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力 劉 芳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上海 200233)
胰島素泵與皮下注射諾和靈強化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的療效對比
李 力 劉 芳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上海 200233)
目的探討胰島素泵強化療法與胰島素皮下注射強化療法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78例初發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胰島素皮下注射強化治療組)39例和觀察組(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組)39例,對照組進行口服降糖藥和多次皮下胰島素注射強化治療,觀察組使用胰島素泵強化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 w血糖及達標時間、用藥量、胰島素分泌指數、胰島素抵抗指數、血漿MDA和SOD水平,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前后觀察組與對照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胰島素用量、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次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MDA、HOMA-IR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SOD、HOMA-BE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1)。結論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臨床療效與皮下注射強化治療療效相當,氧化應激影響沒有差異,但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可縮短血糖達標時間,減少胰島素用量,降低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修復和恢復胰島β細胞功能,有助于血糖的長期穩定,避免血糖波動,可能與其降低胰島β細胞受到的氧化應激有關,對于嚴重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應作為首選。
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臨床應用
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礎與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功能缺陷有關〔1〕,氧化應激導致胰島β細胞凋亡增多而增殖減少,也是糖尿病的發生、發展的因素之一〔2〕。控制理想的血糖水平,解除高糖毒性,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是改善糖尿病病情的關鍵。胰島素短期強化治療是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包括口服、多次皮下注射和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本文比較多次皮下注射和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觀察對胰島β細胞功能與氧化應激水平的影響,以期對糖尿病的強化治療提供證據。
1.1 一般資料我院2009 年3 月至2010 年7 月收治的78 例初發2 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 糖尿病診斷和分型標準。納入標準: ①45 ~ 89 歲; ②空腹血糖≥11 mmol /L; ③尿蛋白陰性。排除標準: ①接受過口服降糖、調脂藥或胰島素治療; ②糖尿病急性并發癥; ③嚴重肝、腎功能損害; ④皮質醇增多癥、垂體生長細胞瘤、嗜鉻細胞瘤等影響糖代謝的疾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 皮下注射強化治療) 39 例,觀察組( 胰島素泵強化治療) 39 例。觀察組中男23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 55. 2 ±8.6)歲,20例單純2型糖尿病患者,19例合并慢性并發癥。對照組中男27例,女12例,平均年齡(54.5±9.3)歲;21例單純2型糖尿病患者,18例合并慢性并發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糖尿病宣教,調整合理飲食,每天定時定量運動,起始全天胰島素總量=體質量 (kg)×0.5。對照組:皮下強化注射諾和靈30R治療,每天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每天2次,周期為2 w。觀察組:采用美頓力公司507/508型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諾和靈30R治療,基礎量和餐前大劑量各占1/2,餐前大劑量以按1∶1∶1分布于三餐前,周期為2 w。
1.2.2 觀察指標 達標標準為空腹血糖<7 mmol/L,餐后2 h血糖<8 mmol/L。治療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檢測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島素、血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計算胰島素分泌指數(HOMA-BE)、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觀察低血糖發生情況與血糖達標所用的時間。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組間獨立樣本t檢驗。
2.1 兩組患者血糖、胰島素總用量、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次數比較 見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觀察組胰島素用量、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次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或P<0.01),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差異仍無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血糖、胰島素總用量、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次數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血糖、胰島素總用量、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次數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1)P<0.01;與治療前比較:2)P<0.01
組別 時間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胰島素用量(U/d) 血糖達標時間(d) 低血糖次數(次)觀察組 治療前 14.31±4.15 17.51±5.75 46.9±12.41) 6.1±1.61) 0.7±0.21)治療后 5.44±1.252) 7.25±2.432)對照組 治療前 14.84±3.96 17.65±5.51 59.7±14.6 8.9±1.8 1.4±0.4治療后 5.34±1.312) 7.42±2.492)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檢測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MDA、HOMA-IR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SOD、HOMA-BE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1);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MDA、HOMAIR、SOD、HOMA-BE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檢測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檢測指標比較(±s)
與治療前比較:1)P<0.01
組別MDA(μmol/L)SOD(U/L)HOMA-BE HOMA-IR觀察組治療前 4.91±0.36 42.4±11.7 11.2±3.1 2.8±0.9治療后 3.41±0.381) 58.8±12.71) 49.7±13.31) 2.0±0.51)對照組治療前 4.89±0.38 41.5±14.3 11.5±2.6 2.9±0.7治療后 3.52±0.451) 56.2±10.61) 47.3±13.71) 2.2±0.61)
普遍認為,胰島β細胞受損而致胰島素相對缺乏及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病機,持續高血糖可產生氧化應激狀態,引起胰島β細胞氧化損傷和凋亡,破壞胰島素β細胞功能,導致胰島素抵抗,抑制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3〕。改善異常的高血糖狀態,恢復胰島素β細胞功能,抑制胰島素抵抗,是治療糖尿病的首要任務,嚴重高血糖患者尤其應當及早控制血糖,避免葡萄糖毒性,重新調節失代償β細胞功能,應短時間行胰島素強化治療〔4〕。目前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模式是對新診斷者先予飲食和運動治療,之后使用降糖藥物口服,最后才考慮胰島素治療〔5〕;但短期胰島素泵為初診嚴重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模式〔6〕,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解決夜間高胰島素風險、清晨高血糖風險,避免急性并發癥,減少和延緩慢性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7〕。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短期及早使用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臨床療效與皮下注射強化治療療效相當,但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模擬生理性的胰島細胞功能,可縮短血糖達標時間,快速消除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明顯修復和恢復胰島β細胞功能,防止其凋亡,有助于血糖的長期穩定,避免血糖波動,可能與其降低胰島β細胞受到的氧化應激有關,適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也適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8〕。短期應用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可以恢復或部分恢復糖刺激的胰島素第一時相分泌,而短期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無此作用;改善第二時相的分泌更加明顯,能夠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即減輕胰島素抵抗,而短期多次皮下注射胰島素無此作用。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可使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時回到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起始階段,即不用任何藥物、僅通過飲食控制就可獲得長期良好血糖水平的階段。因此,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可作為新診斷2型糖尿病治療的可行方案之一,且更理想〔9〕,對于嚴重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或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應作為首選〔10〕。
綜上所述,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應盡早、盡快給予14 d的胰島素泵強化治療,抓緊早期的可逆期,降低高血糖毒性,恢復和改善β細胞功能,降低胰島素抵抗,使血糖維持穩定水平,減少低血糖的發生率,因此推薦作為首選的強化治療手段。
1 史清海,葛 迪,伏建峰,等.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與并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1;32(4):250-2.
2 王 堯,黃 歡,王艷萍,等.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與氧化應激狀態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3):2606-8.
3 Ahren IL,Karlsson E,Forsgren A,et al.Comparison of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ampicillin,ciprofloxacin,clarithromycin,telithromycin and quinupristin/dalfopristin against intracellular non-typeable haemophilus influenzae〔J〕.JAntimicrob Chemother,2002;50(6):903-6.
4 蔡明江,張南雁,成 杰,等.新診斷2型糖尿病胰島素強化治療與常規治療的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14(5):72-5.
5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87-809.
6 陳 彬,呂肖鋒,焦秀敏,等.新診斷2型糖尿病兩種胰島素治療模式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2):1285-6.
7 鄧曉峰,陳衛文,陳珺秋,等.動態血糖監測聯合胰島素泵雙(C)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9):142-3.
8 陳 之.胰島素泵短期強化治療2型糖尿病〔J〕.醫師進修雜志,2002;25(9):26-7.
9 武晉曉.短期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對新診斷2型糖尿病胰島β細胞功能與胰島素抵抗的影響〔D〕.第三軍醫大學內科學(內分泌學)碩士論文,2005.
10 牛旭東,李 文,方永鵬,等.胰島素泵治療120例糖尿病的臨床觀察〔J〕.寧夏醫學雜志,2010;32(12):1205-6.
R587.1
A
1005-9202(2012)12-2470-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2.010
劉 芳(1971-),女,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研究。
李 力(1974-),男,碩士,主要從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研究。
〔2011-10-14收稿 2012-04-02修回〕
(編輯 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