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河
(安徽省太和縣第一職業高級中學安徽太和236600)
陶行知教育理論中的職業教育思想探析
姜河
(安徽省太和縣第一職業高級中學安徽太和236600)
陶行知先生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國平民教育運動的先驅,鄉村教育的開創者。他在自己一生豐富的教育實踐中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博采古今,兼容中西,對我國當代的教育發展和改革仍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包含有豐富的職業教育思想,研究挖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所蘊含的職業教育思想,對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職業教育思想;啟示
陶行知先生,安徽歙縣人,原名陶文睿,后改名為陶知行、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平民教育運動的先驅,鄉村教育運動的開創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早年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民主主義教育家杜威先生學習教育,回國后投身于教育改革之中。曾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務主任,繼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總干事。先后創辦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針對當時中國教育的沉疴與積弊,在教育改革實踐中,他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老師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論。他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一個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則和基本途徑構成的教育理論體系,完整地表達了他的三大教育主張,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構成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核心。從本質上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是一種實踐教育學說,同時也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論,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原則。他強調生活要與教育相通,知識要與實踐相統一。他主張教育要與社會生活相聯系,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為人民大眾服務。他要求的教育效果是以生活為中心,以實踐為基礎,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在當今的中國教育界,他的觀點和思想對普通基礎教育而言,對于革除應試教育的弊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我國現階段職業教育的研究與發展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三大基本觀點,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實踐教育的觀點,蘊含著豐富的職業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中的職業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決定教育。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與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教育以生活為前提,不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生活離不開教育”。同時,由于生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所以,教育也將隨著生活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發展。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義在于生活的變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內容是隨生活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從這個層面看,生活教育理論又是一種終身教育理念,包含豐富的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思想。從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主張是教育要與人的社會生活相聯系,要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要按照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實施教育。他對教育的深刻認識與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思想是一致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在新形勢下,各級人民政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加快職業教育、特別是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與繁榮經濟、促進就業、消除貧困、維護穩定、建設先進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強有力措施,大力推動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需要,與市場需求和勞動就業緊密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結構合理、形式多樣,靈活開放、自主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的職業教育充分強調了教育與生產、生活的結合。因此,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我國職業教育的目的及本質根本一致,這些教育思想也充分體現出當代職業教育對實踐的要求,從中也能看到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先進性。
“社會即學校”中的職業教育思想“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又一個重要命題。陶行知先生認為:“自有人類社會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他認為:“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陶行知主張學校教育的范圍不在書本,而應擴大到自然、社會和群眾生活中去,向自然、社會和群眾學習,使學校教育與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緊密相連,形成真正的教育。這種以實踐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從根本上反對把教育與生活、社會相脫節、相隔離,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同時,也充分體現出現代職業教育所具有極強的實踐性這一本質特征。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要高度重視實踐和實訓教學環節。設置專業技能課程,課程內容要緊密聯系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進一步推進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現代職業教育思想與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統一性。
“教學做合一”中的職業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這是陶行知先生在進行平民教育和鄉村教育的豐富教育實踐的基礎上,針對我國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弊端和沉疴而提出的教學方法論。陶行知先生認為:“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他認為:“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個方面,而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即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這種觀點充分體現了“行為知之始,知為行之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這種觀點與現代教育理論中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及學生在學習發展中的主體地位的觀點不謀而合,反映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的先進性和前瞻性。“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一條主線,其中“做”是中心,是在“勞力上勞心”。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他始終認為應該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為此,他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先后成立了曉莊學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社會大學等,以做為中心,在做中教、做中學,培養了大量的人才。這一點與現代職業教育中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一致的。由于職業教育的特點就在于其極強的實踐性,“做”在職業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做”,學生才能獲得各種實踐技能。通過做,教師和學生才能在實踐的基礎上創造,進而達到改造社會、改善人民生活的目的。
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難看出,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對當代職業教育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與當代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相統一,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啟示之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從根本上樹立了教育應該“服務大眾、服務就業”的宗旨這一宗旨與我國“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是一致的。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什么?陶行知先生給予了回答:“在于生利”,即教給學生生利的本領,是謂“生利主義”。陶行知先生認為:“凡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謂之職業教育;凡不能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謂之職業教育。”生利有兩種: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產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貿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樂群”(即有利于公眾和群體)。給予學生生利的本領,應該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他通俗地揭示出了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那就是學生首先必須掌握必要的生產生活技能。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生利首先包括以生存為目的,追求獲取衣食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同時,“生利主義”又以此為基礎,進而以“以利樂群”為精神追求。這就要求職業教育在對學生加強技能訓練的同時,同樣不能忽視學生的精神成長,不能把職業教育等同于技能訓練,更不能片面地把技能訓練當作職業教育的全部。即便是在當前一部分職業學校不景氣的情況下,也不能降低職業教育的標準,不能把技能及生存訓練當作職業教育的全部目的。既要教給學生生利的本領,即學技能,又要在此基礎上充分重視學生的道德成長及精神追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啟示之二:陶行知先生所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以生活為基礎,博采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優秀成果,具有極強的生命力陶行知認為:“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這就給我們的職業教育工作以深刻啟示,即職業教育必須密切聯系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而不能與社會生產和生活脫節。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綜觀當代不少職業學校的教育,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教學與生產分離,學生要學習掌握的很多生產技能,被學校里、書本上的“技能知識”所代替。近年來,中職學校出現“滑坡”現象,不能不說這也是原因之一。學生經過2~3年的學習,往往書本上的“技能知識”有了,但到了生產崗位上,好像又變成了什么都不會的瞎子。學生的技能是一種實踐能力,技能不能等同于技能知識,僅具有技能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而實踐能力的獲得則無論如何是不能離開社會、離開生產生活的。有鑒于此,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必須更充分地與廣闊的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必須辦成開放的教育。要讓社會生產和生活成為學生真正的實習、實訓、生產的場所,這樣職業教育的發展才能成為有源之水,職業教育才能辦好、辦活。
啟示之三:“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其中“做”是中心,是實踐,他主張在“勞力上勞心”“教學做合一”對當代職業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那就是職業教育必須緊緊抓住“做”這一特點,重點關注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養,這即是“勞力”。同時,在教學中,應通過實踐操作發現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解決問題,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即是“勞心”。要通過“勞力”與“勞心”的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進而引導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高度重視實踐和實訓教學環節,突出‘做中學,做中教’的職業教育教學特色,加大專業技能課程的比重。”因此,對職業學校而言,必須徹底改變過去的那種將技能等同于技能知識的做法,在教學中做到既注重技能知識的教學,同時,更關注學生的實際技能的掌握與形成。這樣的職業教育才是受學生、家長和社會歡迎的職業教育,我們的職業教育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陸家駿.學陶師陶,開辟素質教育之路[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
(本欄責任編輯:王恒)
G710
A
1672-5727(2012)12-0179-02
姜河(1970—),安徽太和人,安徽省太和縣第一職業高級中學教師,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