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輝 唐群英 韓思敏
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門診部,廣東惠州 516001
職業防護技能訓練對提高門診護士防護行為依從性的影響
蔡宇輝 唐群英 韓思敏
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門診部,廣東惠州 516001
目的 探討職業安全防護技能訓練對門診護士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的認知程度及行為干預對個人防護行為依從性的影響。 方法 在職業安全防護技能培訓前后對本院門診部60名護士進行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的認知和行為調查并進行相關職業安全防護技能訓練,對干預前后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 職業安全防護能力培訓后門診護士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的知曉率和職業防護行為均顯著優于培訓前。對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戴手套方面的防護知識認知及行為落實處在高水平。 結論 職業防護能力訓練能強化護理人員對職業安全防護措施的認知度和執行力,增強門診護士的職業防護意識,提高落實自我防護措施的依從性,從而有效地減少或防止職業危害。
門診護士;職業防護;能力訓練;依從性
個人防護用品是指用于保護醫務人員避免接觸感染性因子的各種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護目鏡、防水圍裙等。由于門診承受的服務范圍廣,所涉及的學科涵蓋了醫院的所有專業范圍,日常工作中時刻面臨著生物性、物理性、化學性、社會行為性等不安全因素,而目前,門診護士普遍存在著職業安全防護知識缺乏、防護意識淡薄、防護落實情況與職業要求存在相當大的距離等問題。為加強門診護士職業安全防護技能,提高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增強個人防護行為依從性,筆者將職業安全防護與管理列入門診護理技能訓練內容,通過對門診護士進行職業安全防護知識及行為調查分析,在門診護士護理技能訓練過程中,注重加強職業安全防護知識及行為規范的培訓,增強門診護士的職業安全防護意識及其自覺落實防護措施的能力,從而減少或避免門診護士的職業傷害。現將總結分析60名門診護士職業安全防護能力培訓前后的結果報道如下: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門診部護士共60名,均為女性,年齡37~55歲,從事護理工作年限18~34年,其中副主任護師19名,主管護師34名,護師7名。文化程度大專33名,中專27名。
培訓周期為3個月。具體如下:區護士長、護理組長為主要授課老師,科護長為督導,全員人手一份職業安全防護知識資料,區護長或護理組長定期以小講課的形式集中護士上課,護理組長組織本科護理人員每周1~2次業務學習或教學查房,時間一般安排在下午下班前30 min的時間段,科護長、區護士長不定期現場督導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培訓主要內容包括:門診醫療環境布局及隔離要求、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個人防護用品(口罩、手套、帽子)使用、預防銳器傷操作指引、職業暴露的處理流程、化學消毒劑使用指引、紫外線的防護、門診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等。
在進行培訓前后分別進行相同的問卷[1]調查,調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的原則。護士職業防護行為調查內容包括:(1)直接接觸每個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2)接觸消毒液時戴口罩、手套;(3)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戴手套;(4)進行損傷性操作時戴手套;(5)注射器使用后針頭復帽時采用單手復帽法;(6)接觸紫外線時穿戴防護器具;(7)銳器傷后即擠血、流水沖洗、消毒并上報等內容。
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門診護士職業防護行為情況比較顯示:培訓后護士職業防護行依從性顯著優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戴手套的防護措施知識認知及執行能力在較高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當前,職業防護相關內容并沒有納入護理專業教育課程,護理人員對職業防護相關知識非常薄弱,特別是門診護士由于長期分散在不同的專科崗位,缺乏系統的職業防護知識繼續教育的機會,所掌握的職業防護知識及程度不一,或自身缺乏學習職業防護知識的主動性,知識的更新程度等因素嚴重影響護理人員職業防護技能的提高,從而導致護士職業防護教育不到位[2]。加強門診護士的職業防護教育和培訓,提高護士職業防護技能依從性并使之自覺落實標準預防措施尤顯重要。通過專題授課、圖文資料、現場示教及定期考核等方式對門診護士進行職業安全相關知識及技能的全員培訓,使每一位護理人員都正確認識職業安全防護的重要性,掌握必要的職業安全防護技能,嚴格按醫療安全制度落實有效的個人防護措施,避免或減少職業危害對個體造成的傷害,保障醫療安全。
標準預防[3]基于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非完整皮膚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則,是針對醫院所有患者和醫務人員采取的一組預防感染措施。包括手衛生,根據預期可能的暴露選用手套、隔離衣、護目鏡,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處理患者環境中污染的物品與醫療器械。而基礎性預防是針對醫務人員預防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等不安全因素所帶來的傷害而采取的防護措施,要求醫務人員在進行醫療操作時,預期所接觸的血液、體液等均具有潛在的傳染性,而在處理這類物件時采用必要的基本防護屏障。門診患者流動性大,是發生傳染病交叉感染的高危場所,綜合醫院門診患者中乙型肝炎、淋病、梅毒等疾病時有發生,在治療前部分相關檢測項目未必到位,甚至缺乏必要的檢測結果,對醫護人員的健康構成潛在的危害,使門診護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患者存在或潛在的具有傳染性的血液、體液,受到非暴露性的感染機會也隨之增多,若醫務人員個人防護依從性不強或放棄必要的個人防護措施,不僅會增加個體受傳染性疾病的感染的機會,造成自身傷害,還將會成為感染性疾病的傳播媒介[4-5]。通過培訓,提高了門診護士對職業暴露特別是銳器傷危害性的認識,增強了自我防護意識和個體防護的依從性,自覺地執行技術操作規程和主動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2011年門診部沒有發生銳器傷等職業暴露,從而對切斷傳播途徑,預防經血液途徑傳播疾病起到顯著作用。

表1 培訓前后門診護士職業防護行為的比較
門診護理工作接觸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是不可避免的,減少醫護人員職業損害,預防醫院感染需要綜合措施,除加強護理人員職業防護知識培訓教育管理、改善醫療器具和醫療防護設施外,護士落實防護措施的依從性對保護醫療安全預防醫院感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培訓后門診護士總體職業防護意識、風險意識提高了,個體防護行為較培訓前有所加強,特別是針對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時戴手套等防護措施知識認知及執行能力都在較高水平位,清楚明白個體職業安全防護應該做什么及怎么做,但個別護士在保護他人避免感染安全行為表現上卻并不理想,突出表現如在處理完整皮膚、黏膜部位操作后手套上沒有明顯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沒做到立即更換手套。在門診職業防護工作督查中,除科護長、區護長不定期進行現場督查考核,還要同時落實院、科、區(組)三級管理制度,充分發揮科室護理組長在日常護理工作管理中的作用,授權護理組長負責培訓、考評本科組護理人員醫院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實。為提高護士對本崗位工作的風險防范意識,促使其不斷提高“自我”風險防控能力,將落實安全管理及院感控制措施納入員工風險管理考核指標內容,每月對護士進行考核及評價,從制度上約束護士提高職業防護的依從性,自覺落實防護措施,降低醫院交叉感染風險。
通過加大對門診護士職業安全防護知識訓練及行為干預,加強了門診醫院感染工作管理,使門診護士提高了對醫院感染管理的認識及職業暴露安全防護知識,自覺落實職業防護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了醫院感染因素可能帶來的傷害,保障了醫務人員、門診患者的安全和身體健康。
[1]徐月娥.專業核心能力訓練對手術室護士職業安全防護認知和行為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5):56-57.
[2]戎敏之.護理人員職業安全防護的研究現狀[J].現代護理2007,13(25):2428-2430.
[3]醫院隔離技術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S].WS/T 311-2009.
[4]何琳,胡偉國,費健,等.外科實習醫生職業損傷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9,19(17):2710-2711.
[5]楊俊英.護理人員銳器損傷的原因與防護[J].臨床誤診誤治,2009,22(9):8-10.
R472.3
C
1674-4721(2012)07(b)-0164-02
蔡宇輝(1961-),女,廣東省東莞人,護理大專,副主任護師。
2012-04-19 本文編輯:魏玉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