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勤
非主流文化作為當前社會文化結構中的一種文化現象,它作為青少年心理發展過程中一種超前的或者滯后的行為,是一種與大眾文化潮流相背離的文化現象,可以堪稱是一種邊緣性的、顛覆性的和批判性的文化現象,對于張揚人的個性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的高等教育把培養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新意識作為教育的目標之一,因此,非主流文化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勢必產生深遠的影響,如何借助非主流文化來完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思想教育工作隨著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在工作理念、方法和內容方面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非主流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混同。因此,端正大學生對非主流文化的正確認知,通過非主流文化來合理引導大學生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于豐富和完善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非主流文化作為現代社會大文化范疇的重要內容,認識其形成的歷史背景需要從國際、國內方面來加以追溯。從國際的發展格局來看,由于世界政治的多極化,以美國、蘇聯為代表的兩種社會文化形態在交互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各類文化在相互競爭與融合的過程中,通過彼此的相互博弈,形成了多種強勢文化并存的發展格局。同時,伴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各類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使世界各國不同文化潮流、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認知結構趨同,鑄就了當今世界文化各具區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并在南南合作、南北對話的過程中,為世界各國的非主流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可能就會成為另外一個國家的非主流文化,如: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化、英國的紳士主義文化、中國的仁愛主義文化、德國的嚴謹主義文化等等,從而為世界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和世界經濟的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保障,這也是當今非主流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
從我國非主流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背景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使西方文化引入國內,開放的思想也由一種非主流文化演變成為主流文化,這也是我國非主流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微觀文化載體;其次,當人們對傳統文化批判繼承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傳統文化,同時,也實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從而為我國的主流與非主流文化的融合創造了一個重要契機;第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我國的教育系統內也開始限制了各種對文化的約束,非主流文化與教育的發展為非主流文化創造了一個較為寬松的文化環境。因此,從非主流文化形成的自身來看,其在促進世界和平,穩定世界的和諧發展,不斷為本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實現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為張揚人的個性和才能的發揮創造了條件,但是,不可否認,由于文化的差異,對非主流文化的盲目接受會使部分人群的價值觀念走向偏激的一面,不利于人們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所以,非主流文化對當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既要認識到積極的一面,也要認識到消極的一面,并加以科學合理的引導,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
主流文化表達了國家意志、利益和意識形態的文化,其對應社會的發展無疑起到一定的支配作用,因此,主流文化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導向性、權威性和正規性。而非主流文化則表現出在主流文化的引導下,往往以一種異端的方式來反映不同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并不能對社會的發展起到支配作用,但是,它可以把人的心靈從現實的主流意識中暫時解放出來,為人們創設一個自由的思想空間。由此看來,非主流文化作為與主流文化共存的狀態,從非主流文化社會功能的角度來說,不起到支配性的作用,而是在服從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用一種較為異端或者稱之為個性的方式來感受和體驗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因此,其特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非主流文化是在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是單純依靠社會權威來實現的,并非主流,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并且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并未形成一個系統而又嚴密的理論體系,其隨著社會的發展,表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地點或不同文化環境而發生變遷。
也就是說非主流文化的形成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并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發展演變的,是社會大文化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反映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非主流文化由于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常常受到各類外來文化的沖擊,隨著時代的發展或人們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呈現出新的非主流文化形態,因此,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非主流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存在,它是通過各種復雜而多變的方式和手段不斷實現著與主流文化的滲透,這樣才能使一個社會的非主流文化發展成為主流文化的可能。
1.提升大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從非主流文化的形成來看,因為非主流文化是社會發展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因此,它代表了一種新型的潮流文化,因此,對于崇尚自由,追求上進,熱愛戰勝自我,挑戰自我的大學生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另外,非主流文化為端正大學生的處事方式,激發大學生的探索意識,開拓大學生的視野,轉換思維方式,形成樂于思考和嘗試創新能力,以激發大學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有著重要的意義。
2.開拓大學生眼界,豐富個人知識儲備。高等教育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吸取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水平的關鍵時期,因此,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認識世界的視野,教育大學生能夠運用不同的視覺來觀察和理解世界,從而不斷加深對本土主流文化的認識,在博采眾長、兼容并蓄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
3.提高大學生獨立思考、善于思辨的能力。隨著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各類信息的廣泛傳播為大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保障。因此,在當前信息爆炸背景下借助非主流文化來提升大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善于發現問題,不斷提升思辨能力就成為了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從而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提供思維方法。
1.價值觀念的逐漸偏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非主流文化也正義囊括一切的方式充斥著很多大學生的思想。特別是一些非主流文化中的功利主義思潮、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對大學生的奉獻意識、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來說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這對大學生感恩社會、感恩國家、感恩自然、感恩父母的人生觀、倫理道德觀念和責任意識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
2.消費觀念的逐漸扭曲。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消費觀念的逐漸滲透,在充分張揚和展示自我的非主流文化的驅使之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也發生強烈的震撼和傾斜,表現在吃、穿和網絡消費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物欲消費、超前消費、名牌消費的非主流價值觀,從而喪失了自主意識和自立能力。這也是當前大學生抑郁、壓抑、自卑等心理的根本原因,無疑,壓抑了當前大學生的個人成長。
3.形成交際的障礙。高等教育作為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不可避免地要學會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但是,在當前(諸如:網絡)這一非主流消費文化的影響下,迎合了非主流文化中大學生的盲從心理,大學生僅僅把自己的消費空間拘囿于宿舍內部,并把網絡作為與他人交往的主要媒介,大學生只是在一個相對虛擬的環境中與他人交往,嚴重阻礙了大學生與他人交往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個人情感世界的豐富。
4.心理失衡,承受能力下降。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塑造是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而形成的,但是,大學生在接受主流文化熏陶的同時,也受到給類非主流文化的感染。特別是在當前錢本位、官本位、商本位等非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個人的信仰也發生了較大程度的嬗變,造成政治信仰的喪失。另外,大學生的勤儉節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處事風范在追求時尚、名牌的非主流文化的熏陶之下也變得黯然褪色。再者,在現代非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由于在畢業、就業方面要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自我否定、自暴自棄的思想情緒,導致心理失衡,承受能力下降,這也是近年來高校大學生自殺事件持續升高的根本原因。
5.娛樂的感性媚俗。在當前非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大學生對圣誕節、平安夜、情人節西方的節慶慶典活動由于追求潮流而愈來愈重視起來,而對于我國的傳統節日卻很少關注。這一對非主流文化的感性媚俗現象,更凸顯了非主流文化對他們審美追求的侵蝕。
要想有效規避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帶來的消極影響,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首先要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間的平等互動交流,認清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關愛、寬容的心態來對待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心理所帶來的各種影響,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為基礎,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創新意識,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引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開放的胸襟和客觀審慎的態度來加以科學引導,真正實現非主流文化向主流文化的理性回歸。
針對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思想上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需要通過主流文化來加以引導,讓學生端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方向,不斷加強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國家意識教育,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大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另外,還要加強大學生的人格教育和傳統文化養成教育,社會心理情緒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從言傳身教中塑造大學生完善的人格和理性思維,以消除非主流文化對大學生思想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消除非主流文化中的功利主義思潮、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目的之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需要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特點,不斷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堅持有形教育與無形教育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不斷挖掘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宣傳媒介不斷對大學生進行主文化教育引導和核心價值觀念的形成,并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建設,不斷加大高校思想政治無形教育對大學生的影響,可以通過心理咨詢、職業培養、社會實踐、日常活動等形式來展開。
[1]王勇桂.近年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研究的進展與思考[J].社會主義論叢,2008(10).
[2]陳彤.校園非主流文化現象分析及對策[J].高教研究,200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