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夢羽
機場建設熱 折射地方轉型渴望
本刊記者 劉夢羽
建機場不是目的,如何用好機場才是目的。機場不是簡單的人和貨物進出的地方,它最突出的價值在于產業鏈的整合作用。如果地方政府能夠圍繞機場做好城市、區域、產業規劃布局,或許能為經濟結構轉型打開新局面。
在宏觀經濟的大背景下,機場建設項目已經成為最先被國家發改委放行和加快審批的項目。
5月底,據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正在審批鄭州新鄭國際機場二期工程,江西上饒三清山民用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第四、五跑道以及新建烏魯木齊國際機場第二跑道。加上剛剛獲批的四川省阿壩紅原機場、陜西省延安機場遷建、黑龍江省撫遠民用機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擴建項目,一大批等待新建和擴建的機場項目開始上馬,部分項目投資金額過百億元。
地方政府利用民航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特別是通過新建、改擴建機場促進地方經濟轉型的渴望空前高漲。
“這兩年有很多媒體記者都非常關心中小機場的虧損問題,這里存在一個認知誤區,機場是公共基礎設施,建機場的目的是提供基本的、公平的公共服務,而不是盈利。”一位在民航業工作近30年的民航局官員對本刊記者說。
2007年出臺的《中國民用航空機場管理條例》,明確定位機場是公共設施。
資料顯示,2010年,在運營的175個機場中,70%處于虧損狀態,虧損額約為16.8億元。但是,這些機場覆蓋全國70%以上的縣城,對地區GDP的貢獻以萬億計。
近些年來,民航業的增長水平一直快于國民經濟的增長水平。如果離開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民航業是否能夠保持如此高的持續發展能力?
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李家祥曾經指出,修3公里高鐵的費用在西部能修一個機場,修兩三公里的高速公路解決不了什么大問題,但修建兩三公里的跑道,卻為一個地區和世界連接在一起搭建了平臺。
根據國際權威機構測算,民航投入和產出的比率是1:8。國際機場協會(ACI)研究認為,機場每百萬旅客吞吐量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總和1.3億美元、相關就業崗位2500個。據國內研究分析,我國機場每百萬旅客吞吐量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總和18.1億元、相關就業崗位5300多個。
機場可以帶來相當規模的效益,但機場本身可能并不盈利甚至虧損。
從另一個角度更能夠清楚說明機場的公益性。
據上述民航局官員介紹,西藏建阿里機場時,因當地的地形地貌及氣象等條件十分特殊,選址非常困難,修建機場的成本大大高于內地,但是這座機場建成以后,從拉薩到阿里的航班只需要1小時40分鐘(現在坐汽車需要24個小時。上世紀70年代甚至需要9天)。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發生時,剛剛建成一年的玉樹巴塘機場搭起的生命通道,將重傷員及時轉移到醫療條件更好的地方治療,挽救了他們寶貴的生命。
民航業是國家戰略先導性行業。但我國是民航大國而非民航強國,民航業的發展存在結構性制約因素,其中最明顯的是東中西部發展不平衡。
根據民航局提供的資料,“十二五”期間,民航全行業投資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以上,旅客運輸量將達到4.5億人,運輸機場數量將達到230個以上,包括通用航空飛機在內的機隊規模將達到4500架以上。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新建50多座機場,且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區。這樣的布局也符合近兩年來民航業發展的趨勢。
以2010年為例,旅客吞吐量高于全國16.1%這一平均水平的有16個省(區、市)機場,中西部地區就占了7個,包括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甘肅、山西、西藏。貨郵吞吐量高于全國19.4%這一平均水平的有18個省(區、市)機場,中西部地區占了6個,分別是青海、內蒙古、寧夏、山西、新疆、貴州。
中西部地區對民航業的需求旺盛,對民航發展的愿望迫切。通過建設新機場,將大大提高民航服務中西部經濟發展的水平,對實現東中西部的產業轉移和經濟結構轉型有著重要作用。
“像玉樹機場、和田機場這樣的機場,就不能簡單從經濟效益上考慮建設投資、運營虧損等問題,這類機場在應急救援和國防安全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這些機場對發展中西部民航業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的民航業,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區域間社會經濟發展的差距、增進民族團結等方面戰略作用巨大!”李家祥局長表示。

2009年8月1日,青海玉樹機場通航,藏族群眾在首航飛機前載歌載舞。
李家祥局長認為,民航業出現一些情況,大家都想找民航局,這種觀念要轉變。
2002年,民航系統進行機構改革,機場交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實行屬地化管理后,地方政府名正言順地成為民航發展主體之一。
“充分發揮民航業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各地方政府應該重視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更加主動適應民航管理和投資體制新變化,要落實好機場建設發展和安全保障的投入責任;二是要注重各機場戰略定位等問題,要形成區域樞紐與中小機場的良性互動發展格局;三是要統籌謀劃民航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要依托民航業大力發展航空經濟、臨空產業;四是要不斷擴大機場服務和輻射區域范圍,要加快建設以機場為中心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李家祥局長在2012年中國民航發展論壇上強調。
近年來,各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民航業的發展,他們認識到民航業可以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的平臺。
近兩年全國“兩會”期間,各省(區、市)領導都紛紛找到民航局,主要關注兩大問題,一個是開辟新航線、增加航班;一個是希望民航局繼續支持機場建設。
與此同時,也有些地方熱衷于建機場,但是機場建好了卻“買得起馬配不起鞍”,在管理、體制、投資和補貼等方面跟不上,這也是導致一些機場經營不善甚至虧損嚴重的重要原因。
是否把機場建設轉化為地方經濟轉型發展的抓手,不僅體現了各地政府戰略思維的差異,也可以說決定了當地經濟的前景和未來。
長期以來,地處內陸的河南省經濟發展雖然快,但是高端產業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滯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謀劃中原經濟區時,明確提出“中原崛起,民航優先”戰略。鄭州航空樞紐和航空城的建設吸引了富士康等知名企業落戶其中。富士康依托鄭州國際機場建立了工廠,規劃全年生產6000萬部手機,這樣的產業聚集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
位于蘇北的江蘇省淮安機場,運營兩年多來,吸引臺資企業800多家。通航兩年多,旅客運輸量達到23萬,僅僅一個地級市的小機場,大大超乎原來的規劃設想。
李家祥局長在一些支線機場考察時發現它們作用發揮不好,主要是因為沒有依托當地機場進行很好的謀劃,沒有充分發揮機場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他為此總結了四句話:“熱熱鬧鬧修機場,統籌規劃沒跟上。機場周圍空蕩蕩,飛飛停停沒希望。”
“機場最大的價值是它連接的產業鏈。機場周圍沒有產業聚集,就很難體現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民航運輸的貨物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可以說承載的是‘綠色經濟’。圍繞著機場做好規劃布局能夠為地方經濟轉型打開新思路。”上述民航局官員對記者表示。
在美國航空領域研究專家約翰·卡薩達和格雷格·林賽合著的《航空大都市——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中,卡薩達教授曾預測:航空旅行將會在單一的全球生態系統內,創造一個全新的且極有可能是最終極的樞紐網絡。每個城市、地區甚至國家,不管其是否意識到,都已面臨著一場優勝劣汰的競爭。通過這場競爭,新的世界秩序將被確定。
責編:劉夢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