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坤 鄭黎強 賈元春 孫志軍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血清尿酸水平與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相關性
孟慶坤 鄭黎強 賈元春 孫志軍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目的分析血尿酸水平與慢性心功能不全(CHF)的相關性。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觀察血尿酸水平與CHF的相關性,及與患者心功能不全嚴重程度的關系。結果CHF組血尿酸水平高于非CHF(non-CHF)組〔(340.89±100.61)mg/dl vs(278.55±76.18)mg/dl,P<0.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調整了多種潛在影響因素后,血尿酸為CHF的危險因素,OR值為1.009(1.002~1.017),P<0.05。心功能Ⅰ~Ⅳ級血清尿酸濃度分別為(278.55±76.18)、(312.70±101.50)、(343.63±96.44)、(372.08±99.14)μmol/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調整血肌酐對尿酸的影響,尿酸與左室射血分數(LVEF)呈負相關(r= -0.223,P<0.01);與腦鈉肽(BNP)呈正相關(r=0.213,P<0.01)。結論血尿酸是CHF的獨立危險因素。血尿酸水平與CHF患者的心功能分級呈正相關;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心功能越差血尿酸水平越高,有明顯的劑量-效應關系。
慢性心功能不全;血尿酸;相關性
慢性心功能不全(CHF)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嚴重階段,以往的研究發現CHF伴有腎功能不全患者的死亡率及再入院率均高于對照組,合并腎功能惡化是心功能不全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1〕。其中血尿酸作為反映腎功能及氧化應激的指標與CHF的關系密切〔2〕。本文著重分析血尿酸水平與 CHF的關系,首次引入左室射血分數(LVEF)、腦鈉肽(BNP)作為綜合評價心功能的指標,進一步研究血尿酸水平與心功能不全嚴重程度的關系。
1.1 資料 選取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2005~2008年住院患者510例,入選標準:①年齡大于18歲;②患有心血管疾病、入院時已依據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評價其心功能水平,心功能為Ⅰ~Ⅳ級。排除標準:①心臟移植術后、患有惡性腫瘤、重癥結核及感染性疾病、甲狀腺疾病、嚴重的肝臟疾病、入院時肌酐值>707μmol/L及規律透析者;②有消化道出血、嚴重脫水、休克等血容量嚴重不足者,入院時伴有其他外傷或進行大外科手術者;③既往患有腎小球腎炎等原發性腎臟疾病;④入院時無尿酸值者。
1.2 方法 以查閱病歷的方式,回顧性收集51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人口特征、既往疾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指標、相關物理檢查等。其中實驗室指標均為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取外周靜脈血檢測的結果;LVEF為入院三日內測定的超聲心動圖結果。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心功能Ⅱ級以上定義為CHF組。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分為四組,比較四組尿酸水平差異。并對尿酸與LVEF、BNP的相關性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對差別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行單變量分析,將人口特征(年齡、性別)、以往研究中確認的危險因素及腦鈉肽等作為變量,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進行統計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雙變量相關分析,并用偏相關分析控制血肌酐的影響。
2.1 CHF患者臨床基線情況 非CHF組與CHF組血紅蛋白(Hb)、紅細胞比容(HCT)、總蛋白、白蛋白、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肌酐、尿素、尿酸、甘油三酯(TG)、LVEF、BNP濃度、入院時收縮壓、血鈉水平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而年齡、性別、糖尿病史、吸煙史在兩組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基線比較中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采用Logistic回歸行單變量分析后顯示,T-Bil、D-Bil、肌酐、尿素、尿酸、BNP 對慢性心功能不全的OR>1,是CHF的危險因素;而Hb、HCT、總蛋白、白蛋白、TG、LVEF、血鈉對CHF的OR<1,是CHF的保護因素。
表1 兩組基線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基線情況比較(±s)
變量 非CHF組(n=295)CHF組(n=215) t/χ2 值 P值59.07±13.37 66.82±12.46 -6.649 0.074男性(%) 52.5 52.6 0.000 0.997糖尿病史(%) 19.3 24.2 1.751 0.186吸煙史(%) 31.2 38.2 4.248 0.120 Hb(g/L) 137.71±15.62 129.71±19.27 5.052 0.014 HCT(%) 39.44±4.27 37.87±5.59 3.497 0.001總蛋白(g/L) 69.12±6.60 64.04±6.46 8.692 <0.001白蛋白(g/L) 41.75±3.50 37.71±4.81 10.989<0.001 T-Bil(μmol/L) 11.96±5.80 16.18±13.71 -4.742<0.001 D-Bil(μmol/L) 3.97±3.01 6.74±8.48 -5.147<0.001肌酐(μmol/L) 80.58±20.19 94.66±37.22 -5.488<0.001尿素(μmol/L) 5.83±1.73 7.18±3.32 -5.995<0.001尿酸(mg/dl) 278.55±76.18 340.89±100.61 -7.963<0.001 TG(mmol/L) 1.99±2.41 1.41±0.93 3.424 0.005 LVEF 0.62±0.06 0.48±0.14 13.603 <0.001 BNP(pg/m l) 92.10±99.3 1 194.39±1 211.1-8.116<0.001入院時收縮壓(mmHg) 136.99±24.03 137.07±29.89 -0.031 0.004血鈉(mmol/L)年齡(歲)141.35±2.81 140.68±4.13 2.158 <0.001
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調整了T-Bil、D-Bil、肌酐、尿素、BNP、Hb、HCT、總蛋白、白蛋白、TG、LVEF、血鈉等潛在影響因素,尿酸OR值為1.009(1.002~1.017),P<0.05,提示血尿酸為CHF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各亞組對慢性心功能不全發生的OR值
2.2 CHF嚴重程度與尿酸水平的關系 按NYHA心功能分級分為四組,隨著心功能下降尿酸水平逐漸升高。心功能Ⅰ級血清尿酸濃度(278.55±76.18) μmol/L;Ⅱ級(312.70±101.50)μmol/L;Ⅲ級(343.63 ±96.44) μmol/L;Ⅳ級(372.08±99.14)μmol/L;組間差異顯著(P<0.01)。
尿酸與EF值呈負相關(相關系數r= -0.267,P<0.01),EF值越低,尿酸越高。尿酸與BNP呈正相關(相關系數r=0.325,P<0.01),BNP值越高,尿酸越高。應用SPSS的Partial相關分析,控制血肌酐的影響,LVEF值與尿酸相關系數r=-0.223,P<0.01;而 BNP值與尿酸相關系數 r=0.213,P<0.01。即排除血肌酐對尿酸的影響,尿酸水平仍隨著心功能惡化而上升。
目前認為CHF主要的發病機制是心室重構和神經內分泌激素的過度激活。尿酸是體內黃嘌呤代謝的終產物,當體內尿酸排泄減少和(或)生成增多時則出現血尿酸含量增高。血尿酸水平的升高對CHF的發生存在重要影響。
本研究發現,CHF組血尿酸水平明顯高于non-CHF組(P<0.001),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中均提示血尿酸是CHF發生的危險因素。血尿酸60%~70%通過腎臟隨尿排出。血尿酸是反映腎功的一個指標。CHF患者尿酸升高可能與合并腎功能不全,導致尿酸排泄障礙,使其血清濃度偏高有關。這與劉喜等〔3〕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以往研究表明CHF患者中腎功能惡化明顯高發,且發生腎功能惡化者住院期間死亡率高〔1〕。然而本研究經校正了肌酐等腎功能下降相關指標影響后,仍然發現隨著心功能不全程度加重血尿酸水平逐漸升高。LVEF值與血尿酸呈負相關,BNP值與血尿酸呈正相關。以上結果表明血尿酸是獨立于腎功能之外,影響CHF的危險因素。其可能的機制包括:在CHF中,血清尿酸濃度反映了氧化代謝的損傷〔4〕。高尿酸增加活性氧自由基產生,而有研究表明〔5〕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應用別嘌呤醇降低血尿酸濃度,可以阻斷氧化應激。另外,尿酸與心功能不全時炎癥反應激活有關,可以促進細胞因子生成〔6〕。有研究發現尿酸與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血漿可溶性 TNF受體(sTNFR1)和 sTNFR2相關〔7〕;與 IL-6、C 反應蛋白(CRP)和TNF-α呈正相關,與 IL-1β呈負相關〔8〕。動物實驗中通過靜脈注射尿酸會增加TNF-α的產生,從而激活免疫炎性反應〔9〕。目前認為衰竭的心臟亦可分泌尿酸,致使血清尿酸濃度升高〔10〕。
綜上所述,心功能不全嚴重程度與血尿酸水平明顯相關,血尿酸是CHF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由于本研究納入病例有限,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大規模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證實,以指導臨床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尿酸控制。CHF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復雜臨床綜合征,其血尿酸水平升高的病理生理機制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楊曉紅,孫志軍,鄭黎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腎功能惡化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1;50(7):568-71.
2 Krishnan E.Hyperuricemia and incident heart failure〔J〕.Circ Heart Fail,2009;2(6):556-62.
3 劉 喜,趙興勝,劉艷玲.血尿酸水平與冠心病心功能不全關系的研究〔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1;9(3):174-6.
4 Leyva F,Anker SD,Swan JW,et al.Serum uric acid as an index of impaired oxidative metabolism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Heart J,1997;18(5):858-65.
5 Cappola TP,Kass DA,Nelson GS,et al.Allopurinol improvesmyocardial efficiency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J〕.Circulation,2001;104(20):2407-11.
6 Kanellis J,Kang DH.Uric acid as amediator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in-flammation,and vascular disease〔J〕.Semin Nephrol,2005;25(1):39-42.
7 Leyva F,Anker SD,Godsland IF,et al.Uric acid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 marker of chronic inflammation〔J〕.Eur Heart J,1998;19(12):1814-22.
8 Lyngdoh T,Marques-Vidal P,Paccaud F,et al.Elevated serum uric acid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circulating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population-based coLaus study〔J〕.Plo SOne,2011;6(5):19901.
9 Netea MG,Kullberg BJ,Blok WL,et al.The role of hyperuricemia in the increased cytokine production after lipopolysaccharide challenge in neutropenicmice〔J〕.Blood,1997;89(2):577-82.
10 Sakai H,Tsutamoto T,Tsutsui T,et al.Serum level of uric acid,partly secreted from the failing heart,is a prognostic marker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Circ J,2006;70(8):1006-11.
R541.6
A
1005-9202(2012)12-2456-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2.003
遼寧省科技攻關計劃資助項目(No.2008225010-2)
孫志軍(1969-),男,教授,主要從事心衰的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
孟慶坤(1986-),男,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心衰的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
〔2011-10-22收稿 2012-01-20修回〕
(編輯 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