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明芳 朱榆紅 李 燕
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云南昆明 650101
神經病學課堂教學經驗總結
保明芳 朱榆紅 李 燕
昆明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云南昆明 650101
神經病學是醫學生公認的比較難學的一門臨床課程,其概念多、邏輯性強,給神經病學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筆者在長期的神經病學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以供大家參考。
神經病學;課堂教學;經驗總結;邏輯性
神經病學一直以來都被醫學生們公認為是比較難學的一門臨床課程,它概念多,邏輯性強,與其他專業相似的地方少,而自己獨特的地方卻比較多。由于在學習的過程中牽涉到大量的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神經病理、生化等專業知識,因此給神經病學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由于神經系統解剖結構復雜,理解和記憶都比較難,因此許多學生還未正式開始學習就產生了畏難情緒,嚴重地影響了神經病學的教學。筆者在長期的神經病學教學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加以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參考。
每一位教師在講授大課之前要先明確教學對象、人數、學時。然后再根據教學大綱認真備課,熟練掌握所講內容。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每次教學的重點及難點要適當調整,做到心中有數。在講授的時候一定要做到概念清晰、用詞準確、層次分明,條理清楚,重點突出[1]。重點內容一定要講深、講透,不僅體現在所花的時間多,還可以通過語氣的變化和提問的方式強調,也可以留一些思考題和(或)典型病例,讓學生課后分析、討論,這樣可以讓他們學得更積極、主動。通過加深他們的印象,從而達到搞懂難點,記住重點的目的。
神經病學教學難點很多,重點內容也很多,涉及許多基礎知識如解剖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等,這么枯燥的東西怎樣才能讓學生既愿意學又容易記?對于教師而言,從書本到課堂,并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積,而必須是深刻領會后的心得加上臨床經驗總結。這就要求每一位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認為,每一節課都應該有一個重點,每一個教師都要講出自己的特點。比如總論在講十二對顱神經時,傳導通路的復習很重要,一定要講清楚,而且要注意歸納、總結。比如:中樞性癱瘓與周圍性癱瘓的鑒別,中樞性面、舌癱與周圍性面、舌癱的鑒別,真性球麻痹與假性球麻痹的鑒別,雖然內容不同,但歸根到底還是上、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的鑒別,鑒別的關鍵點是要讓學生知道上、下運動神經元各包括些什么結構,受損后會出現什么表現,然后再通過列表的形式加以鑒別,這樣理解后的記憶就會記得更牢固。作為教師首先自己必須十分清楚學生在哪些方面容易混淆,這樣在教學時才能有的放矢,把難點講清楚。在總論教學時解剖通路的復習是講好一堂課的必備條件。許多內容我們在總論部分講授的時候可能學生并不能立即記住,但如果在各論的講解時再通過提問的方式加以強調,這樣就會加深學生的印象,對知識點的記憶也就更牢靠。通過前后配合、聯系,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輕松許多。在病因學分類時我們講了共有十一類病因,其實有九種是與內科學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有兩種,一種是脫髓鞘疾病,另一種是變性疾病。在緒論部分講的時候學生還沒有真實的感受,很難記住,但如果我們在各論的講授時再提出來,課程結束時再總結一下,同學們就會恍然大悟,而且能很快就記住,這就是教學中前后聯系,相互呼應的效果。
典型的人物或事件會讓人記憶猶新,難以忘懷。一堂課的好壞,導課是關鍵,怎樣才能導好課呢?筆者的經驗是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案例,最好是一些名人或經典的事件,也可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些典型案例或者是大家都比較關注的某個人或某件事。典型的案例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親身經歷的事件就更容易發揮。由于貼近現實生活,因此它不僅可以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記憶。結合病例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還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就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此外學生能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也可以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也更全面、更牢固。
作為教師應具備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為教學過程中知識和信息的傳遞都需要語言進行交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授課教師應該做到普通話標準,語言清晰、流暢。表達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遵循醫學的嚴謹性。通常學生們不希望老師在講課時照本宣科,而希望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像順口溜以及一些經典的話語可讓大家記住枯燥的學習內容。另外,老師詼諧的語言、生動幽默的表現形式、親身經歷等都會是同學感興趣的話題。在教學中應注意張弛有度,任何輔助手段都必須緊緊圍繞教學大綱,突出重點。如果鋪開的過度,就會使你的整個教學過程沒有重點,所以要把握好“度”。某些疾病我們可結合該病特有的表現,采用一些肢體語言,結合某些道具,讓我們的教學更生動、更形象,這樣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他們的理解和記憶。如帕金森病患者的慌張步態,特殊姿勢、“搓藥丸樣”震顫及肌病患者的“肌病步態”,我們都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予以模仿。因為帶有表演性質的肢體語言留給人們的印象會更深,這樣學到的知識就更容易記住。
面癱時為什么癱瘓側的口角是下垂的,原因是雙側面肌的用力方向是向上、向外,正常時由于兩側的力量相等,向外的力量相互抵消,所以,口角無歪斜,鼻唇溝也是對稱的。當一側面肌發生癱瘓時,癱瘓側的力量減弱,而對側的力量就相對增強,因此患者的表現是:患側的口角下垂,鼻唇溝變淺。再舉一個例子:真性球麻痹時為什么懸壅垂偏向健側,原因是軟腭及懸壅垂正常時在咽部的位置就像一個吊環運動員,軟腭就好比他的雙手,將懸壅垂高高地吊于咽部正中,當一側的力量減弱時就會被正常的一側拉過去,所以懸壅垂總是偏向健側(癱瘓的對側)。
重點是教學內容的主要矛盾,難點是掌握的障礙和卡關。講的越是面面俱到,重點就不突出,難點也就講不透,學生的印象就越模糊。如果一堂課既能把難點講透又能重點突出,那學生就能理解透徹,就會事半功倍[2]。視神經受損時出現的視野缺損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講好這一內容就應該結合視覺傳導通路,在講解時注意:(1)突出“兩個交叉”。第一個交叉是光線進入視網膜時,即左側的視網膜感受右側的光線,右側的視網膜感受左側的光線。第二個交叉是在視交叉處鼻側纖維交叉,而顳側纖維不交叉。(2)注意歸納與總結。視交叉以后各部位受損都表現為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在象限盲中的表現與受損的結構相反:視輻射上部下1/4象限盲,見于頂葉病變;視輻射下部上1/4象限盲,見于顳葉病變。
各論的講解與總論不同,當我們講到具體的疾病時,應突出該病的特點。如重癥肌無力,我們應該強調的一個是肌無力,一個是重癥。肌無力是患者的主要癥狀及體征,臨床上可以表現為眼肌無力,也可以是全身無力,特點是“病態疲勞”;那“重癥”的意思是什么?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想,之后告訴大家。“重癥”的意思就是患者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病情的加重,也就是各種類型的肌無力危象,這些都是一些嚴重的事件,都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這個病才叫做重癥肌無力。緊接著再去講危象的分類,各種危象的發生原因,臨床上怎樣進行鑒別及治療。
又如講脊髓疾病時一定要講清楚運動系統及感覺系統的傳導通路,他們的纖維在哪里交叉。這樣當講到脊髓半切綜合征時不同節段的損傷為什么表現會不一樣時學生也就能理解了,而且還可以讓他們根據傳導通路,自己推斷不同部位損害時的表現,這樣學下來就比較靈活,避免了一味地死記硬背,記得也就牢靠。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依靠信息技術發展的現代教學手段也將在神經病學的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如網絡技術、虛擬現代技術、多媒體技術等,使教與學向全時空、遠距離和大容量方向發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3]。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充分應用多媒體的音響及動畫效果,讓我們的課件更生動,更逼真,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易學、易記的效果。以前的許多臨床表現只能靠老師用語言描述,少部分可以模仿,這就缺乏生動性或準確性,今天有了多媒體,我們可以把許多典型表現展現給同學,如各種步態、面容,特殊的一些體征如靜止性震顫、舞蹈樣動作、中樞性及周圍性面癱、舌癱的不同,動眼神經麻痹、外展神經麻痹等各種類型的眼肌麻痹。此外癲癇發作時的各種表現,如果有同步錄像腦電圖的演示癲癇大發作、失神發作,局限性運動性發作、復雜運動性發作、自動癥等典型的發作形式會給學生很深刻的印象。
在神經病學教學過程中,由于涉及復雜的神經解剖知識,理解起來顯得困難,并且有很多復雜的解剖關系講起來比較抽象,單憑教師用語言描述難以表達清楚,學生缺乏感性認識。應用計算機技術可以用生動豐富的圖像替代枯燥的文字描述,用大量視聽信息、高科技手段來沖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通過圖形、圖像、三維動畫使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形象生動,改變了傳統神經病學的教學模式。例如在講授神經傳導通路一節時,利用Flash技術,結合二維、三維動畫,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形象、生動地提供各種傳導束在腦和脊髓中的位置關系圖,包括冠狀面觀、矢狀面觀及感覺傳導束與運動傳導束位置關系對比圖,從不同角度、不同視點對神經系統解剖關系進行清晰、準確的展示,使學生能隨模型的轉動從不同角度了解各種傳導束間的解剖關系,從而更容易建立各種結構的空間定位概念。這些優點是傳統教學中有限的、內容固定的平面掛圖、模型等教具都無法相比的。這種圖文并茂的授課方式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4]。
現在由于有了多媒體教學,使我們的課堂講授變得更加輕松,在此背景下,許多年輕的教師就會忘記教師手中還有一樣寶貝——粉筆。
傳統的板書雖然速度慢,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優點,它可以任意寫、任意畫、任意擦。隨著教學對象的更換,其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一定相同,電子課件不可能做到每節課更改,但板書就比較靈活。因此無論用它列表還是畫圖,或者是畫龍點睛的幾個字也好,也就可以更有針對性。板書只要安排得合理,就能夠把整堂課的教學重點用簡單的幾個字表現和概括起來,讓學生下課后閉上眼睛都能回憶起來,不像多媒體一樣雖然快捷、方便,但由于速度過快,放完就過去了,上課時覺得新鮮,而下課后卻什么也想不起來。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多媒體與板書巧妙地結合起來應用,對于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適時提問,這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的警覺,其次還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情況,最為重要的是如果學生回答問題時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贊賞,這會提高他(她)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從被動式的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樣學生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到教學的過程中去。有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也就變得其樂無窮,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掌握了知識,教師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自信。通過彼此的交流可以獲得許多重要的信息,比如哪個問題講得不清楚,哪個問題同學們沒搞清楚為什么,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等等。
在總論的講解過程中,許多同學總是記不住中樞性面癱與周圍性面癱的鑒別,而這又恰恰是學習和考試的重點,怎樣解決這一突出矛盾呢?實際上還得從最基本的問題開始。關鍵是兩個問題:一是腦神經運動核屬于下運動神經元受損后均表現為同側周圍性癱瘓;二是十二對神經運動核中有一對半是受單側的皮質腦干束支配,其余均為雙側支配。而皮質腦干束為錐體束的組成部分之一,屬于上運動神經元系統,受損后表現為中樞性癱瘓。而顱神經及其運動核為下運動神經元系統,受損后表現為周圍性癱瘓。一對半中的“一對”是指舌下神經運動核;“半對”指的是面神經運動核的下半部分。因此,在臨床上只要有一側的錐體束受損就可以出現病灶對側的中樞性面、舌癱。但如果病變直接侵犯顱神經運動核或顱神經本身,則表現為周圍性癱瘓。中樞性癱瘓都是在病灶對側;而周圍性癱瘓都在病變同側。由于舌下神經核的下半部分和面神經運動只接受對側皮質腦干束的支配,故中樞性面癱為對側眼裂以下下半部面癱,而周圍性面癱為病變同側整個半側面部(包括眼裂以上及以下)的面肌均癱瘓。
在各論的講授時,要抓住每個疾病的特點,比如講脊髓病時就必須把運動系統和感覺系統的傳導通路講透,這樣無論是脊髓半切,還是橫貫,都能輕松容易地推斷出受損時的表現。而腦血管疾病的重點是臨床表現,鑒別及治療,則要抓住發病的特點如:起病時患者的狀況、誘因、病情進展情況,局灶體征和有無全腦癥狀等等。講治療時,應該強調治療應與疾病的病理以及生化改變緊密相連。如神經科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免疫異常有關系,許多疾病的改變都為非特異性的炎性改變,在治療時均首選激素,因為它有非特異性的抗炎和調節免疫的作用。激素在神經科中許多疾病都會用到,到底有哪些疾病可以用呢,怎么用,此時回憶一下我們所學過的疾病中,周圍神經病中常用到激素的有:面神經炎、吉蘭-巴雷綜合征(GBS);脊髓病中有:急性脊髓炎;脫髓鞘疾病中有:多發性硬化,視神經脊髓炎;神經肌肉疾病中有:重癥肌無力等。這些疾病都可以選擇激素,但所用的藥物及方法可不一樣。輕癥患者或鞏固維持治療者多采用口服給藥(多用醋酸潑尼松);病情急、癥狀重的患者,尤其是急性發病的重癥患者多采用靜脈給藥的方法,常用藥物有地塞米松;更嚴重的時候如某些危象、或重癥患者還可以給予甲基潑尼松龍沖擊。有些患者可給予椎管給藥,如脊髓型的多發性硬化;危重癥患者或靜脈滴注效果不佳者可采用激素沖擊療法,多采用甲基強的松龍靜脈滴注沖擊,之后再給予地塞米松靜脈滴注或醋酸潑尼松口服維持。可以把我們學過的病種歸納在一起,總結性的講解。如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原則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每一次教學過程對授課教師來說都是一種鍛煉,也是對自己教學工作的檢驗。每經歷一次教學的歷練,都會有許多的收獲和感慨。要珍惜和把握好每一次機會,最好是每堂課后都總結一下,哪些地方講得好,哪些地方還不足,應該如何改進,這樣日積月累,收獲會更大。還應該把每次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加以整理,找出解決的辦法。多聽一聽同事的講課,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總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臺就象一個舞臺,每個教師如何教好一門課,就像一個演員如何從普普通通的群眾演員發展成為名演員,需要扎實的基本功,需要時間的磨練及前輩、同行的指導,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獲得豐碩的成果。
[1]何英,王東武,鄭健.神經病學教學探討[J].醫學文選,2000,19(增刊):113.
[2]韓錕,賈寧,閔連秋.神經病學臨床實習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0):83-84.
[3]秦超,莫雪安,羅杰峰.創新思維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作用探討[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4,21:207.
[4]楊琴,楊軍,秦新月,等.神經病學課堂教學的幾點體會[J].醫學教育探索,2009,12(2):1558-1559.
R-05
C
1674-4721(2012)03(a)-0126-03
201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