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永生 莫秋樹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7)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究
樊永生 莫秋樹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7)
在全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趨勢下,如何構建基于工學結合模式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使校園文化建設和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緊密對接,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對工學結合模式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了建議和對策。
工學結合;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生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一種教育形式,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創新和變革。基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具有鮮明企業文化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卻是工學結合的軟肋。因此,如何構建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校園文化,使校園文化建設和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緊密對接,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職生“零距離”就業 建設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校園文化,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是一種嶄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在體驗高職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可以體驗到校園之外的企業文化生活,這對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完善高尚人格品質,培養職業意識,促進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的耳濡目染,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習慣,從而縮短學生成為職業人的磨合期,促進高職學生“零距離”就業。
有利于豐富企業文化內涵,提升企業文化品位 工學結合模式下校園文化建設,不僅體現在精神文化層面,還體現在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建設上;其內容不僅廣泛,而且充分體現時代特征,其方式不僅體現在傳承優秀傳統,更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性上。受校園文化熏陶的人才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較強的社會適應性,這種人才源源不斷地充實到企業,必然會豐富企業文化內涵,提升企業文化品位,對企業長遠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促進高職學生創業 在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實行校企合作,通過舉辦職業技能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及創業設計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通過 “走出去”、“請進來”的模式,讓學生了解與個人日后職業有關的信息,加深對社會和職業的認識,體驗與同事建立合作關系的重要性,為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力、團隊意識、社會責任感提供平臺,能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激發其創業激情。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深入人心 高職院校的教職員工幾乎都是普通高等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相當一部分人沒有企業工作經驗。要使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深入全體教職員工的內心,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加上學生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理解,甚至對整個學校表現出一種不滿意的情緒。實施工學結合后,不但學生原有的人際關系網被打破,還必須去適應陌生的環境,容易產生一種不被關心的失落感。他們要像其他員工一樣遵守企業的各項制度,從事普通工人的工作,因此,有時難免會感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導致目標模糊,缺乏進取心,心理上產生挫折感。
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尚未形成 高職校園物質文化作為文化的客觀載體,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由于對校園文化建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到位,學校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院建設和發展的軌道并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而在實際工作中,學校重視的往往是教學、科研、基建等“硬件”,而校園文化建設則被看成是“軟任務”。由于辦學經費緊缺,造成校園文化建設經費難以得到切實保證,更談不上將企業的職工行為規范、質量理念和企業文化精神引入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
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校園制度文化有待完善 校園制度文化建設要結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和考核辦法,將高職校園制度文化與企業制度文化相銜接,把制度內化為學生的信念、覺悟和習慣,強化各項規章制度的權威性和執行力,為學生畢業后適應更嚴格的企業制度做好心理準備。但是,當前的高職院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并沒有跳出中專制度文化,或一味地模仿本科制度文化,沒有考慮結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和考核辦法建設一整套與企業接軌的、科學的大學生管理規范和評價體系。
統一思想,明確目標,充分認識加強工學結合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不竭動力,是學校的靈魂。高品位的校園文化能提升學校的品位與聲譽,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應結合學院的戰略發展總目標,進行校內外的環境分析,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總任務,對學院校園文化進行重新塑造和全面的設計,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和運用各種載體推介和宣傳辦學宗旨、價值觀、學院精神、行為規范等,使之逐漸為廣大師生員工所認同。
以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為基礎,營造工學結合的高職育人環境 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目的就是為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企業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直接體驗企業的生產氛圍,掌握崗位技能。高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不僅要考慮到美化校園,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弘揚光榮傳統,發揚奮發向上精神,還應注意學生未來職業的特點,加強企業文化所要求的職業環境的布置和氛圍的渲染,努力使學生接觸與實際工作崗位、生產現場十分相似的職業環境和氛圍。建設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探索過程中建設生產性實訓或生產基地,把企業的操作規程、勞動安全制度等引入基地,建設一批具備企業文化特點的教學實訓基地;二是制定整體的物質文化規劃,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積極吸收企業文化的有機成分,如將企業對職工的行為規范、質量理念和體現企業文化精神的經典標語引入校園文化,加以張貼、宣傳和運用。通過精心設計高職校園物質文化,注意營造濃郁的企業文化氛圍,構建突顯職業教育特點的校園物質文化。
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為根本,加強校園精神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通與互動 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關鍵。無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增加多少企業文化內容,如果不能把兩者有效地融通,那么引入企業文化的目的就無法達到。因此,引進之后融通是關鍵。文化互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畢業生在校企間的“零過渡”、“無縫對接”做好了準備。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要“走出去、請進來”,借鑒先進的企業文化建設理論和成功案例,設計學生社團活動,可以舉行職業技能大賽、商務禮儀大賽、社團文化藝術節等,活動要力求規范、過程嚴謹、培育精品意識;還可以邀請企業老總及其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或企業文化工作者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如“成才之路”系列講座、“成功企業家與你共談人生”、“應聘語言技巧”、“如何融入社會”等,使企業的理念逐漸為學校、為師生所接受,企業文化逐步融入高職校園文化。
企業要打文化牌,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用校園文化來活躍企業文化。比如,校企間舉行經常性的體育比賽,成為校企間員工感情聯系的紐帶,培養學生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學生為企業進行形象設計、網頁設計、廣告設計等,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擴大企業的社會影響,也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兩種文化應相互融通與互動,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文化活動,企業也參與學校的文化活動,在共同參與中彼此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成為一個相互包容的整體,實現校企雙贏,進而提高工學結合的水平。
[1]吳強.淺析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J].教育與職業,2007(6).
[2]李堅強.關于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模式之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0(6).
[3]梁艷珍.工學結合模式下校企文化對接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6).
樊永生(1978—),男,壯族,廣西上林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莫秋樹(1979—),男,壯族,廣西貴港人,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G718
A
1672-5727(2012)09-0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