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閔 丹
一名地方記者“走轉改”的四點感悟
□ 文/閔 丹
作為一名一線的維權記者,我深刻感受到深入群眾的重要性,基層是個大熔爐,更是一個大寶藏,每個新聞工作者都應該抓住機遇,在基層錘煉自己、夯實采訪基本功,提高業務水平和職業綜合素養,更好傳承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
“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大量來自一線、基層的欄目選題策劃見諸報端,大批生動鮮活、讓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層出不窮。實踐再次證明,破解選題困惑難題的最好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到基層去“抓活魚”。長期以來,《勞動午報》一直堅持自己的維權特色,重視深入基層,善用新聞報道的形式,維護廣大勞動者包括外來務工者的合法權益。今年年初,我深入到北京的三大火車站和各大人才招聘市場,連續采寫了《節后上班第一天 記者探訪三大火車站 農民工下車就能登記找工作》《開出3000元也難招到服務員 服務行業節后面臨招工難》等系列維權報道,圍繞節后農民工返京求職的情況進行采訪,報道了他們來京工作關注的權益熱點,結合新聞熱點及時反映了節后北京用工市場的情況。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一線的采編人員只有走入基層,深入到群眾中,才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聞素材。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和傳媒人才的更替,大批80后、90后進入了新聞崗位,這些青年新聞工作者缺少實踐的歷練和社會的經驗,不愿花費時間精力走基層,而是坐在辦公室里,經常靠網絡和電話進行采訪寫稿子,應付考核和任務。這樣寫出來的稿子容易流于表面,說的話讀者也覺得不親切。
走進基層,向群眾學習,一直是我們黨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我國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名篇佳作,如范長江的通訊集《中國的西北角》、夏衍的《包身工》、蕭乾的《到萊茵河的前線》、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穆青的《雁翎隊》等,無一不是作者在基層、在現場、在群眾中深入采訪之后寫出的。這些好傳統、好作風都是值得后來的新聞工作者學習的。
因此,在“走轉改”活動中,年青的新聞工作者尤其是一線采訪的記者,更需要到基層夯實基本功,深入到群眾中去,與群眾交朋友,向群眾學習,補上群眾路線這條黨和黨的新聞工作的“基礎課”。
深入到群眾中,就要求新聞工作者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傾聽并及時反映基層聲音,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為群眾排憂解難,從而解決實際問題。新聞工作者也能在這個過程中錘煉和打造優秀的新聞作品。今年春節過后,一名讀者找到《勞動午報》,反映其被黑中介騙去當免費勞動力及證件被扣押的情況。在和讀者取得聯系后我立即趕到現場,在我的幫助下,務工者順利取回了證件。
之后,我對這名務工者被騙的相關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采寫出了調查稿件《高薪應聘跟單員 卻被安排當保安 黑中介假借培訓倒賣勞動力》。文章刊發后,引發不少讀者共鳴,有的讀者還通過郵件和電話反映曾遭遇類似騙局,我又及時聯系相關勞動部門,采寫報道了《職介揭秘:“黑中介”常見的五大騙術》,以幫助求職者認清騙局,避免權益受到損害。在這一系列的采訪報道中,我感受到要想寫出職工愛看的新聞,就要與職工面對面接觸,了解職工的困苦,傾聽職工的心聲,反映職工的需求,這樣的作品才能讓讀者喜聞樂見,才能歷久彌新。
《勞動午報》自2009年起就推出了拳頭欄目“工會亮劍 維權有我”,通過采訪報道典型的勞動爭議個案,反映基層職工的權益訴求和工會部門發揮的調解和維權作用,給用人單位和職工以實際的法律啟發。從去年起,該欄目加強了報道力度,欄目記者深入到北京市各區縣的勞動爭議調解中心,與企業和職工面對面交流,通過現場旁聽案件調解全過程,采寫出了大批的深度報道稿件。
只有“沉下去”“勤跑動”,親眼所見、親耳所聽,才能采寫出群眾喜愛的“鮮活”新聞。媒體在規范日常報道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定期和不定期地涉及基層的重大新聞采訪活動,讓年輕記者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深入基層的習慣,學會如何走基層,寫出鮮活的報道。“走轉改”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重在聯系實際,讓記者更多地接受社會實踐錘煉,培育良好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同時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意識。
勞動午報社)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