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梅 袁美華
急診科是處理臨床危重癥患者的應急通道,患者由于病情反復、病程短及留觀室醫師不固定、人員復雜等特點,導致患者有緊張、恐懼、急躁等心理問題。由于急診患者病情較急,在診治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對疾病本身的搶救,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護理[1]。患者情緒波動時容易產生敵對心理,如處理不當會引發其他心理障礙,甚至產生護患矛盾[2]。循證護理是以可信的、有價值的科學研究結果為證據,尋找實證,從而達到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和護士素質的目的[3]。2011年5~12月我院對收治的37例急診留觀患者進行循證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5~12月我院收治急診留觀患者73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齡21~73歲,平均(47.8±17.6)歲。對照組患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19~76歲,平均(49.5±18.2)歲。兩組患者均為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智力正常,意識清醒,既往無精神病家族史及精神疾病史,能夠獨立完成量表調查。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循證護理方法,具體如下:
1.2.1.1 循證問題 以循證醫學的分級水平作為評價標準,確定護理措施。護理問題:(1)對急診留觀了解不足。患者在留觀過程中由于了解不足,從而會對護理人員產生誤解。(2)感染。特別是外傷患者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3)出血。血管創傷導致不同程度的出血。(4)疼痛。患者因病痛或外傷的折磨,影響休息和睡眠,不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5)負性情緒,主要表現為緊張、焦慮。
1.2.1.2 循證支持 查閱既往相關文獻研究,根據抑郁、焦慮、恐懼等急診留觀患者的心理特點尋找循證支持,對證據的可靠性、真實性、臨床實用性作出科學、系統的評價。
1.2.1.3 循證護理 (1)急診留觀須知。在患者急診留觀后及時向其介紹醫院環境,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回答,減少溝通障礙,規范文明用語及護理人員的儀表言行,促進醫患交流,同時保持留觀室的整潔舒適,給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2)感染。為防止醫源性感染,護理人員對護理所用敷料和器械均行高壓蒸汽滅菌,在給患者換藥過程中,護理人員嚴格遵照無菌操作規程,按照醫囑進行抗菌藥物消炎處理,加強對患者巡視,在發生感染情況后進行相應的護理措施。嚴格消毒霧化吸入管道,留觀室定期通風,2次/d,30min/次,維持適宜的溫濕度。針對患者不同部位的感染情況,合理應用抗菌藥物,降低切口感染率。如胸部切口,應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敏感的青霉素、紅霉素及頭孢菌素等藥物。對留置導尿患者,為預防尿路感染的發生,囑患者多飲水,保證尿量≥1500 ml/d以上,尿液澄清,以達到沖洗管道的目的。(3)出血。外傷性血管創傷給予相應的止血措施。針對穿刺部位血腫或出血問題,密切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有無血腫、皮下瘀斑、滲血,對穿刺部位加壓包扎止血,必要時在穿刺點上方加壓沙袋。對局部血腫形成或皮下瘀斑者,動態觀察,觸摸局部溫度、張力、顏色變化,并及時向醫師匯報。(4)疼痛。部分藥物在靜脈輸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局部疼痛現象,因此應加強醫患間的交流及溝通。同時護理人員改良穿刺方法,穿刺前囑患者熱敷穿刺點及上臂5min,在穿刺點上6~12cm處扎止血帶,當患者手部完全放松時,頭斜面向上,皮膚與穿刺點呈60°在血管上方連貫、快速地刺入血管,沿血管20°走向1cm,針柄180°逆時針翻轉至對側,輸液貼牢固固定。根據患者體質、年齡調整滴速。揭膠布拔針時應“先慢后快”,拔針后使用棉球按壓。(5)心理護理。針對患者出現的焦慮、自卑、抑郁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加強心理護理。①安慰劑。如口服糖丸、注射生理鹽水等,通過作用于患者的信念,達到緩解疼痛、減輕患者負性情緒的作用。②暗示。通過表情、語言、動作給患者適當地刺激,提高其對疼痛的耐受力。③松弛治療。讓患者維持舒適體位,放松全身肌肉,閉目養神,以緩解恐懼、焦慮的不良情緒,降低對其疼痛的敏感性。
1.2.2 對照組 采用傳統護理方法。
1.3 評價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及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對患者進行調查。其中EPQ分為情緒穩定性(N)、內向性(E)、掩飾性(L)、精神質(P)共4個因子,88個項目。N得分越高說明情緒越不穩定,E得分越低說明性格越內向,L得分越高說明掩飾性越強,P得分越高說明越倔強。SAS>50分為焦慮,SDS>42分為抑郁,患者SAS、SDS得分越高,說明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后SAS、SDS及EPQ各項得分情況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EPQ各項得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N、L、P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EPQ各項得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EPQ各項得分比較(分,±s)
組別 例數N E L P觀察組對照組t值P 37 40.35 ±5.73 53.34 ±5.98 46.55 ±5.89 46.18 ±6.83 36 52.27 ±7.39 53.81 ±6.97 60.37 ±5.91 62.43 ±5.74 7.714 0.3095 10.0059 10.9897值<0.001 0.7579 <0.001 <0.001
2.2 兩組患者SDS、SAS護理后的評分比較 循證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DS、S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DS、SAS護理后的評分(分,±s)

表2 兩組患者SDS、SAS護理后的評分(分,±s)
組別 例數SDS SAS<0.001 <0.001觀察組對照組t值P 37 36.46 ±2.87 38.45 ±2.19 36 42.38 ±2.49 43.47 ±2.19 9.4028 9.7915值
隨著醫學模式向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護理內容已不僅僅是針對疾病,而是針對患者的護理,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作用日漸重要[4]。譚江波等[5]研究發現,心理護理對留觀患者的康復與治療均有促進作用。
循證護理的基礎是證據,其最大特點是從混亂無章的臨床處理經驗中挖掘出最有價值的信息,作為臨床處理依據。護理人員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基礎,還要及時更新知識理念,了解疾病的最新研究動態,制定科學的護理計劃,合理實施。急診留觀患者對疾病本身的體驗及對周圍環境的陌生感,容易產生恐懼、焦慮、緊張、憤怒等心理問題[6],需進行心理輔導。本研究運用循證護理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分析其對急診留觀患者的心理影響,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經循證護理后,其焦慮得分和抑郁得分均明顯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EPQ評分除內向性指標外,其余指標均有明顯改善(P<0.001),說明循證護理可以明顯改善急診留觀患者的心理狀況,值得臨床推廣。
[1]王明哲,邵新鳳,王 娟.急診留觀病人的心理護理[J].中國傷殘醫學,2009,17(1):76.
[2]袁 靜,潘玲燕,潘文靜,等.急診觀察室病人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09,7(6B):1577-1578.
[3]朱慧敏.循證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和意義[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26):4172-4173.
[4]高雪梅,張 娣.對急診病人進行心理護理的重要性[J].臨床肺科雜志,2008,13(8):1101.
[5]譚江波,胡環秀,李奇林.心理護理對老年留觀病人治療作用的探討[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0,15(2):145-146.
[6]劉曉萍.急診病人的心理護理[J].黑龍江醫學,2008,32(4):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