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褚 敏
(作者是嘉興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
本文結合嘉興市記協秘書處牽頭新聞社會監督工作的實踐,從優化監督員隊伍結構,擴展深化監督成果,媒體接受社會監督重在治本的角度談幾點體會與思考。
2011年10月19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出臺了《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各地新聞主管部門與記協也出臺了相關規定,在新聞媒體積極貫徹的同時,加強與改進新聞社會監督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也向有關各方提出了改進與探索的新課題。
浙江省新聞行業開展新聞社會監督工作始于2004年,嘉興市的社會監督員隊伍也于2006 年 1月建立。根據省記協與市委宣傳部的總體要求,市記協秘書處在具體牽頭這一工作中,首先認真抓好監督員隊伍建設,不斷優化隊伍結構,為不斷提升監督員隊伍業務能力與水平提供了組織保障。
6年來歷屆監督員認真履職,對媒體報道“挑刺”與建言,為凈化媒體生態傾心出力,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但在工作實踐中也遇到監督員提交的監督意見不夠全面的問題,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監督反映報紙媒體的多,廣電節目的少;監督反映綜合新聞的多,專業資訊(欄目)的少;監督反映傳統媒體的多,網絡媒體的少”。對此,認真分析后認為,除紙質媒體便于閱看外,早期建立的監督員隊伍也相應存在“三多三少”的情況,即“熟悉紙質媒體的多,熟悉廣電媒體的少;具有綜合新聞辨別能力的多,能辨別專業資訊偏差的少;習慣傳統媒體的老同志多,處于網絡潮流中的年輕人少”。要改變這一狀況,不斷優化新聞社會監督員隊伍的組成結構,是隊伍建設的關鍵。
新聞社會監督對象是傳播方式不同的媒體,內容涵蓋新聞、資訊、娛樂、廣告等十多個方面,監督員隊伍的組成與監督內容相適應才能完成新聞社會監督任務。為此經過幾屆監督員的調整補充,通過各種途徑選聘醫學界、法律界、廣電行業與較年輕的監督員,逐步優化了隊伍結構。目前,全市共有新聞社會監督員20 人,其中熟悉紙質媒體的13 人,熟悉廣電的 7人,有行業職業背景的3 人,年齡結構上老中青分別占比 5∶2 ∶3 ,有效改進了新聞社會監督員隊伍的業務水平與監督效能。
市記協秘書處還通過定期組織監督員座談會、參觀學習、與媒體交流等加強工作平臺的制度化建設,使全市新聞社會監督工作發生了可喜變化。在監督員提交的監督意見中,除保持對紙質媒體的較高關注度外,對電視廣播新聞的監督意見明顯增多,對醫療保健與醫療廣告司法類娛樂類和媒體網站的針對性監督明顯加強,許多監督員不僅能提出針對性很強的糾錯指正意見,也能提出積極建議,對網絡媒體的監督也開始起步,呈現出全方位推進監督的良好態勢。
在編印《情況反映》的基礎上,針對監督員反映的傾向性問題進行有重點的監督,并嘗試與專題調研相結合,在擴展新聞社會監督的成果上作了有益探索。
鑒于《情況反映》大多是面上個案,為促進階段傾向性問題的解決,我們在編好《情況反映》基礎上探索采用專題調研辦法,組織骨干監督員有重點地對專項內容進行監督,提出解決或改進建設性意見。2011年1月26日,市記協結合新聞戰線開展的杜絕虛假報道專項教育活動召開新聞社會監督員座談會。新聞社會監督員和市記協領導、市級媒體相關負責人以及市委宣傳部相關處室負責人面對面互動交流。2011年4月13日,市記協又邀請了社會監督員代表與媒體采編分管領導及部分采編人員面對面就語言文字的規范化運用等問題進行溝通交流。市記協常務理事、嘉報傳媒集團副總編輯楊自強、楊志勇對《情況反映》里時常提到的網絡語言、外來詞和縮略語問題誠懇表達了看法。希望監督員在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一是文字上的硬傷,如在有字詞、人名地名、相關領域方面存在的差錯或不足給予指正,使記者編輯的表達更準確更規范。二是在內容取舍上提出指導性意見,使報道更吸引受眾。三是在格調定位上提出更好建議,使編輯部操作理念更清晰。
11月15日,市記協秘書又會同嘉報集團總編室邀請富有專業知識和扎實語文功底的監督員給集團部分年輕采編人員上課,就常見、共性的差錯,采編中容易忽視的問題,以及如何準確把握醫療專業知識性、常識性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講述。
從市記協牽頭新聞社會監督工作的實踐來看,媒體領導對刊發的有關意見,或直接送達的監督員專項意見都相當重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媒體在接受監督意見內部核查整改時,大多停留在刊播事故或差錯本身的處理上,對深層原因重視不夠,以至同類性質的問題與差錯重復發生。如何由表及里,標本兼治,重在治本,是媒體接受新聞社會監督需要引起重視并加以改進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