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娟
(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yè)學校 江蘇 海門 226100)
中專情感語文教學三點論
孫春娟
(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yè)學校 江蘇 海門 226100)
情感是語文教學中學生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教育和情感體驗,拓寬學生的精神空間。本文以《淡淡的深情》為例,闡述了情感語文教學必須捕捉感情的切入點,設置情感沖突;選好情感的出發(fā)點,譜出一曲心靈之歌;把握情感的升華點,讓寫話成為課堂閱讀情感場助推器的教學過程。
情感;語文教學;朗讀;寫話
情感是語文教學中學生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這一要求遵循了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shù)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只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準確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寫法,才能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懷,完善人格。因此,中專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情感教育,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情感資源,拓寬學生的精神空間。
《淡淡的深情》(作者:常躍強,選自中等職業(yè)學校國家審定教材《語文》第三冊,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6年6月第2版)正是一篇情感充盈的文章,全篇被一種不加修飾的感人摯情所縈繞,向世人娓娓述說人世間最為高尚的情懷。這是一首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贊歌。“真”,真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母與子血濃于水的情緣;“善”,善在刻骨銘心的感動,是我們民族文化中倡導的大善無言;“美”,美在歲月無痕,母愛無聲,是溫暖心靈的珍藏。
作為教師,面對此文,我們怎能忍心荒蕪了學生的心田,不去觸動學生的感情,走進學生的感情世界,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情感教育意義呢?
本文的母親特別之處在于什么事都“淡淡”地對待兒子:淡淡的語氣、淡淡的背影、淡淡的笑容、淡淡的神情……全然一副無所謂、不關心、冷漠、吝嗇愛的樣子,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母愛?這位母親難道不愛他的兒子?
學生爭相競說:考上大學,父親的喜悅溢于言表,到處炫耀,一醉方休。母親表情冷淡,卻在“暖暖秋陽里給我縫新被子”,俗話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有多少愛凝聚在這一針一線中呢?
出門送行,母親只走了三五步,便很決斷地轉身,硬朗朗地走回去,留下一個葡萄架下淡淡的背影。卻不免引人遐思,葡萄架下的背影究竟停留了多久,又偷偷灑下了母親多少不為人知的眼淚。
婚后回家探親,聊起陳年往事,母親終于說起當年做的噩夢。滿座皆笑,唯獨兒子訝然。細細思量,有多少郁結于心的思念與牽掛,才會在噩夢中發(fā)泄痛哭到失聲的地步。心細如發(fā),擔心兒子的慈母何曾有過一刻的安寧。至于那句悄悄話“她也舍得炒一頓肉讓你吃嗎?”試想,一個連媳婦舍不舍得讓她的兒子吃一頓肉菜都掛念著的母親,活得該多累啊!在這位母親的內(nèi)心,蘊藏著多么深刻的母愛,而她卻不讓自己的這種情感絲毫流露出來。隱藏極深的母愛終于絲絲縷縷浮出了水面。
母愛無聲,需用心體會;母愛細節(jié),需用心領悟。毫不張揚的母愛,包含了多少牽掛,包含了多少溫情,就在這些看似平實樸素的語言文字中,悄無聲息地流淌著,平凡而有深意。
一堂課的問題不在于多,在于是否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而設置情感沖突,是最有效的提問方法。
朗讀一直是語文課堂教學難以割舍,教師應有意而巧妙地引導學生選擇并感情投入地朗讀課文。
作者寫母親的“情”,為什么母親對兒子總是表現(xiàn)得那么“淡淡”的呢?這緣于什么呢?原來“兒行千里母擔憂”,“她最了解她的兒子,她知道她的兒子有一顆易于動情的心,怕兒子分心,不讓兒子牽掛她,才總是淡淡的。要硬下這樣的心腸,忍受這樣的折磨,需要多少堅韌——這是平靜的水面下深處的激流啊!”
筆者認為,此時,任何語言都難以表達我們心中涌起的感受。唯有配著音樂飽含深情地誦讀這段話,學生才能感悟到母親對兒子深藏于內(nèi)心的愛。合卷深思,更會體會到這“淡淡”里面,母親的愛更深,母親的情更濃;細細咀嚼,更能在這“淡淡”之中,品味出情感中的苦澀與甘甜!作者沒有刻意加工,沒有綺詞麗語,母親平凡而樸實,普通而堅忍,含蓄而深沉,質(zhì)樸內(nèi)斂的形象卻躍然紙上。《荀子·大略》云:“君子之于子,愛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導之以道而無強。”《淡淡的深情》一文正是對荀子的這一段話做出了最好的詮釋。最樸素的恰是最動人的,無矯飾的才是最純真的。所謂大音稀聲,大味必淡。
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切乎聲”,“讀得好,則不待解說自曉其意”。有感情地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詞語的感知能力,對語境的領悟能力,以及對語言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朗讀這一手段,以情發(fā)聲,以聲煽情,讀出作者的感情,讀出文本的意境,讓學生與作者的心相契合,同時用自己獨特的朗讀方式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情感宣泄,與文本共譜一曲心靈之歌。
面對感人真摯的真情故事,孩子們讀懂了“母愛”不是抽象的,它就在自己的身邊,就駐在我們的心間。
有學生想到了自己母親臉上那歲月的轍痕,發(fā)梢上雪白的痕跡,還有那依舊溫柔的目光;有學生想到了母親平時的嘮叨,現(xiàn)在明白了媽媽的嘮叨也是一種愛;有學生想到了每個周五回家,母親都會為“我”做一頓豐盛的飯菜,晚上,睡在融有濃濃太陽香的暖暖的被窩……
時光飛逝,唯有母愛的故事沉淀在心底!真情再現(xiàn),我們怎能不為偉大的母愛深深打動!我們的母親沒有領袖的豐功偉績,沒有明星的光彩奪目,沒有科學家的淵識博學,沒有英雄們的豪言壯語,沒有文學家的鴻篇巨著。但是,母愛如天大,沒有任何事物可比;母愛又很小,小得只能住在我們的心里;母愛是可以撐天的支柱,也是我們想擁抱的溫暖。
善于學習的人總會把別人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學生的內(nèi)心語言需要外化,情感蓄積需要噴發(fā),在這項活動中,既有對母愛的回憶和追敘,也有對母愛的再體驗和反思。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教師曾說:“學生的情感能力就如同杠桿上的支點,對生命的發(fā)展來說,學生的情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后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感情經(jīng)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因此,“情感型”課文的教學更應該為寫話選擇恰當?shù)臅r機,精心創(chuàng)設寫話情境,給足學生“自主感悟”的時間、空間,讓寫話推動內(nèi)心情感的外化,成為課堂閱讀情感場的助推器。
情感是語文的底色,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課堂的生命力。“夢回常見針牽線,晨起不期飯透香。”這句描寫母愛潤物無聲的詩句,又何嘗不是在描寫語文教學的無限奧妙?沐浴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春風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有一顆時刻關注學生、敏感體察生活的心,就一定能找到通往學生心靈的幽徑,觸動他們的心弦,啟迪學生的心智,震撼學生的思想,使課堂活起來,提高整個課堂認知活動的效率。
[1]趙艷萍.把情感教育融入語文教學的嘗試[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1).
[2]張煥榮.誦讀應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4).
[3]范藝霞.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語文教學通訊,2008(9).
孫春娟,女,江蘇海門人,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yè)學校教師,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
G712
A
1672-5727(2012)09-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