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麗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高職紡織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劉俊麗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高等職業教育不僅僅在于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技術應用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教學,鍛煉、提高并內化為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應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使高職畢業生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高職;紡織類專業;實踐教學
“以服務為宗旨,就業、創業為導向,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這是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辦學的指導思想之一。高職院校要以就業、創業為導向,就要突出技術應用主旨,積極培養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僅靠傳統教育是不行的,必須切實加強技能性和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強化職業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其崗位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其就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以下結合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針對實踐教學環節,談談對人才培養的思考。
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使企業對各種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和更新,不僅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更需要學生掌握新技術、新知識,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尤其是實驗教學顯得更加重要。
(一)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意義
所謂動手能力,是指學生完成實驗的能力,它是理論聯系實際,將理性認識轉化成感性認識,或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首先獨立完成實驗部分,在正確完成實驗操作的基礎上,分析實驗數據,并解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得出結論。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被測材料的某種性能,進而與生產實踐和生產工藝聯系起來。這樣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生產技術,靈活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從而去指導實際生產,理論知識也得到了更新。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提高其自身綜合素質有重要作用。作為一名合格的技術勞動生產者,既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也要懂得實實在在的生產技術。實驗教學環節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及動手能力的靈活性,提高其嚴謹的科學態度,應先讓學生理解理論知識的產生,進而感受知識的發展過程。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提高科學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實驗教學中培養與訓練學生動手能力的主要途徑
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非織造產品檢測》是非織造材料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它為學生提供了動手操作的機會,實驗教學部分不能僅教會學生簡單的機械操作,得出數據,還要培養學生通過數據分析非織造產品的性能,進而再聯系實際生產技術——哪些工藝參數會影響到產品的性能,實際生產中該如何去正確把握,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來,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了比較重要的角色。教師規范的實驗操作,熟練的操作技術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1)教師要規范實驗操作。教師在演示教學中,要注意提醒學生實驗細節,預料學生實驗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比如說測定非織造產品的斷裂強力和斷裂伸長率,試樣在強力機的上下夾鉗內應該保持怎樣的松緊狀態為最佳,太松或太緊都會給實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教師在演示過程中要操作規范,準確無誤,正確引導學生實驗,實驗過程中對于夾持試樣的關鍵性細節問題要予以示范、解析。(2)教師要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這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每一個小小的實驗細節都會影響實驗結果,從實驗操作的裁剪試樣開始,到上機操作,再到實驗數據的小數點取舍,都要培養學生十分嚴謹的科學態度。這樣,不僅可以順利地完成實驗教學任務,而且對學生以后走上工作崗位適應社會都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讓學生大膽地去嘗試,獨立完成實驗操作 實驗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有充分動手的機會親自去嘗試、體驗。學生獨立實驗部分,要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充分考慮實驗過程的要點和細節問題,在記錄實驗數據的同時也要分析數據的合理性,然后完成實驗報告。培養學生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地指導,及時糾正學生操作的不規范之處。
舉一反三,使學生掌握實驗的熟練性和技巧性 以非織造產品透氣性實驗來說,透氣儀噴嘴的選擇很關鍵,如何快速確定合適的噴嘴號數,得出有效的實驗數據,這就要求學生要多做,不斷地摸索和總結經驗,比較單層非織造產品與多層非織造產品的透氣性大小,比較不同加固方法的非織造產品的透氣性大小,從而正確選擇儀器噴嘴。學生通過不斷的摸索練習,掌握實驗的熟練性和技巧性,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作為直接為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密切的聯系,可以使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更加明確,課程設置更符合客觀需要,教學方式更貼近實際,做到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形成企業和學校共同受益的格局,打破傳統學科型的教學體系,構建針對職業崗位及崗位群的模塊式課程體系,并且針對職業崗位的知識與能力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興趣,帶著興趣去完成整個課程的學習,這樣將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高水平職業教育的保障,用專業教室、多媒體教室取代傳統的教室、黑板和粉筆,這樣,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就變得生動有趣、直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利用課件演示紡織生產中纖維網的交叉鋪疊,學生能清晰地了解實際生產的具體過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接受起來容易,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關鍵在于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讓學生不僅學會用,更重要的是學會學。應多為學生提供實驗室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實踐動手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應與院外實訓基地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贏體系,如常州中大無紡布制品有限公司接納我院紡織類專業學生的畢業實習,對學生的實習環節進行指導,并對人才培養目標提出建設性修改意見。這樣,企業直接參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真正實現了人才培養過程與崗位需求的無縫對接。
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尤其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樂趣,獲得知識,從而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提高自身素質。學生只有充分掌握和具備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才能從容面對就業后崗位的技術進步,崗位知識更新等各種變化和挑戰。
[1]李漢斌.談“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學校教育教學[J].中國成人教育,2006(8):9-10.
[2]李慶亮.淺談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科技信息,2007(1):182.
[3]欒培琴.職業與人才[M].濟南:黃河出版社,2000.
[4]劉旭.讓學生知學、樂學、善學[J].中國教育研究與創新,2007,4(1):55-56.
[5]劉玉理.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3(8):20.
劉俊麗(1980—),女,碩士,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非織造材料的研究與教學。
G718
A
1672-5727(2012)09-0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