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海英 李小紅 陳代麗 白艷霞 朱冰冰 羅文平
腰椎骨折是骨科常見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長期臥床易致腸腑氣機運行失利,引起腹脹,導致患者食欲不振、腹痛,甚至煩躁、焦慮等,嚴重者可使膈肌上升,導致呼吸困難,也可使下腔靜脈受壓,影響靜脈回流,誘發下腔靜脈血栓形成,并可直接影響到骨折的治療及恢復[1]。對此,我院對2010年7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51例腰椎骨折患者進行了防治腹脹的護理干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102例均為住院治療的腰椎骨折術后腹脹的患者各51例,均符合納入標準。試驗組應用鄭氏經穴腹部按摩配合常規護理。其中男30例,女21例,平均年齡55.7歲。單純的腰椎壓縮性骨折35例,腰椎爆裂骨折10例,腰椎骨折伴截癱6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其中男29例,女22例,平均年齡56.2歲。單純的腰椎壓縮性骨折37例,腰椎爆裂骨折9例,腰椎骨折伴截癱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骨折類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入院前身體健康,無腹脹,有判斷力,能進行正常語言交流。(2)年齡>14歲。(3)無合并癥。(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符合納入標準者。(2)有腹部疾患者。(3)月經期患者。(4)合并腹壁損傷或腹腔臟器損傷者。(5)合并骶尾部神經損傷者。(6)合并精神疾患者。(7)合并肝腎疾病、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極度衰弱者。
1.2 方 法
1.2.1 對照組護理方案[2]飲食指導:普食,含豐富粗纖維和適當油脂,每日攝入水量1500~2000 ml,健康教育。
1.2.2 試驗組護理方案 鄭氏經穴腹部按摩[3],按照經絡穴位與便秘特定的支配關系,并結合患者臥床的特點,選取腹部的天樞、中脘、神闕、水道、歸來五穴為試驗用穴。(1)患者取仰臥位,寬衣松帶,操作者首先用拇指指腹點揉患者天樞、中脘、神闕、水道、歸來穴各1min,力度適中,天樞、水道、歸來為成對穴,用雙手拇指指腹同時點揉。(2)兩手重疊伸展放在患者腹部,以掌部用“按揉法”沿結腸走行方向(由近心端向遠心端)行5min按摩,以透熱為度,然后兩手分開,用手掌大小魚際從肋至髖以“分推法”分推腰際5min,以患者舒適為度,共計15min,每日1次,于清晨空腹時實施按摩。(3)按摩前囑患者排空小便,按壓穴位強度以患者局部有酸脹感且舒適為度。
1.3 療效評價 無效:患者腹脹無明顯改善;有效:患者治療后24 h內腹脹好轉。患者滿意度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tata 12.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療效及患者滿意度比較 例(%)
腰椎骨折多為突發事件,患者的生活狀態因瞬間意外而發生改變,患者入院后處于焦急、悲傷、抑郁中,可使消化功能減弱,同時由于患者不同的個性特征和社會文化背景,患者角色的過度強化、刺激高級活動中樞導致機體神經內分泌代謝系統紊亂加重了腹脹[1]。加之患者骨折后,要求絕對臥硬板床休息,生活規律改變,不適應臥位大小便或因排便腹壓降低,排便反射受抑制而導致排便困難、腹脹。腰椎骨折并發腹脹的病理機理,現代醫學認為是腹膜后血腫對植物神經的刺激,腸蠕動減慢所致。祖國醫學認為是骨斷筋傷,氣滯血淤,腸腑傳導失司以及傷后瘀血內蓄,遏久生熱,濁氣內聚,腑氣不通所致。
根據祖國醫學經絡腧穴理論,天樞為足陽明胃經大腸之募穴,疏調大腸腑氣;中脘為胃之募穴,是任脈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可調胃理氣、化濕降逆;神闕位于臍中,內聯十二經絡和五臟六腑,此處表皮角質薄,血管豐富,對點揉等刺激的敏感性高[4],能促進腸蠕動;水道和歸來穴同屬足陽明胃經,主調理脾胃、行滯通腑。上述經穴配合使用,具有通利氣血、運化積滯,防治腹脹的功效。
鄭氏經穴腹部按摩運用特定的按摩手法,作用于上述經穴,產生一定的“力”、“能”、“信息”,引起應答性反應,激發和引導人體經絡、氣血、津液系統[5],使腸道植物神經功能迅速活躍,腸道組織的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加快,腸黏膜神經末梢的敏感性增高,腸蠕動節律增強、直腸張力增加,肛門括約肌松弛,從而達到通腑利氣、化積運滯,防治腹脹的目的。較之目前臨床常用的肛管排氣、胃腸減壓等方法,避免了醫源性損傷和水、電解質失衡等并發癥,具有效果好、無副作用、簡便易行、患者依從性高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
[1]劉繼桂,魏 清.護理干預對胸腰椎骨折并腹脹影響的探討[J].中國現代臨床醫學,2008,7(8):29-31.
[2]李小寒、尚少梅主編.基礎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50-160.
[3]鄭懷賢主編.傷科按摩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58-105.
[4]何芬琴,王蘇琴,李 莉.松節油點擦神闕穴治療胸腰椎骨折后腹脹的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09,21(1):53-54.
[5]張振宇,溫建民,佟 云.腰及下肢推拿意外分析及預防措施探討[J].中醫正骨,2006,18(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