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平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許昌461000)
觀察首批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建設情況,高職院校在管理理念更新、管理能力提升、管理要素整合、管理目標設定、管理模式創新、管理技巧運用等方面已占據了制高點。基于管理學角度來分析管理績效,則必須建立管理平臺。近幾年來,許昌職業技術學院著力破解管理平臺的建設問題,提出了內涵發展理論與實踐的“五力模型”,積極構建“一個系統六個管理平臺”,這對高職院校建設管理平臺具有導向作用與啟發意義。
對高職院校來說,盡管管理平臺已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字眼,但卻沒有言之確切的語義。從語言學來看,管理平臺是“管理”與“平臺”的有機組合。“平臺”具有廣泛的內涵與公眾意識,是人們進行交流、交易、學習的具有很強互動性質的舞臺。“管理”具有豐富的內涵與發展要義,是指“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使活動完成的更有效的過程”。從傳播范疇來講,管理平臺是任何組織的重要資源,是最基本的制度框架。它是面向公共應用服務按照標準規范而建立的互動工作臺,能夠產生重大的沖擊力,具有相對穩定結構的綜合性集成系統。
基于管理系統觀點與學理分析,高職院校管理平臺是在原有組織管理機制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結合實際應用與權衡利弊,對原有管理進行延伸與革新,以實現高職院校管理的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能力的提升。它是針對業務的需要,組合人員、事務和時間等要素,采用多種科學的管理方式,基于業務發展匹配的多維管理空間,與組織中長期發展戰略相適應。
無論任何組織都離不開管理平臺。如果管理者不能迅速判斷自身組織的生存環境以及存在的競爭,并迅速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提高管理能力,那么這個組織很快就會在殘酷的競爭中走向衰退,甚至不復存在。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的實施與推進,使得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而高職院校管理能力的強弱又是事關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這就對高職院校管理平臺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顯然,高職院校構筑管理平臺,已成為內涵發展的關鍵性戰略問題。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注重把國家高職教育的政策轉化為實踐,跟蹤并梳理先進辦學院校內涵建設的做法,形成了高職院校內涵發展概念化的內容與模型。如對內涵建設與內涵發展加以區分,把內涵發展定位在高端設計上,以高職教育的使命為導向,解碼自身發展的宗旨、任務、戰術、市場區域、驅動項目、管理模式等,構建內涵建設發展的“五力”模型,有效地促進了區域社會需求與專業建設的協同發展。
近三年來,許昌職業技術學院選擇五所國家級示范院校作為跟蹤研究的對象,組織開展訪問活動與個案分析活動,發現高職院校之間的業務平臺建設并沒有明顯的差異,而管理平臺則具有很大的差異。造成管理平臺差異的主要因素是:認識不足、投入不足;信息不暢通、人員不專業等。為此,我們提出內涵建設“五力模型”,從人員、事物和時間等角度構建多維管理,形成了“一個系統六個管理平臺”。目前,“一個系統六個管理平臺”在理念創新、教學改革、工作推進、業務考核、評估評先、合作共建、理性探索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管理學原理,依據競爭優勢構成要素,針對高職院校管理問題開展邏輯式的追問,提煉高職院校成功辦學的可復制與傳播的方法與體系,編制出內涵發展“五力模型”的理論文本與實踐工作文本。兩種文本的主要內容是:
內涵發展“五力模型”的理論文本 (1)設計響應使命的自適應能力系統,構建院系發展的通力與合力,培育核心發展優勢與基礎。(2)內涵發展力(高職策劃力、基層執行力、學生服務力、區域整合力、系統支撐力):高職策劃力——在市場競爭中籌劃獲勝的能力;基層執行力——基層把事情做對的能力;學生服務力——持續服務贏得學生滿意的能力;區域整合力——引領區域辦學同目標合作的能力;系統支撐力——維持辦學利益相關各方相通的能力。五種力量的積聚,構成一個相對完美的系統化的發展支柱。“五力模型”是一個360°閉環式發展模型,可以結合本身的發展階段和現狀找到全面創新或改革的切入點,建立策劃控制點、執行落實點、就業價值點、整合成長點、支撐基礎點。通過點與點的連線,形成多種業務結合的發展力系。
內涵發展“五力模型”的實踐文本 (1)建立管理者在角色特質、知識特質、行為特質方面的標準和要求,培育自我發展的系統思考、自主管理、技巧拓展、資源導流、凝聚融合的機制。(2)內涵發展有效性=目標管理體系+過程管控標準+關鍵能力要素+流程優化+運行組織。基于內涵發展“五力模型”的理論,從實踐層面提出使命、戰略等工作性的目標管理體系;角色、技能等層次性的過程管控標準;就業、發展等職業性的關鍵能力要素;校企、產教等合作性的流程優化;資源、銜接等保障性的運行組織。形成了具有啟發性與操作性、模塊化與結構化的實務細則并編制成工具手冊,使工作信息的形成、加工與使用進入系統管理體系。例如,推進工作項目時,必須按照計劃、實施、檢查、總結四個環節來設計具體的要求,明確具體規范與標準,明確相應的方法與監控,建立責任制度與工作制度,建立過程記錄與糾查臺賬,組織終結評審。
基于現實與實戰的角度,尋求內涵發展的“營養”元素,著眼于技術線路與文化線路建立結果導向的標準和要求。在技術線路上,圍繞學院使命、宗旨與任務對工作組織有效分解,建立有效制度;在文化線路上,貫徹以人為本,切合員工需求,建設學院文化氛圍。針對管理高層、中層與基層的實務工作,提煉對事管理、對人領導的素質與能力,構建責任驅動、科學評價等方面的方法與手段。注重考察組織智慧與群力行動,評價員工參與度;考察辦學資源投入與浪費情況,評價資源利用情況;考察發展階段工作的進程與結果,評價目標達成情況。這三個“注重”,使得內涵發展走上了既重效率,又有效果的發展之路。
隨著內涵發展“五力模型”理論與實踐的深入,對管理工作出現了一些爭論,主要是呼吁管理工作實行商業化,引進更好、更適應的員工,成果的量化等問題。我們檢視“五力模型”實踐的問題,辨識業務的關鍵問題與潛在問題,發現內涵發展現實業務中存在著約束與瓶頸,這就是管理工作系統不能匹配業務系統的快速發展,必須加快管理系統建設,建立管理活動的工作臺。
我們從管理理論視野、內部崗位層次、內外銜接融合三個方面討論存在的問題,把策劃控制點與執行落實點連成一線,研究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管理;把策劃控制點與服務價值點連成一線,研究高職院校自我價值力的管理;把策劃控制點與整合成長點連成一線,研究高職院校自我發展力的管理;把策劃控制點與支撐基礎點連成一線,研究高職院校自我約束力的管理;同時,把學生服務力與區域整合力有機結合,把服務價值點與整合成長點連成一線,研究高職院校品牌塑造力的管理,等等。在討論與研究的基礎上,梳理業務研究對象與系統管理體系的匹配關系,組合人員、事件、時間、目標、任務、行為等要素,運用麥肯錫公司的“七步成詩法”,即問題描述、分解、找出關鍵問題、工作計劃、論證、論點的建立、對客戶溝通這七個步驟來構建管理通路,找出了管理的“營養”元素與管理平臺的生成思路,形成了“一個系統六個管理平臺”的內容。
內涵發展“五力模型”與管理“營養”元素 檢索發展與管理文獻,開展業務與管理研究,運用辨證觀點以及管理學理論與方法,我們對“五力模型”的“營養”加以區分,設定業務的“營養”元素與管理的“營養”元素,通過以小見大的觀察與由表及里的調查,對兩種“營養”元素進行系統化和條理化的整合,形成了內涵發展“五力模型”對應管理“營養”元素的一致看法,主要是:類型與使命的共通理念、自我管理的解碼與合成、專門化組織、職責與銜接的界定、活動與時間以及機制等。我們站在高端思考使命管理與遠景管理,站在底層思考實務管理與技術管理,從縱向分析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從橫向分析目標管理與績效管理,把內部的人員、事物與時間等要素組合為多種管理維度,開展正反分析與實證分析,對管理“停滯點”進行導航,著力構建新系統與新平臺,在辨析內涵發展“五力模型”的基礎上,讓管理的“營養”元素各就各位,形成了“一個系統六個管理平臺”。
“一個系統六個管理平臺”的主要內容 (1)一個系統。遵循高等職業教育類型與使命的規律,把握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共通特征與要求,依靠組織內部的驅動力與外部的拉動力,構建特有關鍵性能力、區域經濟響應性、內部高效率與低成本這三個方面的協同管理系統。(2)管理平臺。①戰略思考平臺:依托學院發展咨詢委員會,發揮校內外專家學者的作用,傳播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管理創新升級,謀劃未來戰略引領項目,設定戰略目標轉化的任務,組織績效辨識與評估,培育自我發展的知識源平臺。②高職策劃平臺:依托學院愿景管理委員會,發揮高層與中層管理者作用,遴選富有效率的工作與人員,序化工作目標與任務,推進學習型組織建設與團隊建設,設定全方位評價的機制,增強權變管理與自主改進的能力,培育特有發展的關鍵性平臺。③基層執行平臺:依托效能建設領導組織,搭建及時發布信息的渠道,實施信息定時監控與反饋,明晰正確做事與做正確事的規范,開展做人與做事的教育交流活動,推介高效率工作的經驗、方法與手段,實施激勵措施與自我控制,培育內部合力的協作性平臺。④服務學生平臺:依托院系兩級學生發展中心,構建服務學生的可控標準,建立客戶管理細則與制度,完善學生職業生涯體系,開展德育、素質、就業等方面系列活動,推進“6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管理與投訴跟蹤管理,培育學生成長的服務性平臺。⑤區域整合平臺:依托校企合作領導機構,搭建校企合作的鏈條,建立內外合作契合的載體,構建校企“雙向、雙促進”(產學、工學)的體系,實施專業建設項目合作的聯動管理,拓展融合嵌入的內容與融通銜接的形式,謀求低成本產學一體化,培育內外通力的集成性平臺。⑥系統支撐平臺:依托院系兩級組織,界定結果導向的目標與計劃,確定工作事項內容與進度關系,推進專案進度表工作模式,建立檢視、激勵、檢查與指導的措施,推進總結、評審、改進與再循環工作的機制,實施技能培訓與例外管理,培育動態適應的控制性平臺。
許昌職業技術學院構筑“一個系統六個管理平臺”以來,管理工作發生了巨大變化,高層管理者主要精力集中轉向對學院未來的研究與謀劃之中,擺脫了具體事務;中層管理者主要精力集中轉向對管理績效的取得與內涵建設之中,增強了管理意識。基層管理者樂于開展工作創新,提升了管理能力。高層、中層與基層形成了職責明晰、系統集成、運行順暢的和諧管理系統。學院不斷改變或調整取得和組合資源的方式、方向和結果,善于根據區域社會需要的變化向社會提供新的服務。
實踐證明,“一個系統六個管理平臺”具有基礎性地位,應用領域廣,而且相互補充,又自成一體。在具體實務中,戰略思考平臺應建設成為對其他五個平臺的統領項目,使之發揮導航功能與引擎作用;高職策劃平臺要貫徹科學管理與發揮計劃作用;基層執行平臺要注重人本管理功能與彰顯激勵作用;服務學生平臺要貫徹效果管理與強化評價作用;區域整合平臺要貫徹銜接管理功能與凸顯標準作用;系統支撐平臺要貫徹目標管理,起到綜合保障作用。
[1]馬樹超.能力 理念 基礎 水平——首批國家示范性高職建設院校特點評述[N].中國教育報,2008-04-17.
[2](美)斯蒂芬·P·羅賓斯,等.管理學(第7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美)米歇爾·羅伯特.新戰略性思考[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
[4]孫繼偉.問題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5]張耀平.高等職業院校內涵發展模型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
[6]張耀平.高等職業院校內涵建設“五力模型”的實踐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5).
[7]李澤堯.有效管理:十八項技能[M].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