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華 馬文輝
氧氣濕化裝置是急診常用裝置,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時間使用氧氣濕化裝置。由于急診環境相比醫院其他區域污染情況嚴重,再加上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低,因此急診患者發生的醫院感染中呼吸系統感染的比例高達61.9%[1],氧氣濕化瓶污染與下呼吸道感染有著密切的聯系[2]。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或護理規范中,規定和強調了吸氧濕化液要使用滅菌注射用水、按時更換、消毒等必須的工作。但是在更換、消毒、晾曬、儲存的過程中,受很多因素影響,容易造成濕化液和濕化瓶的二次污染,導致氧療超過48 h后下呼吸道感染例數明顯增多[3]。本研究通過在急診吸氧治療中采用新型含ε—聚賴氨酸的一次性濕化吸氧管并對使用環節及吸氧濕化瓶、吸氧管道的使用方式進行改進后,降低了急診患者下呼吸道的感染率,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9年10月~2011年3月我院急診留觀患者300例,其中男152例,女148例。年齡21~88歲,平均54.5歲。均為需長期吸氧患者,入院診斷排除已有呼吸系統感染病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5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吸氧時間上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濕化液使用滅菌注射用水,傳統濕化瓶,濕化液每24 h更換,使用中隨時補充。濕化瓶每24 h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消毒后,沖洗晾干待用,吸氧管為一次性使用。觀察組濕化液使用含ε-聚賴氨酸的一次性吸氧管,使用中濕化液到達指示刻度下限或到達使用期限時更換。
1.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對兩組使用中的濕化液進行連續監測,同時對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進行監測,觀察吸氧時使用的不同吸氧裝置與下呼吸道感染的關系。采樣方法:以無菌操作方法抽取2~3 ml濕化液,接種在營養瓊脂平皿上,37℃培養48 h。細菌監測參考《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平皿超過或含1個菌落為濕化液細菌污染。下呼吸道感染即按照衛生部2001年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診斷追蹤至院內轉診48 h后的感染確診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PEMS 3.1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兩組濕化液細菌污染情況、下呼吸道感染情況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濕化液細菌污染情況比較(表1)

表1 兩組濕化液細菌污染情況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下呼吸感染情況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情況比較 例(%)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濕化液細菌污染率分別為3.33%和77.33%,說明含ε-聚賴氨酸的一次性吸氧管濕化液的細菌污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分別為2%和8%,觀察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在觀察組患者中有3例最終確診為下呼吸道感染的病例,而在對應的濕化液中未檢出病原菌,分析認為應系患者原感染發病。實踐證實,新型含ε-聚賴氨酸的一次性濕化吸氧管在氧療過程中,能有效降低吸氧造成的下呼吸道感染,是控制醫院內吸氧導致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濕化液中含有ε-聚賴氨酸是由微生物白色鏈霉菌發酵合成的一種賴氨酸單體,通過ε-酰胺鍵形成的多肽,可直接吸附到細胞膜上,最終導致細胞死亡或抑制細菌的呼吸作用,并通過抑制蛋白和酶的合成,從而達到殺菌目的[4]。ε-聚賴氨酸具有極強的抑菌能力[5],減少了污染的影響因素,并且此吸氧裝置為一次性使用,無需護士消毒,杜絕了二次污染,減輕了護士的工作量,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
[1]王斌全,趙曉云.氧氣治療的發展史[J].護理研究,2007,21(7B):1879.
[2]姚玉娟,劉月仙.濕化瓶系統引起醫院感染的常見原因和預防措施[J].護理研究,2006,20(8A):1987-1988.
[3]李 苗.急診科在醫院內感染管理中存在的易感染因素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學叢刊,2004,4(6):12-14.
[4]李 誠,石 磊.ε-聚賴氨酸抑菌性能研究[J].食品與發酵工業,2009,35(2):39-43.
[5]張東榮,王正剛,毛忠貴.聚賴氨酸的研究進展[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05,27(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