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凡 熊學麗 (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湖北 荊門 448000)
貝那普利對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影響
楊 凡 熊學麗 (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湖北 荊門 448000)
貝那普利;心絞痛;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6
炎癥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1〕。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除了具有傳統的降血壓、抑制心肌及血管增厚作用之外,還有抗動脈粥樣硬化(AS)的作用,其抗AS作用可能與抑制某些炎癥反應有關〔2〕。本文觀察貝那普利對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的影響。
1.1 對象 選取我院內科門診或住院的80例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60~70〔平均(65±5)〕歲,病程2~6〔平均(4±2)〕年,不穩定性心絞痛20例,穩定性心絞痛20例。對照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60~71〔平均(66±5)〕歲;病程2~7〔平均(5±2)〕年;不穩定性心絞痛21例,穩定性心絞痛1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納入與排除標準 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參照《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3〕。排除標準:經檢查證實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臟疾患,重度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及頸椎病、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合并重度以上高血壓,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合并急慢性感染者等。
1.2.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給予單硝酸異山梨酯緩釋片60 mg,1次/d,腸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治療,低脂低鹽飲食;實驗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鹽酸貝那普利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次2.5~5 mg,1次/d。兩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試驗期間兩組均不用有可能影響試驗結果的藥物,如其他降脂、降壓藥物,皮質激素及免疫調節劑等。
1.2.3 心絞痛療效 分別于試驗前后記錄心絞痛發作次數、持續時間、疼痛程度及含服硝酸甘油次數,評估心絞痛療效。
1.2.4 心電圖比較 試驗前后分別檢測常規多導聯心電圖。
1.2.5 炎癥因子檢測 患者分別在試驗前后空腹靜脈采血,分離血清,-20℃保存待測。ELISA法檢測TNF-α和IL-6,試劑盒購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
1.2.6 安全性指標 觀察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的變化。
1.2.7 療效判定標準 心絞痛及心電圖的療效評定參照《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3〕。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2.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組間率比較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療效比較 見表1。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 見表2。實驗組心電圖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心絞痛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比較〔n(%)〕
2.3 試驗前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比較 見表3。兩組試驗后TNF-α、IL-6水平均明顯降低(P<0.05),且實驗組較對照組效果明顯(P<0.05)。
表3 試驗前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比較(±s)

表3 試驗前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比較(±s)
同組試驗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組別 n TNF-α(ng/L) IL-6(ng/L)實驗組 試驗前40 12.55±2.50 26.50±5.36試驗后 40 6.80±2.551)2) 15.62±5.301)2)對照組 試驗前 40 12.60±2.55 25.20±6.20試驗后 40 9.52±2.601) 19.75±6.251)
2.4 安全性評價 試驗前后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無明顯變化。
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是AS和血栓形成。AS的形成對損傷的血管內膜而言既是免疫反應過程又是炎性反應過程,免疫反應使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和激活,致使單核-巨噬細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等被激活,從而產生大量的 TNF-α和 IL-6〔4〕。炎癥期間TNF-α與IL-6可以相互作用,TNF-α可促使IL-6的產生和釋放,但TNF-α又可以對IL-6發揮調節作用,二者高度相關,冠心病患者 TNF-α和 IL-6升高達100%〔5〕。TNF-α和IL-6作為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其表達升高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6〕。本研究提示貝那普利可能通過降低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患者 TNF-α和 IL-6水平,抑制炎癥反應,提高臨床療效。
1 莊庭怡,毛靜遠.冠心病心絞痛與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1β及白介素-6關系的研究概況〔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7;5(8):613-5.
2 沈光敏,柏宏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抗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1996;25(5):296.
3 陳國偉,顧菊康,陳灝珠.心血管病診斷治療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22.
4 劉艷紅,白保強,陳鴻昌,等.腦出血早期患者出血量與血清白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關系〔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6;23(6):580-1.
5 容兆寧.血府逐瘀湯對37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細胞因子及氧自由基的影響〔J〕.中醫研究,2006;19(7):26-8.
6 馮 悅,邢藝凡,劉運芳,等.大黃對老年冠心病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6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7):2422-3.
R549
A
1005-9202(2012)12-260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2.076
熊學麗(1974-),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感染性疾病的研究。
楊 凡(1975-),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2011-01-28收稿 2011-07-16修回〕
(編輯 袁左鳴/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