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左朝勝
情感、美感與溫度
——科技報道可讀性的三個源泉
□ 文/左朝勝
對重大科技事件充滿感情地報道,展現理性思考的美感,提升筆端的情感“溫度”,才有可能讓讀者在報道中獲得閱讀和思考的審美,從而提高科技報道的可讀性。
2019年,趙多娜即將迎來自己的而立之年,演藝事業也必將突破至一個新階段。是在熟悉的環境里重復,還是把自己的創作極限推向更遠?她選擇后者。接下來,她又要打破熟稔,挑戰一個完全陌生的角色。在新劇中,她飾演一個蒙古族的女人,這對她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為了將自己充分地置身于當地的環境里,找到角色漸漸附身的感受,她準備去一趟大草原,騎上馬背,住進蒙古包,體驗一番。“要想對角色把握得夠堅實,就一點假都不能做,真聽真看真感受,效果才會好。”
“壁燈照亮兩公里長的隧道。電瓶車輕盈地行進。背后不到1000米,就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核反應堆群。從核電站鈾棒爆發出無數不受羈絆的粒子,飛進我們的身體又穿出。對于它們,人體感受不到,花崗巖也等于是虛空。”(摘自《科技日報》2012年5月9日《捕獲變身的“中微子”——科學家發現中微子第三種振蕩模式的日日夜夜》一文,作者高博、李大慶、劉傳書)
這是一段對中微子一個側面的描述,當然,作為人類目前所認知的最小的物質,中微子還有其他更為復雜的特點。但是這寥寥幾句,讓讀者非常形象地“看”到了中微子。科技報道中如何能夠寫出可讀性,這是科技記者坐在鍵盤前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現在,人們感到陌生和費解的常常是尖端科技,比如中微子。中微子是比中子還要微小的物質,為了發現和證實中微子,全世界的科學家花費了幾十年的功夫。科學家認為通過震蕩能發現中微子,而中微子有3種震蕩方式。國外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兩種震蕩方式,“至今唯有第三種,還在和全世界的物理學家們捉迷藏”,而中國物理學家在大亞灣核電站旁的小山里完成的“中微子第三種振蕩的確認,引起了物理學界的興奮,許多人認為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最重要的實驗物理學成果。大亞灣畔這條狹長的山洞,已被看做通向物理學重大問題——正反物質不對稱之謎的一條關鍵通道。”
8) 團隊技術儲備:現有開發人員的技術儲備往往影響著應用實現技術的選擇,前端開發人員會選擇與前端開發相近的技術。同樣,技術的選擇影響著團隊人才隊伍的建設。
比如,陳景潤講數學,小學生聽了都連連點頭。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給記者講“散裂中子源”項目,非常深入淺出,記者物理學基礎很差,也聽得很明白。后來,記者關于這個項目的報道也寫得通俗易懂,準確明白。
楊利偉走出了搖籃,給我們帶來了宇宙的美麗。美麗的宇宙只接納美麗的心靈,地球搖籃里的嬰兒,什么時候能夠走向美麗的成熟呢?
當時,我作為一個剛剛從《安徽日報》調到《科技日報》的記者,對超導體研究的概念基本一竅不通。但是,我在中國科技大學的超導項目組里,感受到了一群中國科學家科技攻關的激情,也大致了解了“釔鋇銅氧”等超導材料的發現對超導科學產生的巨大推動。于是,我以自己能看得懂的通俗筆法寫超導原理、超導材料、超導競賽、超導前景。甚至在通俗易懂的基礎上,嘗試以文學語言描述中國科學家在全世界超導研發中取得的領先成果。當年5月《人民日報》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版面,以頭條位置刊發了我采寫的超導科技散文《春天里,中國發生的故事》。
42年來,全世界總共有851人次宇航員成為走出地球搖籃的英雄。
所有人全愣住了,因為只有武成龍想到唯有蕭飛羽應戰,這不僅是蕭飛羽提示他才悟出了盤龍劍法可以融合整套劍法之威的一招,而且他還想到了蕭飛羽獨戰荒原十狼的故事,特別是昔年九大高手的僧、道、尼聯手也只與荒原十狼戰成平手!
對火星的探索,近年來國外科學家取得了較大進展。把對火星是否有生命的爭論描述成一架“天平”并得出“技術的提升能留給你在天平兩側搖擺的空間,只會越來越小”的結論,比較形象地向讀者傳遞了關于火星爭論的信息。文章標題就是一句形象化的描述“人類與火星生命擦肩而過30年”。對科技項目進行形象化的描述,是科技報道增強可讀性的重要手段。
形象化的描述畢竟不是科學概念的描述,只能求“神似”,而不能代替科學概念的準確描述。否則,就容易流于庸俗化,甚至墮入違背科學的炒作。比如,十年前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黃紹良教授及博士后研究員何志旭成功建立了人胚胎干細胞系,許多媒體紛紛前去報道。不料,當我去采訪時,黃紹良教授及博士后研究員何志旭對記者非常抵觸。后來才知道,某些媒體記者把“干細胞”的科研成果,當成“馬上就可以應用”的成果進行炒作。更加令人感到不安的是,有的媒體竟然報道這項科研成果的應用可以讓人長生不老。他說,科學的發展,讓人延年益壽是可能的,長生不老卻是違背科學規律的無稽之談。
科技報道要注意形象化,但不能為了追求形象化而忽略了準確性、科學性。科學性、準確性是科技報道首要遵循的原則,在科學、準確的前提下,可在表述和文字上盡量形象化,提高報道的可讀性。當“形象化”與準確性發生沖突時,首要的就是保證科技報道的準確性,沒有準確性的所謂形象化報道,會淪為庸俗的炒作。
在楊利偉之前,已經有4位黃皮膚黑眼睛的“龍的傳人”走出了地球搖籃。他們是美國宇航局的華裔宇航員王贛駿、張福林、焦立中、盧杰。
那么好,現在請期待那輛正飛赴紅色星球的“好奇”號火星車,據稱它的靈敏度是此前火星軌道器的100倍到1000倍。無論你跟NASA怎么話不投機,技術的提升能留給你在天平兩側搖擺的空間,只會越來越小。(摘自《科技日報》2012年5月2日《人類與火星生命擦肩而過30年》一文,作者張夢然)
科技報道的文字有情感、有溫度、有感染力,是增加可讀性的關鍵。同時,對文字情感和溫度的要求,不完全屬于寫作技巧的范疇,更深層次的是記者對所報道事件的感情和溫度。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五”飛船飛上太空又安全返回,全國媒體在頭版重要位置充分展開報道,筆者于2003年10月19日在《科技日報》的個人專欄“朝勝觀察”發表了題為《走出搖籃》的雜文,文章寫道:

“一個極美麗的籃色光環環繞著地球……”這是1961年4月12日原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第一次進入太空時,在航天日記中描述的情景。加加林是第一個走出地球搖籃的人。
(1)企業兩化融合績效持續擴大,兩化融合是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企業在兩化融合“人”、“財”、“物”等方面投入的不斷加大,兩化融合的擴大器和倍增器作用逐步顯現,關鍵業務環節集成水平的增強能夠帶動企業業務效率的大幅提升。尤其在上市企業中,兩化融合水平與企業價值呈正相關關系,且這一關系在大型企業中尤為顯著。
今天的某些媒體,對記者的科學素質要求并不高、更不堅持科技報道中必須嚴格遵循的科學精神,只是一味地強調“吸引眼球”“點擊率”“發行量”“收視率”,結果就不可避免地出現炒作、以訛傳訛、偽科學、巫醫神漢……其根源,還在于科技報道的科學性、嚴謹性、權威性、可讀性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
定義 1.3[13] 設[0,1]2→[0,1]是[0,1]上的二元算子。若滿足0→0=1, 0→1=1, 1→1=1, 1→0=0,且關于第一變量不增,第二變量不減,則稱→是[0,1]上的模糊蘊涵算子。
這里引用一段對火星探索的描述:近期研究的例證,卻只為“火星是否存在生命”這架天平的其中一側加重了些砝碼。人們輾轉數年發現,NASA曾經的一紙新聞稿的結論還在生效:“有機模塊的生命形式可能一直存在于火星上,只是未被發現而已。”
(1)各級政府。政府要招引到真心實意干事業的外商,就應該在項目的包裝上“做文章”,搞好長遠規劃,調查研究實際情況,抓好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在考慮到本地資源量的基礎上,提前做好招商的基本功課,避免出現企業取用水量與當地水資源量不匹配的尷尬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為人類走出搖籃而獻身的英雄:他們是前蘇聯宇航員科馬羅夫,乘聯盟9號飛船游歷太空返回地面時,由于降落傘發生故障而壯烈捐軀;美國第一個太空女教師麥考利夫以及其余7名宇航員,由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爆炸而全部罹難。他們美麗的靈魂一定在美麗的太空里飛揚。
SEM觀察可見,A組釉質表面可見明顯的凹坑,部分區域呈蜂窩狀改變;B組釉質表面有許多分布不規則的凹坑;C組釉質表面較為平坦,可見少量沉積物;D、E組釉質表面不平坦,在片狀及球狀沉積物之間可見散在的少量孔隙(圖2)。
人類正在努力地走出地球搖籃,但是我們不得不痛苦地承認,人類遠遠還沒有成熟到可以離開搖籃的程度。在地球的有些地方,科學不為戰場便為市場,資源不是巧取便是豪奪,文化不為天使便為魔鬼,欲望得之不喜失之則憂……
如此深奧的物理學基礎理論成果,如何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并通過記者的筆,對這一尖端的科學問題有所理解,最終能夠將這一深奧的物理學基礎理論普及到廣大讀者。對高新技術項目的報道,特別是對科學基礎理論的報道,并不是專業術語寫得越多、理論表述越深奧越顯得記者水平高。而是一定要深入淺出,學習大科學家和科普作家的本領,把深奧的理論講解得通俗易懂。
不久前,記者見到了美籍著名物理學家朱經武。朱先生曾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及物理學教授,現任德州超導中心創始主任。朱先生講今年是發現高溫超導也就是液態氮高溫超導25周年紀念。這使我聯想起25年前,在剛剛發現液態氮高溫超導時,我夜以繼日地泡在中國超導前沿之一的中國科技大學,對其超導項目組跟進采訪。后來,寫出了長篇通訊刊登在《科技日報》。
在“神五”載人飛船帶來的舉國歡騰中,聯想到世界上為了征服太空前仆后繼的科學家和宇航員們,聯想到目前地球上存在的種族、意識形態、政治、戰爭、環境、資源等方面的危機,筆下自然就有了情感、憂慮、期冀和溫度。后來,2008年9月25日,“神七”成功升空返回時,我又第一時間在專欄里寫下了這樣的文字:
中國“神七”升空,升起的絕不僅僅是中國的航天技術,同時升起的還有一個民族的精神。
支撐中國航天人的有些東西是五千年亙古不變的,有些東西是幾百年貫穿始終的,有些東西是幾十年堅如磐石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建設覆蓋紀檢監察系統的檢舉舉報平臺。[4]“大老虎”竊國,禍國殃民;“小蒼蠅”竊銖,為患鄉里。二者均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打“老虎”、拍“蒼蠅”,對重拾民心、弘揚正氣、穩定社會具有同等功效,且后者更能堅定基層民眾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心。在中上層反腐取得巨大成效的前提下,嚴刑峻法打擊基層腐敗及與其沆瀣一氣的鄉村黑惡勢力,更顯尤為迫切。
依靠著這些東西,他們曾經面對整個西方世界的封鎖和打壓,威武不能屈;他們曾面對三年自然災害的饑餓和災難,貧賤不能移;他們又面對開放引進帶來的繁榮和誘惑,富貴不能淫!
這些東西就叫做:中華精神。推進中國宇宙飛船升空的動力,就是中華精神的熱能。
于是,他們就在人類所能企及的最高處,以最燦爛的飛升張揚了中華精神!
對重大科技事件充滿感情的報道,展現理性思考的美感,提升筆端的情感“溫度”,才有可能讓讀者在科技事件的報道中獲得閱讀和思考的審美,從而提高科技報道的可讀性。
科技日報社)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