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胡 曉,鞏合德
(西南林業大學 生態旅游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生態旅游(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認為是“游客位于相對原始的自然區域,學習、欣賞和享受風光、野生動植物及當地古今文化的旅游[1]。生態旅游的概念經過長期的發展,其內涵在不斷的擴大和完善,現今生態旅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受干擾較少的自然區域和人文區域;旅游活動不損害生態旅游資源,不影響當地人的生活;游客能享受、親近、了解自然,了解人文區域的文化、歷史、特色等,并學習生態旅游的相關知識,提高環保意識,使旅游者成為真正對生態環境負責任的生態旅游者[2]。此外,旅游業的發展要有利于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改善和發展。生態旅游是改善自然保護區周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游客、居民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
森林資源不僅為社會和市場提供大量的林產品和林副產品,也為森林生態旅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森林生態旅游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目的,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種科學、文明的旅游方式[3]。哀牢山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旅游景觀資源豐富,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其旅游環境具有原始自然性,此區域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有原始的狀態,對旅游者具有心理上的吸引力,同時森林生態旅游也具有教育性,可以作為中小學科普教育基地。本文通過對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坡生態旅游進行規劃,并對其生態旅游承載力進行首次計算,為將來該區域開展的森林生態旅游提供科學指導和理論基礎。
美國在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黃石國家公園。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我國林業等部門開始大規模地進行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目前,我國已建立各類森林公園1658處,規劃面積19億m2;建立自然保護區1757處,規劃面積15000億m2。全國有6處國家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世界遺產,有19處自然保護區加入了“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7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同時,還建立了數量眾多的自然保護區旅游小區、狩獵場和野生動物園等。這些森林旅游區囊括了我國不同地域森林資源中最具代表性的精華部分,形成了包含各種不同類型的森林生態景觀[4]。
科學合理地開展生態旅游,不但能為保護區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還能提高保護區相關利益方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從更深層次上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5]。如馬賽馬拉保護區是肯尼亞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在生態旅游開展初期就注重使當地居民的正當利益得到保護,所以馬賽馬拉人更加自覺地致力于保護野生動物[6]。霧靈山是華北地區較早開展生態旅游的保護區。保護區遵循“以自然保護為基礎,保護與開發相結合,適度發展森林旅游業”的方針。景點在環境教育方面做了很大投資,采用專人巡護和清理垃圾,對導游開展集中培訓等措施促進環境保護,同時鼓勵當地居民參與,促進了社區整體經濟繁榮[7]。在生態旅游開發中,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將區內生態旅游承包給天目山旅游建設有限公司經營,天目山管理局則以“裁判員”的身份對該公司生態旅游的開展情況進行監督,在這種保護環境前提下開發生態旅游的模式,提高了當地居民旅游經濟收入。
但目前的生態旅游缺乏必要的環境教育設施,設施所提供知識的內容也殘缺不全,形式單調,同時缺乏專業人員,生態旅游區的許多導游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不能把地質地貌的形成、動植物的分布及保護區生態系統的意義等自然知識講給游客,達不到讓游客認識自然,增強環保意識的目的[8]。關于生態旅游的真正概念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認識,一些經營者,推出了各式各樣標新立異的項目,極力強調“鼓勵生態旅游”,但只是對老項目的重新包裝,其規劃也根本稱不上是真正的生態旅游規劃[9]。生態旅游有些管理者之間協調合作分工不清楚,有礙景區的開發管理,存在投入大與效益相對低的情況,生態旅游的脆弱性更應注重開發與保護的并重。
生態旅游能否做到集自然、保護、科教、創收于一體,實現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統一,關鍵取決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完善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是極為重要的[10]。在生態旅游開發中,應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技術,完善管理機制,同時也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森林自然保護區可以建設森林(自然)博物館、標本館、游客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中心)、科普長廊、解說步道以及宣傳科普的標識、標牌解說牌等生態文化基礎設施,為人們了解森林、認識生態、探索自然提供良好的場所和條件[11]。森林自然保護區還應根據游客需要,從食、住、行、游、購、娛6大方面,完善基礎設施,以優質的服務吸引游客,同時還應加強景區內的基礎設施的維護與管理,如公共衛生間、醫務室以及旅游垃圾的管理與回收,森林防火管理等。
在旅游活動方面,由于森林自然保護區資源豐富,在生態旅游開發中,應充分突出資源的特色,挖掘其內涵,可開展主題性強的森林觀光游、登山探險游、科普考察、體育旅游、度假旅游等旅游形式。
生態旅游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方式,生態旅游規劃的質量也關系到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高質量的生態旅游規劃團體,秉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堅持在保護好環境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開發。生態旅游的開發必須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生態旅游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游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于保護區的旅游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12]。
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哀牢山脈中北段上部,為中國西南部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處,隸屬云南省景東縣、鎮沅縣、新平縣、楚雄、雙柏縣等5縣市管轄,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00°54 ~101°30',北緯 23°36 ~24°44'之間。海拔 2080~3165.9m,總面積 50360hm2。1986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哀牢山的西坡,從海拔1100~2700 m,根據植被的種類組成、生態外貌、結構以及氣候和土壤環境特征,可劃分為3個植被帶,即季風常綠闊葉林及思茅松林帶、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帶、山頂苔蘚矮林帶[13]。
景觀規劃就是根據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規劃景觀空間結構,使斑塊、基質、廊道等景觀要素的數量及空間分布合理,暢通景觀的信息流、物質流與能量流,使景觀同時具有生態學和美學價值,更好地開展資源保護及旅游活動。生態旅游區景觀規劃的總目標是改善風景區景觀結構、改善景觀功能、提高環境質量、促進景觀的持續發展[14]。
而斑是網絡的節點,是旅游景觀中的非線性元素,廣布于自然保護區的內部空間,具有土地實體性,是旅游者涉足之處[15]。斑的操作重點表現為屬性選擇、實體設計和空間布局3個方面。屬性選擇可以是季風常綠闊葉林及思茅松林帶具有特殊意義的展示區,實體操作方面可以是較大的森林,草地或是湖水、小溪、紀念館、居民點等旅游區,給游客一種層次感。在空間布局上,為了突出旅游斑,同時與周圍景物的結合,相互映襯,哀牢山自然保護區可以建設珍稀資源保護地和博物館等相關重要資源與文化的介紹。旅游基是斑的背景,是常出現的事物,在旅游基的設計方面,可以突出保護環境保護旅游基,基與斑的遞變同時要把視覺基和抽象基加以協調。
哀牢山自然保護區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既有一般闊葉林特征也具有云南中山山地高海拔特征,該地區氣候溫涼、潮濕、雨量充沛,因此叫做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此區有豐富的植被,珍奇異獸,奇花異卉,山中有一處鑲嵌在原始森林中的杜鵑湖自然風光,因湖周圍長滿了杜鵑花而得名,湖周圍是保存最完好的原生亞熱帶山地濕性常綠闊葉林,樹老藤古,竹翠草青,其間生長著形象逼真的五指樹、情人樹等,并遍布樹大、花艷、多彩的杜鵑花,以其美麗景色吸引著大量游客。在哀牢山生態旅游開發中,這一景區應加以保護,一方面可以開發適合一般大眾旅游的旅游線路,設計一條游覽道路(走廊)直通到山頂以欣賞杜鵑湖廣闊湖面,同時可以設置警示牌或是圍欄等方式,防止游客進入原始森林區,也可以在杜鵑湖周圍利用林窗地建立具有當地彝族民族特色的簡易建筑,作為展示區,以介紹原始森林概況和主要的生物資源,并以圖片的形式展示,既可增加游客的生態知識保護森林資源,也可避免游客欣賞風景時受季節性的限制。另一方面,可針對探險的游客,順著杜鵑湖的逆時針方向,排除道路上的安全隱患,包括旱季和雨季,設立一些標識牌,給那些希望全身心融入杜鵑湖,感受它的那份寧靜那份美,而給轉杜鵑湖一圈的游客一個探險的機會。
哀牢山自然保護區山頂苔蘚矮林帶是特殊的濕性常綠闊葉林,附生植物發達。該類森林群落對保持水土、保持動植物資源、涵養水源等起著重要作用。這類森林更應突出保護,防止游客的游覽活動對其造成破壞,在生態旅游規劃設計時應設計觀景臺,并用專為游客設計的小道加以連接。觀景臺既可以依平地而建,也可以在一定高度上建立,可開闊視野,在建設觀景臺時,也要把保護環境放到首位,要將破壞降到最低程度。
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TE),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某一旅游地環境現存狀態和結構組合不發生對當代人及未來人有害的前提下,在一定時期內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數[16]。可以分為資源空間承載力(RE)、生態環境承載力(EE)、社會心理承載力(PE)和經濟承載力(DE)4個分量,用公式可表示為:

式中:w為權重值。
(1)資源空間承載力。根據哀牢山生態旅游區的實際情況,采用面積法和線路法進行理論計算,公式為:

式中:C為日空間容量(人次);S為可游覽面積(m2);A為每位游客所占合理面積(m2);D(周轉率)=每日開放時間/游完全程所需時間。線路法計算公式:

式中:L為游道全長(m);M為每位游客所占合理游道長度(m);C、D意義同上。
(2)生態環境承載力。考慮到旅游活動在自然保護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通過人工處理,污水主要通過自然凈化,因此,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影響最大的是旅游者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以及水體納污能力和大氣凈化能力。
計算公式為[16]:

式中:EE表示旅游地生態環境承載力;Ni為每天單位面積對第i種污染物的凈化能力;S為旅游區面積;Hi表示每天人工對第i種污染物的處理能力;只表示每位游客一天產生第i種污染物的數量。
(3)在計算社會心理承載力時可忽略社區居民的心理承載力,僅計算旅游者的心理承載力。旅游者心理日容量:

式中,S1為風景區陸地游覽面積,K1陸地利用率,T為每日平均開放時間,以6h計算,P1為旅游者在心理反應良好時占有的人均面積為10 m2,t為旅游者陸地游覽平均時間,為2h,S2為湖水總面積,K2為水體利用率,m為水上游覽工具平均載客量,P2旅游者在心理反應良好時每個水上游覽工具占有的合理面積。
(4)經濟承載力。分為交通設施承載力和住宿設施承載力,其中住宿設施承載力計算公式為[17]:

瞬時值:

式中:B為風景區所能提供的床位總數;T為時間段(通常為1a或1m,取1h);t為游客平均住宿天數。
研究結果表明,哀牢山自然保護區西坡資源空間承載力(RE)為668人·d-1,生態環境承載力(EE)為1500人·d-1,社會心理承載力(PE)為人4781 人·d-1,經濟承載力(DE)為788人·d-1。根據公式(1),可得到哀牢山自然保護區西坡生態旅游環境日承載力(TE)為1052人次。目前,哀牢山西坡實際旅游人數為15人·d-1,仍然可以擴大旅游市場。
哀牢山森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主要是在季風常綠闊葉林及思茅松林帶設立展示區給游客以直觀感,在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帶修建旅游廊道方便游客游覽,在山頂苔蘚矮林帶可以建立觀景臺旅游小道加以保護,同時為了保護哀牢山森林自然保護區,對其生態承載力進行計算。希望通過對哀牢山森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規劃,可以為哀牢山將來開展森林生態旅游提供理論基礎。
[1]盧云婷.生態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何樹紅,吳肖芳,劉玉清.云南省發展生態旅游的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3):116~119.
[3]池麗月.生態旅游市場營銷策略[J].林業經濟問題,1999(1):33~47.
[4]劉海鷗,薛達元,石金蓮.環境與經濟效益的平衡——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模式對比[J].環境保護,2011(5):33~36.
[5]張建萍.生態旅游與當地居民利益——肯尼亞生態旅游成功經驗分析[J].旅游學刊,2003(8):60~63.
[6]潘 潔.基于國內外案例對比的生態旅游發展分析[J].新西部,2011(6):67~85.
[7]陳 瑞,許軍讓,劉軍波,等.淺談我國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相關問題[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4):384~385.
[8]宋然然,樊國盛,陳堅.淺談生態旅游規劃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J].城鄉規劃與建設,2011(1):22~24.
[9]陳金華,李洪波.試論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社區參與[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1):11~15.
[10]陳 海,羅衛東.廣東森林旅游要走高品質發展之路[J].中國林業,2012(12):20~20.
[11]常 翊,朱穎育,李 悅,等.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問題[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4):309~309.
[12]施濟普,趙崇獎,朱 華.哀牢山西坡主要植被類型的特征與物種組成[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05,11(1):1~7.
[13]李 敏.生態綠地空間與人居環境規劃[J].生態學報,1995(12):34~38.
[14]李蕾蕾.從景觀生態學構建城市旅游開發與規劃的操作模式[J].地理研究,1995,14(3):69~73.
[15]崔鳳軍.風景旅游區的保護與管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16]熊 櫻.基于旅游規劃的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6.
[17]衣莉芹,李 平,韓圖華.旅游城市環境容量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14(2):64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