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菊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財經分院 江蘇 徐州 221008)
多媒體作品的產生是藝術與技術結合的結果,優秀作品的誕生既離不開富有創意的設計理念,也離不開技術手段的支持,可以說作品是二者完美結合的產物。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設計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表現手段的變革和信息傳達方式上的變化對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會需求決定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只有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才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才有發展前途。多媒體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是多媒體產業,而多媒體產業一般涉及多媒體動畫、游戲制作、軟件開發、電子出版、手機內容等領域,所需人才的知識構成除了基本的人文素質、外文閱讀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美學素養和藝術設計能力。因為無論是平面作品還是影視或動畫,藝術設計都是必要而不可替代的。
設計在作品的誕生過程中無處不在。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是“做工作之前預先設定的方法和圖樣”。設計理念是作品的靈魂,好的作品離不開新銳的創意和豐富的內涵,需要藝術素養和先進的理念支持。設計是靈魂的表現,技術是實現設計作品軀體的手段,二者缺一不可。信息技術的發展解決了設計的技術實現問題?!叭魺o新變,不能代雄”,設計師個人的意識形態、知識積累和創造力、想象力在決定設計優劣方面至關重要。所以,對于多媒體專業教學而言,藝術設計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
不同院校間多媒體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存在一定的差異。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更偏重于技術,主要定位在多媒體技術(或系統)應用與開發方面,而圖形圖像制作等專業則偏重于實用藝術,對于理念及創造力的培養不足。除了培養定位上的不同,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生源素質先天不足 高職院校的招生對象一般為初中畢業生,經過專業美術訓練的學生不多,即使有參加過美術班培訓的學生,接觸的也都是素描、水粉等基礎。在這種背景下,學生真正接觸設計的寥寥無幾。這種先天不足對學生的后續學習存在很大的影響,給課程教學增加了難度,對課程設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我校為例,由于生源主要以初中生為主,在進行相關專業招生時,對學生的專業素質沒有進行限制,絕大多數學生沒有接觸過設計,而且文化基礎與普高學生存在差距,無論藝術素養,還是文化基礎都比較薄弱,這些客觀原因使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藝術設計意識培養上存在相當的難度。
課程體系后天失養 對于大多數學校而言,多媒體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更為關注的是計算機技術的訓練與培養,側重“工具型”人才培養。在這種人才培養目標的影響下,在課程設計上缺乏設計意識培養,軟件技術類課程比例過大,比如,同樣是矢量圖軟件,CorelDRAW、Illustrator、Freehand的功能操作區別都不大,三個軟件可以進行整合,壓縮為一門課程。應增加設計基礎課,如設計概論、色彩設計、版式設計等,增加設計理論課如世界設計史等課程的比重,增加文化養分的輸入,了解學習世界上一切經典性的文化藝術遺產。應逐步合并相似的軟件類課程,專業課教學應充分體現開門辦學、設計與社會掛鉤、課堂設計與企業的具體設計任務相結合的教學思路。
專業環境氛圍建設不足 形成良好的專業設計氛圍對學生設計理念的培養及創造力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環境對人的影響作用不可輕視,遠到 “孟母三遷”,近到我們的鄰邦俄羅斯在藝術上的成功經驗,都一再證明環境氛圍對于個人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創造力投資理論認為:“創造力不是單一能力或復合能力,而是能力與其他方面的復合?!眲撛炝Φ漠a生離不開以下幾點的相互配合:智力、知識、思維風格、人格、動機和環境。心理學家Amabile對影響創造力的環境因素進行了更加細化明確的研究,認為主要有社會環境、動機取向、評價期望、評價效應、任務約束、創造機遇、對創造行為的獎勵等。由此可見,專業環境的建設非常重要。俄羅斯作為藝術大國,在藝術上能有今天的成就與影響,與其成熟的藝術環境氛圍是分不開的。俄羅斯藝術素養教育自成體系,是全方位、全民參與的立體式教育。由于政府對藝術的重視,不僅俄羅斯各級院校都開設有各種各樣的藝術素養教育課程,學生還可以免費使用種類繁多的公共博物館資源。“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專業環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的沉淀,需逐步建成系統成熟的藝術設計意識教育體系。學??梢酝ㄟ^藝術講座和邀請專家來校講學、參觀各種設計展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比賽等方式增加學生受教育的機會。專業圖書資源不足,可以通過擴充專業圖書資源等方式加強專業影響。
構建滲透性教育模式對于學生的藝術設計意識培養具有主導性作用。設計意識的養成僅僅依靠教師是不夠的,就像很多人學習英語十幾年,真正需要對話的時候卻說不出來,但是同樣的人到了英語國家待上一兩年之后,英語就說得很流利了。所以,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良好的環境氛圍會使教學目的的實現事半功倍,學校在進行教學時應更重視給學生提供環境氛圍,而不僅僅是從教師入手。
首先,無論平面作品,還是影視,在創作過程中都離不開設計。我們的學生如果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首先要掌握豐富系統的設計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
第一,設計的作品要表現出獨創性。與其他實踐性工作不同的是,作品要體現出作者的思想,突出獨創性,反對老套。這就要求進行獨創性或個性的培養。體現個性的知識積累、審美自由活動和大量的藝術欣賞是培養這種能力的合適途徑。
第二,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想象是作品創造的動力源泉。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引導學生多看、多思、多問、多參與項目。
第三,要有表現能力。對于高職學生而言,這一點至關重要。再好的創意,再精彩的設計,缺乏精湛的技術支持,就如同鏡花水月,紙上談兵。技術雖非終極追求,卻是實現目標的必經途徑。表現能力培養屬于實現理想手段的培養,如軟件應用、相關表現技法等。
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表現能力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而獨創性和想象力則需要大量知識積累與想象力的激發來完成。滲透性教育是把相關理念滲透到學生喜歡的各門課程和他們熱心參加的各種校園文化活動中,使學生在有意識地獲得其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學生在具有濃厚興趣和樂趣的狀態下接受教育,自然會興致很高,也很容易無意識地接受設計氛圍的滲透,從而有效地實現教育目的。
其次,形成專業氛圍需要有目標、有計劃地逐步實現。
好專業氛圍的形成需要時間的打磨,理念的培養不是通過速成就能達到的,而是需要經驗的積累和時間的積淀,需要做好長期穩定持續發展的準備。比如,對學生的項目作業進行展覽,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榮譽感,利用輿論的影響力激勵學生,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增強專業影響力,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專業氛圍。
再次,建立有影響的專業研究社團,并有意識地提高專業研究社團的地位,為專業工作室提供宣傳條件,樹立模范,使相關專業工作室成為相關專業學生的目標,以此方式深化專業影響力,可實現理念培養的潛移默化。
最后,可以及時給學生提供國內外相關專業比賽信息,鼓勵學生參加,對獲獎學生要不遺余力地宣傳并予以表彰,充分利用校園電視、廣播、海報等媒體為專業氛圍造勢。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學條件,比如圖書及相關工具,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真正變成學習的主角。
為了培養學生的藝術設計意識,教師不僅應該在課堂上擔任教師,也要注意對學生課外時間的規劃,承擔導向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開出相關專業書籍目錄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外增加對相關藝術設計方面書籍的閱讀,儲備知識,提高專業素質。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作為對學生課外學習的一個檢閱。
藝術設計意識的形成是將經歷感知與體驗、創造與表現、反思與評價貫通為一體的產物。教師不能將自己的經驗與技能強加給學生,而是要誘發學生對創造的自然需要,尊重學生的自然創造力。因此,教學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教師必須根據課堂的發展和學生的心理變化靈活開展。
為了引導學生對周圍環境作多方面、多角度的直接知覺,豐富其內在意象,教學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刺激學生的感性記憶,喚起他們的感情。教育場地多樣化是手段之一,不應拘泥于教室教學,可以通過參觀、在圖書館上課、查資料討論、采風等方式使學生對自己體驗到的東西進行反思或思考。在很多時候,這種反思或反應會轉變成新的刺激,激發新一輪創造過程,產生新作品。
在進行學生設計意識培養時,需要建立健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既要注重學生設計能力的發展,也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
評價不僅僅是考核的結果 評價不僅僅是考查學生學習情況的手段,也是調整教學步驟、及時引導學生學習方向的有利工具,應利用評價提供有利信息與指導,給學生以客觀且帶有鼓舞性的評價,使其產生成就感,增強學習信心。評價的鼓勵作用是不容小覷的,筆者在課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會將學生的優秀作品集中拍攝,通過博客向外展示,這一嘗試大大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他們的目標不是考試及格,而是達到優秀,會自加壓力,盡自己努力做出讓學生佩服的作品。
評價途徑應多樣化 評價不是單方面的,評價可以來自教師,也可以來自家長、同學、自我;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學習結束后進行。除了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需要通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應突出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以實現評價價值的最大化。
應采取質性評價方式 質性評價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注重與教學活動的有機聯系,是可以客觀描述出來的。質性評價的常見方式有檔案袋評價,即通過記錄學生成長過程的資料袋的使用,幫助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思考和評價。依據使用目的、提交對象及對學生幫助的不同,檔案袋有不同的分類方法。美國學者比爾·約翰遜(B.Johnson)將檔案袋評定分為最佳成果型、過程型和精選型幾種。建立檔案可以采取紙質介質,也可以建立電子檔案。對于信息系的學生而言,在電腦網絡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就可以采用網絡方式建立屬于學生自己的檔案,比如,利用博客建立檔案,這樣既方便瀏覽,又可以給學生的作品一個面向公眾展覽的機會。在使用過程中,學生為了能建立檔案,會主動地鞏固計算機相關技術基礎,同學相互之間會增加交流,對學生遇到的難點,教師也可以及時了解,及時調整課程內容,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意識,培養專業氛圍。
在學生藝術設計意識培養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探索,如教學體系中藝術類課程的比例如何合理提高、如何配置,教學應如何適應多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等問題,這些都有待于我們進一步加以實踐和探索。
[1]拉爾夫·史密斯.藝術感覺與美育[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5.
[2]宋忠元.學院的當代使命[J].新美術,1994(2).
[3]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37.
[4]史華紅,王富玉.高校德育滲透性教育的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11):87.
[5]滕守堯,聶振斌,等.知識經濟時代的美學與設計[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6]牛曉牧.生態式藝術教育案例與解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7]王大跟.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張偉.俄羅斯藝術素養教育的啟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