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鳴雷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 100070)
高職院校互動教學芻議
蔣鳴雷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 100070)
目前高職院校核心技術課程互動教學實施效果較好,而其他類型的課程實施現狀則不容樂觀。因此,應通過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引導先進的教學理念,優化課程設置并保持其穩定性,重視課堂設計改進教學方法等策略,改善互動教學的質量。
高職院校;互動教學;策略;意義
互動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入學生的因素而完成教學的方式,旨在強調積極情緒和師生關系在班級教學中的作用。互動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思維能力,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式,可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我國高職院校互動教學現狀
互動教學主要體現在核心技術課程上 自2008年德國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開發的理念引入后,我國的職業院校互動教學有了很大進步,主要體現在核心技術課程上。2008年,德國職業教育中工作過程導向的開發理念在世界各國得到推廣,我國職業教育也大力引入該理念并進行課程及專業標準的開發,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專業均開發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5~8門核心技術課程。在這些課程的教學實施中,很多院校采取了小班教學、“教學做”一體化的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及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種一體化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互動教學,教師一邊講,學生一邊做(練),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由于這類課程來源于實際的工作崗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很大的提高,職業綜合能力得到了培養。
互動教學實施不夠全面 從整體上看,高職院校的互動教學更多地體現在核心技術課程上,在其他類型的課程,如專業限選課、公共選修課、專業類選修課程中,教學方法仍較傳統,真正實現互動教學的課程在所有課程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大部分課程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課堂上教師大講特講,學生在下面各行其是,教師不斷地變換PPT,學生迷茫地坐在下面機械地聽課。
對互動式教學理解不全面 有的教師簡單地把課上進行一些簡單的提問當成是互動教學,有的教師認為上課有學生參與即為互動教學。其實互動教學重在教學的過程與效果,即學生是否積極地參與了課堂教學并進行了思考,是否發揮了其主觀能動性,同時,也要看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實現了。如果只重視其一,必然使互動教學走入誤區。
(二)我國高職院校互動教學現狀分析
教師教學理念方面的原因分析 我國多數高職院校教師來源于應屆畢業生,并無企業實踐經驗,其教學經驗直接來源于同行老教師或自己原來的教師。他們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觀念根深蒂固,對于一支粉筆、一本書(或PPT+教材)進行課堂教學、“滿堂灌”的授課方式已經習以為常,對于每一次上課之前的課堂設計,花費的時間和心思較少。這種教學方式早已不能適應現在的時代。現今的高職學生,雖然本身的抽象思維能力相對以往的學生而言較弱,但其接觸互聯網的機會多、知識面廣、思維活躍。因此,要因材施教,創造適合不同學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進行多種多樣的互動式教學。
教師教學方法方面的原因分析 大多數教師都希望能夠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但可能教學方法單一,只采用課上提問、讓學生在一定的時間做一些課堂練習的方法,這樣并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還有的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不相吻合,如上課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但卻忽視了學生對所討論問題的理解能力及對這種討論方法的接受情況,所以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學生學習能力方面的原因分析 許多教師抱怨現在的高職學生學習能力差,素質差,學生不會學習,不愛思考,基礎差,有些教師嘗試進行互動教學時發現困難重重。學生的學習能力比以前的學生下降了,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教師在進行互動教學時,應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對每個班級的學生進行摸底,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逐漸 “動”起來。這需要一個過程,包括讓學生認識到上課積極發言是值得驕傲的事,逐漸消除對教師與對課堂的畏懼心理。
教學管理制度及學校引導方面的原因分析 我國多數高職院校采用大班授課形式,班級人數在45人左右,每個教師的周工作量較大,每周14課時左右。這些因素導致教師用于課堂設計、關注每個學生的時間較少,增加了師生互動的難度。另外,在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價時,學校的引導也非常重要。如在教師聽課評價表上應設計互動教學方面的要求,在學生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表上也應設計相關的內容。此外,學校大力提倡互動教學,通過相關的互動教學競賽等方式向教師傳達這種導向信息,也能有力地促進教師向這方面努力。
(三)全面實施互動教學的意義
在高職院校的專業課中,核心技術課只占較少的比例,而當今學生的特點是要求擁有師生互動的課堂。所以,應創造條件,在各門課程中實施互動教學。
構建教與學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能夠有效地克服傳統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和知識灌輸、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學啟發引導等弊端,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引導先進的教學理念
隨著高職生源的減少,各院校招生人數在下降,這就為各院校“內上質量”的教學目標間接地提供了較好的環境,一些院校也在積極嘗試減少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為其進一步研究教學、上好每一次課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環境。此外,要進一步加強教師教學理念的學習和引導,在前一階段工作任務導向課程實施兩三輪后,可以讓這些教核心課程的教師經常性地與教專業限選課程的教師進行座談、研討,傳遞先進的理念。另外,要讓專任課教師主動地構建互動式教學的基礎平臺,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深厚的知識儲備 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問題的不確定性,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對教師在知識儲備方面的要求較傳統教學要高很多。
平等的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是師生互動賴以進行的各種條件的綜合,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互動行為。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平等、尊重、信任的場所之中,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從而調動學生互動的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互動效果的目的。在互動教學過程中,教師遇到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時,應放下架子,謙虛而誠懇地對待問題,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此外,教師還需有愛的投入,即要耐心、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
賞識的心態及換位思考 對待學生要有賞識的心態。在剛開始時,學生回答問題有對的地方,或對教師的要求做出了一點點反應,應該及時肯定、鼓勵或表揚,當學生已經適應了互動教學,并能夠積極參與其中時,再增加其獲得肯定的難度。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要進行正確指導,多用鼓勵的語言。換位思考就是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他們的思維方式看問題、想問題,對學生的教育既要注重科學性,也要兼顧藝術性。
(二)優化課程設置,同時保持其穩定性
要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優化課程設置。除了核心技術課程外,其他類型的課程也要與職業能力、綜合能力培養緊密相關,以增加學生的閱歷,提高課程的實踐性。
要穩步推進課程設置,避免大改特改導致課程缺乏連續性的情況。對于不同課程的教學方法,尤其是互動教學的教學方法,教師應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改進,探討哪部分內容適合用哪些方法,如效果好可繼續使用,如效果不好則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進。這樣可以逐漸做到一門課程的大部分內容都采用較合適的方法進行互動教學,教學質量有很大的提高。如果一門課只講一輪,對教學而言缺乏積累,而經常性地開新課,對教師而言,會影響其專業知識的縱向積累,進而影響到教學質量。
(三)重視課堂設計,改進教學方法
互動教學實施得是否成功,關鍵是課堂教學設計環節。要重視課堂教學設計,在上課前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認真分析,對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合理設計,包括如何導入新課,采用什么具體的方法達到怎樣的教學目的,在什么地方上課,要用到哪些教具,要讓多少學生同時互動多長時間,對師生互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如何進行處理,對學生如何評價,每一個教學環節所用的時間估計,等等。很多時候,課堂教學效果不好,往往是由于教師的課堂設計不夠細致,忽略了一些具體環節,如為了營造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氛圍而將教學目標忽略了,或者對教學方法沒有進行很好的設計,從而出現學生不愛學的情況。互動教學可用的教學方法很多,教師可根據課程性質及學生的情況,有選擇地使用以下教學方法。
提問 這是一種重要的方式,可以及時有效地反映教學效果。提問不單是為了調控和管理課堂,應在備課時就對提問的類型、提問發生的情境、提問的語言等進行精心設計,這樣可以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設問 即自問自答,這種方式同樣必須通過課前的精心設計,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任務導向法 即根據教學內容,教師開發出一些學習任務,在課堂上適時地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有壓力的情況下主動完成。采用這種方法,教師要注意課前必須設計好:講課、提問準備用多少時間,鼓勵學生發言或獨立思考用多少時間,組織教學并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用多少時間,評價學生學習行為用多少時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呈現多少教學任務或補充多少教學內容給學生,學生需掌握多少知識,等等。同時,必須使學生做好學習教師所要講授的內容的準備,讓他們接受并愿意學習。
“學生教師”教學法 即在適當的時候,教師與學生互換角色。對于一些相對簡單的內容,教師可提前布置給學生,然后在上課時由學生進行課堂講解,其他學生提問,然后教師進行點評。這種方法既可以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增強其學習興趣,又可以使教師體會到學生的需要,增強師生之間的了解。
學生討論教學法 即對于特定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課堂上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探討或歸納、總結,同時,讓學生完成配套的成果產出表(工作頁),然后,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臺講解并回答其他學生的提問,最后教師進行點評。采取這種方式要注意所設定的問題不要太簡單,應適合學生討論,同時,在課堂設計時一定要注意在使學生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對時間的把握。
[1]許萍,王峰,趙金蘭,劉向東.互動式教學法在《工程材料及機制基礎》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2009(2).
[2]張彩華.在組織行為學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法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6(3):54-55.
[3]張麗,王振翀.“電機與拖動”課程互動式教學的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0(3):88-89.
[4]徐艷偉.高校老師有效課堂教學的構建[J].教育探索,2010(3):85-86.
蔣鳴雷(1972—),男,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系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與汽車技術等。
G712
A
1672-5727(2012)09-0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