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紀雙城 陶短房 青木 李珍 ●本報記者 徐盼 劉洋 ● 柳玉鵬
“你愿意抵制蘋果(公司)嗎?”千人搶購iPhone4S的瘋狂場面在中國出現兩周后,一些美國媒體卻鼓動美國消費者做出相反選擇。事件起因是《紐約時報》25日刊文揭露蘋果在華供貨商之一、富士康集團“壓榨工人”的諸多細節,指責蘋果公司對此置若罔聞。多家美國主流媒體隨后也對蘋果開炮,讓這家曾經貴為美國創新標桿的公司成了萬人捶的“破鼓”,頭上的光環也被“貪婪巨獸”的封號取代。蘋果CEO庫克上周末指責相關報道是“一派胡言”和“無禮冒犯”,但英國《衛報》29日說,他的申訴沒能讓蘋果從“抵制”這個令人生畏的詞匯漩渦中擺脫。一些細心的觀察家注意到,在抨擊蘋果縱容“血汗工廠”4天前,《紐約時報》剛刊文指責該公司將大部分就業機會挪到中國。有美國媒體分析稱,或許“謀殺美國就業”才是讓蘋果陷入麻煩的主要原因。英國學者尼薩·羅斯29日對《環球時報》說,在這個沒什么比“促就業”更重要的大選年,美國社會類似的情緒宣泄可能會越來越多。
一場美國媒體與科技巨頭的論戰
蘋果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在美國媒體口中,它是擁有萬千擁躉的美國最有價值公司,依靠銷售數以千萬計的iPhone和iPad,它成為迄今最強大、最有影響力的消費電子公司,也是全世界唯一吸金能力可與石油巨頭一拼的電子設備制造商。蘋果公司24日公布的報表顯示,僅在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這一財季,其凈利潤就高達130.6億美元。然而英國《衛報》說,喜訊公布一天后,該公司就被《紐約時報》一篇頭版報道拖入一場公關災難,公眾形象大跳水,纏上蘋果的竟還有“抵制”這樣令人生畏的詞匯。
在這篇題為“在中國,人力成本被加入iPad制造中”的長篇報道中,《紐約時報》記者查爾斯·達希格與大衛·巴博薩從去年5月富士康集團成都工廠爆炸事故寫起,講述在事故中遇難的22歲工人賴曉東(音譯)如何“在地球上最大、最快、最精密制造體系中成為數百萬人肉齒輪之一”。文章批評蘋果公司漠視其供應商讓工人們在極端嚴酷的環境下工作,甚至發生過137名因用有毒物質清洗iPhone屏幕使神經系統受損,4名工人在兩次iPad工廠爆炸中遇難等安全事故。更重要的是,文章稱多名匿名接受采訪的蘋果前行政人員承認,蘋果管理者確實希望改善工人工作環境,而一旦與核心供應商發生沖突,或者影響到新產品出廠的速度,管理層的決心就立刻動搖了。如進行實質性整改,必然影響產品創新速度,威脅蘋果的競爭優勢。
“親愛的蘋果,請為改善中國工人的工作環境做點什么”,美國CNET網站27日說,除了《紐約時報》“令人震驚的細節披露”,美國資深媒體人邁克·戴西本月初也在其廣播節目中講述了他在深圳富士康工廠的采訪經歷,他在描述廠區內遍布監控攝像頭的情景時說,“當我們想象一個規定被無視、企業凌駕于我們之上的未來世界,你根本不用去看《刀鋒戰士》那樣的科幻電影,明天去趟深圳就可以”。在《紐約時報》26日刊登的讀者來信中,蘋果公司被稱為一頭“貪婪冷酷的無情巨獸”,讀者西爾弗曼借用小說《1984》的情節嘲笑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稱蘋果公司1984年推出的“經典超級碗廣告”要重拍,大屏幕上“老大哥”的形象應該打上喬布斯自己的臉。
“一派胡言”,路透社稱,蘋果CEO庫克上周末用這話表達了對《紐約時報》和其他美國媒體批評蘋果公司的不滿,但他沒有點媒體的名字,而是用給員工發解釋郵件的方式間接表態。庫克在郵件中說,蘋果公司關心全球供應鏈上的每一名工人,“任何指責我們漠不關心的說法都是一派胡言和對我們的冒犯”,“這些指控違背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并不是那樣的人”。
“消費者應該抵制蘋果嗎?”英國《衛報》29日說,《洛杉磯時報》提出的這個問題讓庫克的申訴看起來并不奏效,反而多家媒體都在討論“抵制蘋果”。比如《野獸日報》譴責蘋果公司行徑“野蠻”,《福布斯》則質問美國讀者說,算上幾年前的富士康員工接連跳樓自殺事件,已有23名工人為制造你的iPhone或iPad喪命,273人受傷,“你愿意抵制蘋果來阻止這一切嗎”。美國CNET網站說,在蘋果之前,公眾譴責的鼓聲曾逼有類似行為的耐克和GAP等美國企業做出改變,“所以,讓我們繼續敲鼓吧”。
“輸出就業”是挨批主因?
“蘋果中國供應商工廠里工人境況不良,誰最應該受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