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玉珍 蔡友錦 何冠蘅 阮經文
天灸療法是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以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和慢性疼痛等慢性病的治療中。多年來,大批學者致力于對天灸療法的研究,從免疫、生理、藥理等角度對其作用機理進行了探討,該療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已被許多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所支持[1]。然而,對于如何提高天灸療法的臨床療效,仍存在多種觀點,其中比較得到業內人士認同的觀點是:貼敷部位皮膚起泡是獲得最大療效的保證。但是,在臨床中我們發現,許多貼敷部位并沒有起泡的患者,同樣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為探討皮膚反應程度和治療效果之間的關系,筆者收集了2010年7月~2011年1月在我科接受天灸治療的患者85例,并對其進行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85例,其中男25例,女60例。年齡2~81歲,平均39歲。其中呼吸系統疾病59例、消化系統疾病11例,慢性疼痛15例。
1.2 診斷標準和排除標準 (1)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及《中醫內科學》診斷療效標準[2]:呼吸系統疾病包括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哮喘以及體質虛弱易感冒患者等,共59例;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慢性結腸炎、慢性胃炎、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共11例;慢性疼痛包括頸椎病、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等,共15例。(2)排除標準。不符合診斷標準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疾病,哮喘持續狀態,孕婦、發熱超過38℃、皮膚對藥物特別敏感和創傷性皮膚患者。
2.1 藥物配制 選用白芥子、肉桂、延胡索、細辛、甘遂、艾葉、丁香、花椒等中藥粉末,用鮮榨姜汁按比例調配成膏狀。根據各系統疾病特點,按照中醫辯證組方原則進行比例配量,不同系統疾病選擇不同的藥物。每次貼藥前1 d臨時配制。
2.2 穴位選擇 呼吸系統兩組穴位,第一組:百勞、定喘、肺俞、天突,第二組:風門、膏肓、腎俞、大椎。消化系統兩組穴位,第一組: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上巨虛,第二組:脾俞、胃俞、腎俞、上巨虛,以上穴位均為雙側取穴。慢性疼痛疾病以局部選穴和阿是穴為主。
2.3 治療時間 三伏天、三九天以及前后各增加1次加強灸。5次為1個療程。
2.4 穴位貼敷 清潔穴位局部皮膚,取直徑5.5cm的圓形專用敷貼膠布,將配制好的藥膏置于圓形防滲透膜中央,貼在上述穴位上。每次7個穴位。成人一般敷貼4~6 h。小兒皮膚嬌嫩,應注意貼敷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1~2 h。貼藥時間應根據患者個體差異而定。
2.5 療效標準 主要根據各系統的臨床癥狀、體征進行評判。呼吸系統主要是以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部不適感、呼吸困難、胸痛與發紺等主要癥狀及胸背部的聽、叩診體征進行評判;消化系統主要是以腹部不適或疼痛、反酸、噯氣、厭食、惡心、嘔吐、腹賬、腹瀉等主要癥狀和腹部體征進行評判;慢性疼痛主要是以疼痛的程度進行評判。評價標準:顯效: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癥狀明顯減輕,持續3個月以上;好轉,發作次數減少,或癥狀改善,持續1個月以上;無效,發作次數和癥狀均無明顯改善。
2.6 統計學方法 采用PEMS 3.1統計軟件,組間療效的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天灸治療貼敷后皮膚起泡的有15例,皮膚紅腫的有27例,皮膚貼敷后無起泡、紅腫的有43例,三種皮膚反應程度與療效關系的統計結果顯示,三者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尚沒有充分的證據說明天灸中皮膚起水泡的患者療效一定優于皮膚無起水泡的患者,見表1。

表1 皮膚反應程度與天灸療效之間的關系(例)
4.1 皮膚護理 治療前應了解患者皮膚敏感情況,告知貼藥后局部皮膚可能出現灼熱感、發紅或起小水泡等,若無其他全身癥狀或不適,均屬正常現象,不需特殊處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貼藥處灼熱、辣痛難忍,可提前揭去藥膏。天灸治療后若皮膚仍覺得瘙癢、疼痛而影響日常生活者可適當用皮炎平軟膏外涂,切勿用手搔抓。還有部分患者貼敷部位皮膚可能出現色素沉著,需較長時間才能消退,因此,對暴露在外及皮膚嬌嫩處的穴位,如天突穴,應相對縮減敷貼時間,以免留下痕跡影響個人美觀。
4.2 水泡護理 因患者個體差異或敷貼時間過久,部分患者敷貼部位會出現水泡。囑患者勿用手搔抓,盡量保護創面,保持干燥,洗滌時應避開患處,以免引起感染。另外,根據水泡大小可以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小水泡(水泡直徑<1cm)可局部涂萬花油、燙傷軟膏,一般數日即可痊愈;大水泡(水泡直徑>1cm)可局部消毒后用消毒針頭將水泡挑破,抽出滲液,再用少量聚維酮軟膏涂于患處,并覆蓋消毒紗布,保持干燥,避免濕水,防止感染。過敏性皮膚、瘢痕性皮膚及以往天灸時出現過大水皰的患者,一旦出現灼熱辣痛感,應立即停止天灸治療。
4.3 一般護理 天灸治療期間應戒煙酒,忌食生冷、肥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飲水,進食高維生素、營養豐富的清淡飲食,可進食蓮子、山藥、扁豆等化痰健脾的食物[3]。治療當天不用冷水洗澡,避免游泳,以免影響療效。
中醫認為,人是陰陽平衡的整體,陰陽失調是人體各種病變最基本的發病機制,調整陰陽失調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天灸療法正是根據這個原理,應用“天人相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傳統中醫理論及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在特定的時間里選取特定的穴位敷藥灸貼,選用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的藥物,通過經絡的循行,使藥物的最有效力量直達疾病之所在,對相應的臟腑起到調整陰陽,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4]。
天灸療法古人又稱發泡療法,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貼敷部位皮膚發泡甚至化膿是其取效的關鍵因素,因此,在配方中盡量選取一些對皮膚刺激性強的藥物,如白芥子等,且所占的分量也大,或以延長敷貼時間而使皮膚發泡。眾所周知,接受天灸治療的患者體質普遍偏虛,皮膚起泡潰爛后修復的時間要較正常人長,而且,皮膚起泡后所產生的疼痛等癥狀給患者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和身心痛苦。有的患者起泡后由于不注意護理,甚至引起局部感染潰爛,傷及真皮層,留下永久瘢痕,影響美觀。若在關節處留下較大瘢痕,對關節活動度和功能亦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探討皮膚反應程度與療效的關系對指導臨床有著重要意義。
由上述觀察結果得知,皮膚反應強弱程度與療效之間不存在明顯差異。然而,皮膚發泡過甚,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可引起患者皮膚癢痛劇烈、皮膚破潰,甚至切口感染以及形成瘢痕,這樣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引起患者中止或拒絕天灸療法[5]。因此,掌握好藥物的貼敷時間,做好天灸治療的皮膚護理顯得尤為重要。天灸的最佳敷貼時間為灸后皮膚潮紅、有微熱痛感,過幾天后脫一層薄屑而不起泡。天灸治療應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靈活掌握貼敷時間,在保障療效的同時,又不增加患者痛苦。
[1]賴新生,李月梅,張家維.天灸對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IL-2受體及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0,1:33-35.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編.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0.
[3]吳 雁,張 燕,張興榮,等.三伏灸治療小兒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療效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22):2109-2110.
[4]李小明.天灸療法在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12A):3187-3188.
[5]黃冬娥,郭健紅,林 鶯.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時間因素的研究概況[J].中國針灸,2010,30(2):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