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敏
湖南省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懷化總院腫瘤科 418000
乳腺浸潤性髓樣癌合并小細胞未分化癌1例
肖 敏
湖南省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懷化總院腫瘤科 418000
浸潤性髓樣癌;小細胞未分化癌;多重癌;二重癌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壞境的惡化導致多重癌的發病率不斷提高,國外文獻報道發病率為1.6%~10.7%[1]。多重癌[2]是指機體在同一時期或不同時期內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原發性腫瘤,僅出現兩種原發腫瘤者稱二重癌,兩種腫瘤發生于6個月以內者稱同時二重癌,發生于6個月以上者稱異時二重癌。病理學診斷目前主要依據Warren診斷標準[3]:組織學上各種腫瘤均為惡性;各個腫瘤必須獨立存在;排除互為轉移的可能。臨床中應提高對多重癌的認識及鑒別,以早期發現、診斷及治療。筆者在臨床中診治1例異時二重癌,報道如下:
患者,女,35歲。因“左乳腺癌術后4年,發現頸部、胸部、腹部包塊1個月”于2011年4月入院。患者2007年9月因“左乳腫塊2個月(腫塊大小約4.5 cm×4.5 cm)”在外院行手術切除,病理診斷為左乳腺浸潤性髓樣癌(ⅡA期),(左乳)殘乳中未見癌,皮膚切緣、基底部未見癌侵犯,左腋下淋巴結 13枚未見癌轉移;免疫組化:Ki-67(20%~30%)、P53(-)、PR 灶陽、ER 灶陰、C-erbB2(+);術后行“CMF”方案化療4個周期。2009年左頸部淋巴結腫大,外院考慮乳癌復發,未行病理檢查,行“TAC”方案化療6個周期;5月轉入本院行放療:左胸壁DT50Gy/25f,左頸部60Gy/30f,左頸部LN電子線補量至80 Gy;綜合治療后淋巴結消失;出院后在家口服他莫昔芬(TAM)10 mg bid。2011年初發現左頸部、胸部、下腹部腫塊,進行性增大;胸部CT示:前胸壁前縱膈腫塊累及胸骨,大小約7.3 cm×5.1 cm,左頸部包塊大小約2.5 cm×2.4 cm;腹部彩超示子宮后上方包塊大小約130 mm×121 mm×89 mm,腹部多個腫大淋巴結。胸部及下腹部腫塊穿刺病檢示:惡性腫瘤組織,考慮神經內分泌來源腫瘤或小細胞癌可能性大;免疫組化:小細胞未分化癌,以第二原發可能大,不能完全排除局部及全身治療引起的乳腺癌癌型變異,Syn+、CgA-、CK±、S-100-、Vim-、Des-、SMA-、LSA-、TIF-1-。 于 2011 年3~5 月以“EP”方案化療 2 個周期:VP-16 100 mg d1~4+DDP 40 mg d1~3,療效評價:SD(WHO 實體瘤客觀療效評定標準),因患者身體欠佳,家屬拒絕繼續化療,6月病情惡化出現心包胸腹腔大量積液,全身衰竭死亡。
本例患者發生時間超過6個月,應為異時二重癌。髓樣癌屬于浸潤性非特殊型癌,約占乳腺癌總10%~20%,癌組織主質為多,間質少[4]。本例患者 Ki-67(20%~30%),C-erbB2(+)提示腫瘤細胞具有增殖活性,惡性程度高;ER陰性/PR陽性提示侵襲性更強,可能具有獨特的生物學特征,值得重視和進一步研究。小細胞未分化癌是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多發于肺門附近的大支氣管,傾向于黏膜下層生長,常侵犯管外肺實質,易與肺門、縱隔淋巴結融合成團塊[5];本例胸部、左頸部、下腹部突發腫塊,結合免疫組化考慮第二原發,不能排除相關抗腫瘤治療引起細胞癌性變異。
本例兩處癌的病理組織學形態迥然不同,可排除轉移性癌。多重癌是腫瘤發生學上的一種較少見的現象,其發病原因及機理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6]:(1)家族遺傳因素、患者免疫監視及防御功能減退,導致抑癌基因的微衛星不穩定性,抑癌基因失活,腫瘤細胞增殖失去控制,使機體對致癌因素的易感性增高;(2)放療、化療等使機體免疫力降低,引起癌基因的激活和DNA的損傷及DNA-蛋白質交聯和(或)引起DNA鏈裂及細胞轉化、突變、染色體畸變等,本例術后曾經進行過放化治療,可能為誘發因素之一;(3)吸煙、酗酒、脂肪攝入過多、纖維素攝入過少、飲食不規律、生活不規律、嚴重睡眠不足,導致免疫力下降,也是誘因之一。
多重癌的診斷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臨床上對多重癌的診斷要以病理檢查為依據,嚴格區分多重癌、復發癌和轉移癌。復發癌和轉移癌主要采取姑息性的治療方法;多重癌的治療原則與原發癌相同,可以根據病理分期及病變部位選擇手術、化療、放療、生物治療等方法來積極治療,力求根治。避免作姑息性治療,甚至放棄治療而貽誤治療時機。重視常規檢查和定期隨訪將能早期發現多重癌,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
[1]Ukhanov AP,Zakharov DV.Primary-multiple synchronous cancer of the stomach and colon in elderly patients[J].Vestnik Khirurgii Imeni I.I.Grekova,2005,164(2):80-81.
[2] 徐祥富,華平,古吉敏.二重癌5例報告[J].四川腫瘤防治,2005,2(18):139.
[3]Wareen S,Gates O,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tumors: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statictical study[J].Am J Cancer,1932,16(2):1358-1414.
[4]李毅,張雪霞,冼健忠,等.乳腺髓樣癌23例臨床與預后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2012,6(1):44-45.
[5]孫紅戈.小細胞未分化肺癌綜合治療83例療效分析[J].中華醫學研究與實踐,2004,9(2):55-56.
[6]楊建光,李曉霞,孔凡民.多原發癌臨床特征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1,19(12):2551-2553.
R737.9
B
1674-4721(2012)11(a)-0151-01
2012-07-27 本文編輯: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