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莉
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具有致殘率高的特點,病人多伴有不同程度器官功能障礙,部分病人甚至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給病人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1,2],因此,病人康復訓練效果如何,在其疾病預后中意義重大。本研究將Orem自理理論應用于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肢體偏癱病人康復訓練中,明顯減輕了病人肢體廢用及誤用綜合征的發生,效果顯著。現總結報道如下。
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住院治療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肢體偏癱病人168例,男95例,女73例。年齡65~82歲,平均(72.65±5.37)歲。病程 6~15 h。納入標準:(1)病人均為首次腦卒中。(2)病人年齡均>65歲。(3)病人發病前日常生活能夠自理。(4)病人能準確表述自己的狀態和不適。(5)病人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病人既往有腦血管疾病,并遺留肢體運動功能障礙。(2)病人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且影響肢體運動功能。(3)病人存在語言溝通障礙。將病人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4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康復訓練 兩組病人早期護理均采用良肢位擺放,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醒48 h后開始進入康復階段,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病人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結合Orem自理理論進行訓練。
2.1.1 對照組康復訓練 指導病人家屬幫助或者監督病人進行運動療法訓練,具體操作如下:(1)指導家屬幫助其正確擺放好體位,并且定時為其變換體位。(2)家屬協助病人被動活動偏癱側肢體的每個關節。(3)指導病人學會練習借助健側肢體的主動活動來帶動患肢關節活動。(4)指導病人在床邊進行坐位平衡訓練及電動直立床站立訓練。(5)指導病人進行減重步行訓練。(6)指導病人進行下肢負重訓練。(7)病人進行上下樓梯訓練等。上述運動療法訓練時間及強度根據病人全身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循序漸進,千萬不可操之過急。
2.1.2 觀察組康復訓練 觀察組病人在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始終根據Orem自理理論論對病人進行指導,盡量限制健側肢體的替代功能,康復人員和病人進行一對一指導,且貫穿于每天的日?;顒又?。(1)勺子、頭梳和牙刷的使用。對握力不足且手部掌指關節屈曲功能受限的病人選用粗柄的勺子、頭梳和牙刷進行功能鍛煉,而對于肘關節屈曲受限較大的病人,可延長手柄或改變勺子的使用方向,以便將食物送到嘴邊,頭梳梳不到頭發和牙刷夠不到嘴巴的病人延長手柄。對喪失握力的病人使用扣帶把餐具手柄固定在手掌上,代替手指抓握功能。手臂肌力較差的病人用健側手幫助患側手抬高。(2)手杖的使用。采用支持力和支撐面積較大的四腳手杖運用于需要改善平衡的腦卒中偏癱病人。手杖握于病人健側,手杖先往前移一步,患側腳邁出一步,最后是健側腳向前移。上述康復訓練均循序漸進進行,緊密結合日常生活活動調整病人的訓練內容,鼓勵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練習,并指導病人家屬參與康復訓練。
2.2 評價指標 (1)改良 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3]。改良Barthel指數(MBI)評分滿分為100分,若0~20分,說明病人存在極嚴重功能缺損;25~45分:病人存在嚴重功能缺損;50~70分:病人存在中度功能缺損;75~95分:病人存在輕度功能缺損;100分:病人無功能缺損。(2)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ADL)[4]。評定病人軀體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該量表總分≤16分為正常,>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22分為功能有明顯障礙,最高為64分,量表評分越低,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2.3 調查方法 采用自填式問卷調查方法,分別于入組時及入院后14 d對病人進行自編問卷調查、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表和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量表(ADL)測評。在問卷填寫前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員給病人予統一的指導語,講明此次調查的意圖,并于答題完后回收問卷,篩除無效問卷。此研究共調查86例病人,回收有效問卷100%。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資料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3.1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病人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治療14 d后對照組84 33.00 ±7.388 44.86 ±1.694 84 32.05 ±6.322 55.86 ±2.489觀察組
3.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s)
注:兩組病人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 例數 入院時 治療14 d對照組84 21.51 ±4.39 15.56 ±3.17 84 21.37 ±4.53 11.41 ±3.23觀察組
Orem自理理論強調充分調動病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發揮其自身潛能。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是神經內科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特點。經過藥物或者手術的方法往往可以挽救許多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肢體偏癱病人的生命,但是病人出院后往往出現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嚴重影響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肢體偏癱病人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如何改善病人的預后是廣大醫務人員關注的焦點領域之一,藥物治療聯合早期康復訓練大大減少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由于康復不及時而留下的廢用綜合征和誤用綜合征,提高了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但是關于早期康復訓練的具體實施方案尚未形成統一的規范[5-7]。因此,本研究中筆者查詢大量文獻制定早期康復訓練的具體實施方法,以探討早期康復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肢體偏癱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14 d后,對照組和觀察組病人MBI評分均高于治療前相應的各組,且觀察組病人M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P<0.05);同時,對照組和觀察組病人ADL評分均低于治療前相應的各組,且觀察組病人MB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P<0.05)。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8]。這提示,Orem自理理論應用于病人的康復訓練中,能夠明顯改善老年缺血性腦卒中肢體偏癱病人的肢體功能,減輕其殘疾程度,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1]張曉鶯,肖 艷,韓璽河,等.新疆地區810例缺血性卒中前瞻性登記研究結果[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12(2):173-175.
[2]李 亢,余 正.腦卒中疾病負擔研究進展[J].海河醫藥,2011,32(3):130-132.
[3]虢會榮,李 莉.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病人預后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2,33(5):933-934.
[4]姜 霖.腦卒中病人早期肢體康復訓練的預后臨床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2):259.
[5]林長榮.腦卒中后早期康復訓練對愈后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7):1114-1115.
[6]張 萍,張 樂,李明連.腦卒中偏癱病人的早期康復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5):552-554.
[7]馬順利.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病人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4):3309.
[8]胡曉瑩,閔 瑰.Orem自理理論對老年腦卒中偏癱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廣東醫學,2012,33(5):7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