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菁蕓 崔馨淇 王睿青
1.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吉林吉林 132013;2.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 710062;3.西北大學,陜西西安 710069
醫療糾紛后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鐘菁蕓1崔馨淇2王睿青3
1.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吉林吉林 132013;2.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 710062;3.西北大學,陜西西安 710069
目的 了解醫療糾紛對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響,從而提高醫務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工作效率,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方法 運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吉林市200名醫務人員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 糾紛組的醫務人員在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等因子上積分高于對照組(P<0.05)。 結論 醫療糾紛對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有明顯的負面影響,經歷醫療糾紛容易產生心理危機,需要對其進行心理干預,同時醫療機構也應加強管理從預防和科學處理兩方面使醫療糾紛對醫務人員、醫療機構以及患者的危害達到最小。
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心理危機;心理干預
近年來,各種醫療糾紛的報道不斷見諸于各種媒體,甚至演變成惡性事件,醫療糾紛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針對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人們總是在探討它發生的原因或者從體制上找尋癥結,然而卻很少有人關注醫療糾紛對涉及其中的醫務人員心理上造成的負面影響。絕大多數醫務工作者不僅要承擔高強度的工作任務,還要面對職業發展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壓力,一旦身陷醫療糾紛之中,工作和糾紛形成的壓力將疊加。過度的壓力會破壞人的心身平衡,損害心身健康,甚至導致心身疾病和心理問題,影響日常工作。為研究醫療糾紛對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筆者對200名醫務工作者進行了測評分析,采用癥狀自評量表進行了調查。
2011年11~12 月對吉林省吉林市5所三級醫院200名一線工作的醫務人員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79份,回收率為89.5%。將179份問卷中將直接經歷醫療糾紛者設為糾紛組,未經歷者歸為對照組。糾紛組81名,其中,男48名,女33名;對照組98名,其中,男58名,女40名。兩組性別比例、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此次調查問卷主要運用了癥狀自評量表(SCL-90)[1]進行團體施測。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糾紛組的醫務人員在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等因子上積分高于對照組人員,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糾紛組的醫務人員在人際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等因子上積分高于對照組的醫務人員,可見醫療糾紛對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有明顯的負面影響。醫療糾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影響醫務人員,從而造成醫務人員的心理危機:
3.1.1 正常的工作被打亂 醫療糾紛的發生,不論是源于醫務人員的疏忽還是醫患雙方的誤會,往往都會伴隨著患方的糾纏和干擾。因而醫療糾紛發生后,牽涉其中的醫務人員的工作甚至是生活常常會被來討要說法的患方人員所打亂。本身規律的工作與生活被不定時的干擾,有時候還要想辦法同患方人員進行交涉,這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不僅會增加焦慮感,一旦該狀況持續時間增長,還會使醫務人員產生倦怠感、無力感、敵對等一系列不良情緒以及消極的應對方式。據夏保京等2008年對經歷醫療糾紛的醫師心理健康調查分析的研究,醫療糾紛發生后,經歷糾紛的醫師的應對方式明顯要比普通醫師消極。產生消極的應對方式,也就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面臨長時間的較大壓力以及急性應激事件的沖擊,會產生不良的心理反應,如果沒有及時地采取針對心理危機的干預措施,消極的應對方式會使面臨的狀況變得更糟糕,反過來就給醫務人員帶來更大的壓力。
表1 各組醫務工作者SCL-90積分情況比較(±s,分)

表1 各組醫務工作者SCL-90積分情況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P<0.01;t1為糾紛組與對照組t檢驗結果;t2為糾紛組與全國常模t檢驗結果
因子 糾紛組(n=81)對照組(n = 98)全國常模(n=1 388) t1值 t2值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1.49±0.46 1.70±0.51 1.79±0.58 1.84±0.76 1.83±0.69 1.74±0.61 1.39±0.73 1.49±0.38 1.45±0.46 1.40±0.53 1.66±0.57 1.52±0.62 1.54±0.60 1.48±0.57 1.52±0.62 1.31±0.56 1.46±0.50 1.43±0.51 1.37±0.48 1.62±0.58 1.65±0.61 1.50±0.59 1.39±0.43 1.46±0.55 1.23±0.41 1.43±0.57 1.29±0.42 1.19 0.48 2.97**2.94**3.7**2.37*0.82 0.44 0.27 2.33*1.4 4.16**3.52**4.53**4.11*1.95 1.41 3.11**
3.1.2 對事實和自身的疑慮 醫療糾紛不光是由醫療過錯和過失引起的,往往醫方在醫療活動中并沒有出現任何疏忽和失誤,僅僅是由于患者單方面的不滿意引起糾紛。無論何種原因,醫療糾紛的發生對一個醫務人員來說總歸不是一件好事情,面對糾紛和醫院方面的反復調查,醫務人員會不斷被要求或者自己主動的不斷回憶診治過程中是否有違規,是否有過失存在。不僅是對事實本身的疑慮,醫務人員有時還會對自身的能力產生疑慮,不斷的懷疑自己是否有問題,這樣的強迫行為不僅會增加焦慮感和恐懼感,還會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響。
3.1.3 人際交往遭遇不順 調查結果顯示,糾紛組的醫師人際敏感因子、敵對因子明顯高于普通醫師。醫療糾紛絕非常態,特別的事情容易激發人類的好奇心。醫療糾紛的發生,這在一個時期內,一定程度上往往是醫院其他不牽涉與糾紛的人平時談論的話題。成為輿論的焦點,本身就是一種壓力,這時候,對于敏感的當事人來說,別人對糾紛發表的意見,偶爾說的稍有偏頗的話甚至是別人頻繁的關心,就更是無盡壓力,在加上較高的敵對情緒,人際交往就容易出現不順。身陷壓力中,擁有好的社會支持的人更容易緩解壓力對身心造成的不良影響,人際交往遭遇的不順,勢必會加重焦慮和無力感。
3.1.4 行政處理 結果顯示,很大一部分人會選擇消極應對行政處理。醫務人員對行政處理產生心理問題源于諸多因素,他們既要面對社會影響,又要承受高風險職業壓力而不能得到很好釋放。當醫療糾紛發生后,特別是受到吊銷執照、通報、警告、辭退、解聘、高額經濟處罰、影響晉職晉級等行政處理時,醫務人員會感到恐懼、擔心、不知所措,當得不到及時關心和理解時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部分醫務人員會對從事職業的信心產生懷疑,甚至不愿子女從事醫療行業。行政處理手段運用的不好將直接影響到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醫療糾紛對醫務工作者來說,是一個急性高水平的應激事件[2],急性應激事件發生后,人們通常會產生緊張、焦慮等一系列的急性應激癥狀[3-4]。無論何種原因最終導致醫患矛盾爆發時,患方往往會采取糾纏、恐嚇、謾罵、威脅、毆打等過激行為,除此之外,有時候醫護人員往往還會暫停工作接受程序復雜的調查。在患者的過激行為以及調查面前,醫護人員在認知因素作用下,認識到糾紛會對自己的職業信譽、生命安全、崗位工作、經濟效益以及未來職業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醫療糾紛便作為負性生活事件,對醫護人員產生消極影響,進而出現心理危機。
然而醫務工作者除了醫療糾紛或醫療事故的發生會受到急性應激事件帶來的負性影響外,其工作本身高風險性、高度緊張和工作環境等工作壓力,以及因工作產生的學習壓力、社會壓力、生活壓力等因素則使得醫務工作者長期處于慢性低水平應激之中。慢性的長時間的低水平應激,對機體亦有損害作用。由于以上慢性低水平應激源的長期存在,為醫務工作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隱患,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較普通人群差。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與壓力有關的精神失調已成為臨床醫生發展最快的職業病。據調查,醫院中有25%的醫師會出現焦慮癥以及壓力有關的疾病[5]。據統計,目前我國醫生患憂郁癥的概率為25%~30%,為普通人群的4倍[6]。焦慮癥、職業倦怠、恐懼癥等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困擾醫務人員的常見心理問題。
3.3.1 建立有效傾訴溝通渠道 經歷醫療糾紛中的醫務人員需要將不良的情緒宣泄出去。因此,需要高度關注經歷醫療糾紛以及正處在醫療糾紛中的醫務人員,與他們保持密切的接觸,表達出真誠的關心和理解,與其建立起良好的信任的溝通關系。鼓勵危機中的個體用語言將自己內心中的感受表達出來,指導適當的情緒宣泄途徑,從而減輕焦慮。
3.3.2 提供應對方式的知識 根據心理危機干預的平衡理論,危機中的個體自身原有的應付機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需要為危機中的個體提供有效地解決當前問題的方法和建議[7]。有研究表明,經歷醫療糾紛的年輕醫師比同樣經歷醫療糾紛的高年齡醫師在SCL-90的得分明顯要高,這正是因為年長的醫師較年輕醫師有更多的經驗,對于糾紛的出現,他們有較靈活和有效的應對方式。因此,在危機干預的早期需要為經歷糾紛的醫務人員提供應對方式的幫助,首先應向危機中個體解釋其焦慮、抑郁、敏感等負性情緒的合理性,以及他們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干預的實施擺脫當下的危機狀況;其次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應對策略,向其提供一些積極有效地應對醫療糾紛后出現的種種情況的應對技巧。
3.3.3 認知干預 個體對危機事件的認知會影響其情緒和應對方式,認知模式認為,心理危機主要源于對災難和創傷的錯誤思維和信念,改變非理性的認知和自我否定,能夠使危機中的個體獲得對危機的控制[7]。因此應幫助經歷糾紛的醫務人員客觀、理智的看待現實情況,糾正錯誤、不合理的認知。幫助其正確認識醫療糾紛的偶然性以及其多因性,正確看待周圍同事的關心以及醫院的行政處理,并幫助其肯定自己的專業能力,樹立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提高個人的有能感。
3.3.4 提供社會支持 當今的心理干預理論都相當重視社會支持在緩和應激中的重要作用。社會支持充分時,可以給危機中的個體提供解決問題的力量。因此需要努力促成經歷醫療糾紛的醫師從家庭和朋友得到最大的支持和幫助,幫助他們構建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同時給予一定的鼓勵,促進其情感的表達以及自尊心的維護,使他們獲得希望和信心。
3.3.5 提供緩解壓力的方法 身陷醫療糾紛,大多數醫師都會不同程度的產生高度緊張、苦惱、焦慮或極端痛苦的狀態,而長期處于這種痛苦狀態,則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因此面對既成事實帶來的巨大壓力,就需要有效地緩解壓力,因此需要為經歷糾紛的醫務人員提供緩解壓力的知識,指導其將主動減壓。
3.3.6 制定危機干預的預期結果,不斷評估干預的有效性 通過觀察、訪談以及使用量表等方法對經歷醫療糾紛的個體心理及危機進行評估,以了解干預效果,并及時調整干預方案[8]。
醫療糾紛不僅會對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也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焦慮、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會降低工作的注意力,從而影響工作效率。因此針對當今社會醫療糾紛易發的狀況,在醫院管理上也應當采取一些有效地預防措施。
3.4.1 人才選拔上重視性格因素 醫生救死扶傷需要高精尖的業務水平,同時也應當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人格是影響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中介因素,面對同樣的應激源,有的人能夠很好的適應,平和的度過,而有的人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心理障礙,這些都與人格類型的差異有關。與此同時,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也是工作效率的保證。因此在選拔人才時,就應該對其心理因素把好關。
3.4.2 提供業務培訓和有關醫療糾紛方面的講座 很多的醫療糾紛緣起于醫務人員的失誤,因此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是降低醫療糾紛的關鍵。醫院應當提供業務培訓,創造資源共享的良好環境,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并且規范業務操作。恐懼來源于陌生,防范醫療糾紛應該有所準備。醫院應該為醫務人員提供醫療糾紛的防范及處理等知識,從而更有效地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糾紛,并且能夠提高醫務人員應對糾紛可能引發心理危機的能力。
3.4.3 科學合理的處理醫療糾紛 醫療機構應該改進單一的行政處理方式,在不斷推進提高質量管理中,運用教育培訓和人性化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從防范監督入手,避免一味地事后處罰等一系列不利于醫療技術發展和醫務人員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做法。在設計處理方案時應有利于管理和激勵醫務人員的執業信心,注意行政處理規范化,減少隨意性,慎用行政干預,鼓勵自律,實事求是地對待醫務人員醫療過程中產生的缺陷。對于醫鬧和影響正常工作秩序的行為應及時報警,請公安部門協助處理。醫療機構應為醫務人員建立減壓機制,進行心理預防講座,組織醫務人員互相交流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及醫患溝通經驗,全面提高醫務人員的心理素質、法律意識和應變能力。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5.
[2]Caine RM,Ter-Bagdasarian L.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incident stress[J].Crit Care Nurse,2003,23(1):59-65.
[3]Weisaeth L.Acute posttraumatic stress:nonacceptance of early intervention[J].J Clin Psychiatry,2001,62(17):35-40.
[4]Elsesser K,Sartory G,Tackenberg.Attention,heart rate and startle response during exposure to trauma-relevant pictures:a comparison of recent trauma victims and patient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J Abnorm Psychol,2004,113(2):289-301.
[5]Susan G,Forman T.Occupational stress management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es[J].J Consult Clin Psychol,1993,61(1):147-155.
[6]李京力,陳福國.醫生憂郁癥的國外研究概略[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27(3):66-67.
[7]North CS,Hong BA.Project CREST:A new model for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after a community disaster[J].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0,90(7):1057-1058.
[8]高鵬,周進.心理危機干預中的問題解決[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73-77.
Investigation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on medical staffs undergoing medical disputes
ZHONG Jingyun1CUI Xinqi2WANG Ruiqing3
1.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lin Medical College,Jilin 132013,China;2.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3.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that medical disputes have on medical workers′mental heath,so as to enhance their level of mental health and work efficiency and provide better medical services for patients.MethodsSCL-90 wa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200 medical staffs in Jinlin City.ResultsInterpersonal sensitization,depression,anxiety and hostility of medical staffs that had experienced medical disputes were hig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ho hadn't experienced medical dispute.Conclusions Apparently,medical disputes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medical staffs′mental health.Psychological crisis often occur in medical staffs that had experienced medical disputes(P<0.05).It′s essential to provide those medical workers who experienced medical dispute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Moreover,it′s practical for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strengthen their administra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harm that medical disputes do to medical workers,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patients minimization.
Medical dispute;Medical staff;Psychological crisi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R195
C
1674-4721(2012)07(b)-0204-03
2012-04-17 本文編輯:陳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