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鐵強
“城鄉清潔工程”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部署的一項重大工作,它以整治全區城鄉市容村容環境為抓手,促進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干部作風轉變。《廣西日報》以此進行了規模大、有特色、有亮點的主題報道,以配合黨委政府中心工作。
宣傳報道好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黨報的重中之重。主題報道難就難在:上級領導高度關注,甚至直接過問指揮報道,媒體人員易束縛手腳;報道常常居高臨下,容易流于程式化、概念化,導致“公文版”“文件臉”,讀者不愛看。
主題報道如何使領導滿意、讀者愛看,并推進工作,考驗黨報的輿論引導水平。黨報報道好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在態度上必須更主動,在報道跟進中必須更敏銳,在采編方式上必須更貼近。
“城鄉清潔工程”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部署的一項重大工作,它以整治全區城鄉市容村容環境為抓手,促進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干部作風轉變。剛開始,基層干部對此認識不足,認為這不過是簡單的“掃掃地”而已,還認為這是為迎接在南寧召開的中國—東盟博覽會的短暫行動。大家輕視了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開展此項工作的決心和長遠戰略眼光,也沒有料到其雷厲風行的作風。他說“一庭不掃,何以掃天下”“說要做的事就要做”“言必責實、行必責實、功必責實”。帶隊到各地視察,位于國道線旁的賀州市某鎮“臟、亂、差”,受到嚴厲批評,隨后,賀州市委、政府調整了該鎮黨委書記、鎮長職務。
動真格的“問責制”,帶出了一支真抓實干的干部隊伍,全區城鄉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全國各大城市——包括廣州市、珠海市、湛江市等紛紛來廣西取經。中宣部撥2000萬元專款對廣西城鄉文明建設予以支持,建設部在南寧召開現場會。
毫無疑問,“城鄉清潔工程”是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燒”的“一把火”,是自治區黨委重要的中心工作之一。《廣西日報》對此將如何宣傳報道,體現黨報“政治家辦報”的水平,發揮有力的輿論導向?
應當說,宣傳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黨報天經地義的職責。但由于中心工作的階段性特點,部分編輯記者在報道上形成了“審美疲勞”和思維定勢:發稿計劃無非是活動前發幾篇預熱稿;活動初發領導講話稿、工作部署稿、評論稿;活動中發幾篇跟蹤稿;活動末發幾篇總結稿。稿件寫作來自材料多,來自會議多,板著面孔多。
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明確說“我要靠媒體來推動工作”。《廣西日報》認識到,此次“城鄉清潔工程”報道,非同小可,對待自治區黨委的中心工作,決不能敷衍了事,應以更加主動、積極的態度認真謀劃,使宣傳報道出彩。在中心工作的報道上,工作不主動,馬上就會陷入被動。
1.發稿強勢。表現在稿件采編發的速度和密度上。2011年9月29日,在全區工業化城鎮化會議上,自治區黨委部署全區開展“城鄉清潔工程”。10月4日,適逢國慶黃金周,《廣西日報》緊急動員起來,制定報道方案,10月9日,首篇報道南寧的稿子見報。之后,《廣西日報》幾乎每天都有關于“城鄉清潔工程”、城市建設的稿子見報。
2.版面強勢。表現在長期開辟專欄專版,持續跟蹤報道自治區黨委這一中心工作。當年10月9日,由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親自命名的“八桂萬里行”專欄,在《廣西日報》頭版開辟。這一專欄同時也在電視臺、電臺開播。“八桂萬里行”專欄報道的主要內容就是“城鄉清潔工程”、工業化城鎮化。隨著工作的深入推進,一個專欄容量已呈緊張之勢,次年2月6日,《廣西日報》把它擴充為半個版,除周六、周日外,周一至周五,均安排見報。“八桂萬里行”從開辟專欄到擴充為專版,持續約一年零四個月,累計開辦了308期。用一個專版來專門對應自治區黨委的中心工作,且長時間堅持,這是《廣西日報》未曾有過的。
3.編輯強勢。表現在理順采編體制上。“八桂萬里行”擴充為專版后,周一至周五天天見報,實則已相當于新聞版的運作。而新聞版則實行采編分開體制,如經濟、政法、科教、駐地記者等的稿件分別由各部門編輯,匯總到出版部,夜班再統一組裝,采訪權、編輯權在各部門,發稿權在出版部。由于“管版面的不管人、管人的不管版面”,“八桂萬里行”專欄在舉辦一段時間后,發稿出現波動情況,一些稿件、策劃,在版面落實上不十分順暢。
廣西日報社委決定,授權原來負責“城鄉清潔工程”稿件采寫、編輯的通聯采訪部,主編“八桂萬里行”專版。由一個專業部門,來全權負責一個新聞版的采編發,這在《廣西日報》歷史上,也是少見的。在報界,是采編合一好,還是采編分開好,眾說紛紜。從“八桂萬里行”專版的運作實踐看,采編合一減少了中間環節,壓縮了管理層次,實現了辦報的“扁平化”,提高了效率。
前面講到,黨報對中心工作的宣傳,慣用套路是:事前預熱,事中跟蹤,事后小結。對于次重要工作,一般的話就是活動開始時發個領導講話、工作部署的稿子即可。
現在自治區黨委實施的“城鄉清潔工程”,持續時間長,自治區有關部門已制定了五年規劃,《廣西日報》要求天天有稿件見報,這是一場持久戰,對記者的新聞興奮感和發現力是一個考驗。果然,幾個月后,記者來稿日漸稀少,值班編輯“無米下鍋”,只能大量采用通訊員來稿。
如何讓記者在長期報道中保持興奮感,讓讀者在長期閱讀中保持新鮮感,讓各級各部門領導看了報道有所觸動并推進工作?
一是尋找中心工作的關鍵節點,加強策劃,推出一個又一個系列報道,即主動設置報道議程,讓記者興奮起來,有事可做。
先看第一。黨委的任何一項中心工作,無論開展的時間長短,都可以找到幾個關鍵節點,比如:啟動之初、階段性成果、周年等等。《廣西日報》對“城鄉清潔工程”先后選擇了這樣幾個節點進行策劃:在取得階段性成果時,推出了“城鄉清潔之示范市場街道掃瞄”和“致敬!城鄉清潔之一線英雄”兩個系列報道。示范市場街道是報道各地整改典型的,通過典型推介,指導工作。一線英雄是報道奮戰在城鄉清潔一線的環衛工人、城管隊員,讓普通勞動者走上黨報版面,鼓舞士氣。
在開展活動一周年時,推出“城鄉清潔周年特寫”系列報道。要求以對比的手法,寫出實施“城鄉清潔工程”一年來各地發生的巨變。報道結構采用“新舊對比照片+第一現場+深度背景+記者點評”的方式。照片要求選擇一年前和一年后的同一地點,以最直觀的方式反映變化,“第一現場”要求記者深入改造地,用基層群眾、干部的語言述說變化,“深度背景”介紹各地整改措施和經驗,“記者點評”則以畫龍點睛之筆道出其內涵。
以上幾組系列報道相繼推出,使“城鄉清潔工程”的宣傳高潮迭起,駐站記者從一個報道戰役轉向另一個報道戰役,保持了新聞采寫的興奮感和工作熱情。
二是開展適度的輿論監督,觸動基層領導干部。
近年來,黨報開展輿論監督十分困難。這一次廣西開展“城鄉清潔工程”,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要求,運用監督的武器推動工作,并分三個層次:政府監督,建設廳派出暗訪組;輿論監督,新聞曝光;群眾監督,公布舉報投訴電話。
機會來了,媒體開展輿論監督,時機選擇很重要,要在“上級黨委政府著力推進的、群眾迫切盼望解決的、基層個別干部頂著不辦的”交叉點上開展輿論監督,效果最好。《廣西日報》決定開展適度的輿論監督,在“八桂萬里行”專版開辟“曝光臺”,對各市個別地點清潔不力、“臟、亂、差”現象頑固的予以公開曝光,廣受關注。
近年來,《廣西日報》多次強調編輯記者要改作風出精品。《廣西日報》通聯采訪部對駐站記者更是提出“不到現場不寫稿,不經采訪不署名,不經審稿不發稿”的要求,駐站記者外出要有登記,發稿回來要注明采寫過程。此次“八桂萬里行”專版的開辟,報道“城鄉清潔工程”,對編輯記者實踐“三貼近”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說:“‘八桂萬里行’就是要讓記者深入八桂大地,行萬里路,采寫鮮活新聞。”“記者不愿下去,我就要拿鞭子趕著他們下去。”
為讓記者跑動起來,值班主編在報道選題上做了巧妙設計。比如,“示范市場街道掃瞄”“一線英雄”“周年特寫”等系列報道,均要求配發現場照片,要運用現場群眾、干部的語言來反映變化,這逼著記者非深入現場采寫不可。又如,輿論監督的稿子,記者哪有現成材料可抄?只能老老實實去現場認真采訪,反復核實,否則監督類稿子稍有不慎,就會引火上身。事實證明,黨報的記者是可以跑,也是善于跑動的。相繼派出兩批記者和有關部門督查各地,時間安排極為緊張,每天7點起床早餐,8點采訪、趕路,午飯后不休息繼續采訪、趕路,一天行程數百公里,記者坦言坐車“腰都坐酸了”,但在這種情況下,記者仍要采訪、寫稿,并且稿件質量很高,發回了“城鄉清潔工程走筆”兩個系列報道,以散文筆法寫作新聞,現場感、可讀性非常強。
為改變黨報對中心工作報道“公文化”“材料化”的文風,要求記者“宏觀選題,微觀取材,抓細節寫故事出思想”。在“城鄉清潔工程”報道中,編輯要求,凡是沒有故事內核的新聞,一律退回重寫。在“示范市場街道掃瞄”“一線英雄”“周年特寫”“城鄉清潔工程走筆”等系列中,記者來稿均展示了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文章變得有趣、耐讀。
對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報道,還要琢磨創新報道方式。在“城鄉清潔工程周年特寫”系列中,采用“新舊對比照片+第一現場+深度背景+記者點評”的方式,這種報道體例非消息、非通訊、非述評,而是一種“雜糅”,記者寫起來很有勁,讀者看來也很新鮮。我們還借簽國內新銳雜志的一些手法,在“八桂萬里行”專版也開辟了“畫中有話”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