業為導向,醫藥高職在開展頂崗實習或“訂單式”培養工作與制度間存在割裂、沖突,使職業教育需求同行業規范脫節。
醫藥教育管理及實習生權利保障體系有待發展我國醫藥教育管理逐步正納入法制化軌道。但近年來,醫藥教育制度的內容已不足以解決各類新矛盾。醫學生在臨床帶教教師的監督、指導下,有實施一定的診療操作或參加手術等權利。《侵權責任法》對醫生設定了嚴格的說明義務,包括實習生參與操作時患者的知情權,在患者不愿成為“試驗品”、院方也盡量避免糾紛的情況下,學生實踐權利難以得到保障,各項促進醫學教育的規定也被束之高閣。在其他相關醫學及藥學專業領域,因行業風險過高,學生實踐操作權利也被淡化。校企雙方對學生實習過程中的侵權責任承擔互相推諉,導致學生參與行業行為時缺乏風險分攤機制,至于實習報酬或傷殘賠付則更為模糊。由此,現有醫藥教育管理體制下,學生在校企合作中各項權利保障很弱,醫藥領域的職業教育法律制度及實習生權利保障體系亟待完善。
醫藥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各種矛盾并非是不可調和的。職業教育立法的跟進與細化,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以醫藥專業為代表的特殊職業教育領域施行法律調整時所做出的制度銜接及變革,將是解決困局的必要途徑。
健全醫藥校企合作法律體系(1)在修訂《職業教育法》時,充分包含各類教育需求。深化醫藥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需要進一步厘清該領域的相關問題。2010年7月,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在職業教育中充分調動行業與企業的積極性。借此利好形勢,我國《職業教育法》在修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類專業在實踐校企合作、與市場對接中的問題和不足,制定具有指導性、普適性的校企合作條款,作為醫藥高職教育開展校企合作的宏觀性指引。(2)主管部門制定專項規范并細化。近年來,我國對醫學教育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更加注重學生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校企合作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關鍵舉措,建議衛生、教育主管部門頒布并細化醫藥職業院校實行校企合作的專項規范,并對內容做進一步明確,將參與醫藥市場的各類主體合理納入校企合作的范圍,賦予合作主體一定的自主權,使之合法、靈活地探索合作模式。(3)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加強引導。各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政府對教育的支持作用,不斷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水平,促進地方醫藥經濟發展,制定有利于規范、引導醫藥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各項政策、地方法規,在技術合作、法律服務等方面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統籌職能,實行政府引導與高校自主權相結合,全面優化地方醫藥校企合作的效果。
實現衛生法制與醫藥職業教育需求間的和諧衛生法制中涉及醫藥教育技能操作的部分,應當在保障社會衛生公共秩序的同時,向有利于學生掌握技能、有利于促進基層衛生服務人才留用方面調整,對不利于醫學教育開展的內容予以變更。可以針對某些專業適度放寬衛生實習機構的條件,鼓勵多在基層衛生機構開展頂崗實習,根據醫療機構的層次,制定出與實習成績相關聯的合理錄用體制;適度擴大醫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自主權,鼓勵醫藥高職院校與各社區醫院、農村醫療機構、藥品及美容服務等企業的委托培養行為;加大醫藥一線人員參與教學活動,發揮專業指導委員會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等,使醫藥職業教育能夠在衛生法制發展的前提下,開辟更多的校企合作路徑,靈活、有序地開展各種合作模式,充分拓展實踐平臺,實現衛生法制與醫藥職業教育需求間的和諧。
明確合作各方權責,充分保障實習生權利在衛生經濟秩序化的背景下,醫藥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各方主體的權責必須明確。高職院校、企業在實現衛生教育與衛生經濟雙贏的過程中,也要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在學生管理、利益分配、違約責任等方面公平設定權責。在實習生權益保障方面,部分學者提出通過“建立實習勞動關系”使實習生在獲得勞動報酬、保障勞動安全及獲得救助等方面實現權利。對醫藥專業實習生而言,權利保障的重點在于建立有效的行業風險防范及分攤體系。學校及行業主體要以學生利益為本位,注重實習生的崗位安全及法律教育,在合作過程中既要保證學生的學習權利,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充分鍛煉和發展,又要最大限度地避免侵權行為的發生,使醫藥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能夠健康、全面地開展。
醫藥高職教育是國家培養基層衛生技能人才的搖籃,職業教育的發展依托于邁向市場并與行業主體密切合作。醫藥高職教育也必然要與市場接軌,在法制前提下探索有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實現“行業帶動教育,教育服務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冉義明,唐曉萍.中國創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的理論思考[J].經濟師,2011(7):147.
[2]王偉.關于完善我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7):99.
[3]沈來鳳.護生臨床實習中法律法規教育的重要性[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6):969.
[4]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9.
[5]黃璜.應當建立實習勞動關系制度——憲法視野下的高校實習生權益保護[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115-118.
G710
A
1672-5727(2012)12-0009-03
李海澈(1979—),女,遼寧撫順人,法學碩士,遼寧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衛生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為經濟法與教育法規。
廣東省社科規劃2009年度項目《工作過程導向改革背景下的高職教學管理創新與改革績效評價探索》(項目編號:2009TJK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