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星 (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五官醫院大內科,黑龍江 大慶 163000)
社區醫院綜合干預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131例
張衛星 (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五官醫院大內科,黑龍江 大慶 163000)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療效;生物反饋療法;藥物療法
腸易激綜合征(IBS)可根據腹痛、腹脹及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進一步分為腹瀉型、便秘型、腹瀉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1〕。近年來,腹瀉型IBS(IBS-D)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因此,探尋IBS-D的有效干預策略與措施,是急需解決的難題。我科針對IBS-D患者中存在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采用生物反饋療法結合藥物綜合治療方法進行干預,效果較好。
1.1 研究對象 診斷標準:依據2000年羅馬Ⅱ中關于IBS的診斷標準〔1〕。納入標準:①年齡:18~60歲;②符合診斷標準,且臨床癥狀以腹瀉為主;③病程最少3個月;④血、尿、糞常規及培養、大便隱血試驗證實無致病菌;⑤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嚴重的其他腸道器質性疾病及內分泌疾病;②嚴重的心理、精神疾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通過上述標準,2009年2月至2011年7月共篩選131例IBS-D患者為研究對象。
1.2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并且結合患者自愿,將患者分為生物反饋治療結合藥物綜合干預的治療組(66例)及西藥治療的對照組(65例)。治療組中男性24例,女性42例;年齡27~59歲,平均 (37.2±11.1)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39例,年齡26~57歲,平均(39.2±12.4)歲。兩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在不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的前提下,治療前2 w及治療期間停服治療IBS的其他藥物。給予口服匹維溴胺(得舒特)50 mg/次,3次/d;雙歧三聯活菌(貝飛達)420 mg/次,3次/d。
1.3.2 治療組 西藥的治療方法同對照組,生物反饋治療在特定的治療室內,30 min/次,10次為1個療程,將放松體驗在家中重復1~2次/d,鞏固效果〔2〕。另外,堅持在社區衛生服務站中每月放置防治IBS-D的小冊子、健康教育處方等進行健康知識宣講,在宣傳欄上反復宣傳疾病常識或針對本病的危險因素進行家庭互訪等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患者明晰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控制疾病的有效手段。
1.4 療效判定 依據2000年羅馬Ⅱ中關于IBS-D的療效判定標準,根據的便次、便質、黏液癥狀及有無腹痛、腹脹及精神癥狀等依次分為顯效、有效、無效,計算有效率。
1.5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服藥依從性、并發癥等方面的調查隨訪3個月,每月1次。治療前、后通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對兩組患者各評定1次。
1.6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
2.1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治療前、后HAMA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HAMA評分顯著差異;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總分與各因子得分均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HAMA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HAMA評分比較(±s)
組別 HAMA 總分 精神性焦慮 軀體性焦慮治療組 治療前26.1±12.2 12.8±5.6 12.6±6.4治療后 12.6±1.9 5.8±3.1 6.1±4.5對照組 治療前 26.1±12.5 12.9±5.4 12.5±6.1治療后 22.8±8.61) 11.8±4.51) 9.1±4.11)
2.3 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在治療的2 w內,治療組共有不良反應8例(11.8%),對照組為5例(7.4%),但經解釋后均能耐受,隨著治療的延續,癥狀減輕或自行消失。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隨訪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在醫護人員監督下均能按醫囑服藥。治療結束后3個月,治療組能完全按醫囑用藥者27例,部分依從23例,不依從16例,依從率為75.75%;而對照組完全依從20例,部分依從25例,不依從20例,依從率為69.23%。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
生物反饋療法主要借助于電子儀器讓患者能夠知道并學會有意識地調整和控制自身的機能活動,達到心身放松,從而有效、迅速地改善軀體癥狀〔3〕。現今多將其運用在神經系統功能性病變引起的局部肌肉拘攣、抽動、麻痹及與精神緊張有關的心身疾病的治療中。一般而言,肌肉緊張程度與情緒焦慮程度呈正相關,尤以前額部的骨骼肌表現最為明顯〔4〕,而生物反饋療法即是通過松弛前額肌肉的訓練達到緩解精神緊張、焦慮的作用〔5〕。通過使患者借助于肌電儀器的反饋指示,以了解是否處在緊張、焦慮狀態,從而學會有意識地調整和控制自身的機能活動,減輕肌肉緊張度,改善焦慮情緒。
現已證實:IBS-D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其中最密切的是精神(心理)、食物、腸道菌群紊亂等因素〔6~8〕。而現今的干預措施多為針對癥狀進行治療,從而忽視心理、精神因素對于本病的影響。相關研究證實:臨床中的大多數IBS-D患者,尤其是女性,存在精神心理障礙表現較多,如情緒易波動,甚或無法自控;其成因與中、青年女性在社會中面臨越來越多的與家庭、工作相關的壓力有關,而絕經期女性受更年期綜合征的影響,導致胃腸動力和內臟感知異常,從而易引發本病。神經心理學研究顯示,肌電動力異常的基礎是腦腸軸的紊亂。因此,IBS應隸屬于心身疾病范疇〔9,10〕。
因此,本研究在上述理論的基礎上,采用臨床已經證實效果較好的匹維溴銨聯合雙歧三聯活菌治療本病,同時輔以可有效改善情緒波動、肌緊張的生物反饋療法進行綜合干預,結果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無明顯不良反應,且對于患者的焦慮情緒及服藥依從性改善明顯。提示生物反饋療法聯合藥物治療IBS-D,對于改善患者的精神及生活質量大有裨益,安全有效,具有推廣價值。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948-51.
2 吳衛國.形式各異的生物反饋療法〔J〕.心理與健康,2005;(11):48.
3 沈漁邨.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889.
4 鄭延平.生物反饋的臨床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9-73.
5 楊麗明,劉秀勤.心理護理結合生物反饋促進焦慮癥病人康復〔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83-4.
6 Nicholl BI,Halder SL,Macfarlane GJ,et al.Psychosocial risk markers for new onse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results of a large p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study〔J〕.Pain,2008;137(1):147-55.
7 O'Mahony L,McCarthy J,Kelly P,et al.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ymptom responses and relationship to cytokine profiles〔J〕.Gastroenterology,2005;128(3):541-51.
8 田景波,李京軍,徐 茗.曲美布丁聯合雙歧三聯活菌膠囊治療腸易激綜合征〔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7;19(2):187-8.
9 李穎波,郭 冰.綜合治療非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6;12(5):332-3.
10 康明祥,賈 紅.腸易激綜合征內臟高敏感性機制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14):1554-8.
R57
A
1005-9202(2012)12-262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2.093
張衛星(1974-),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內科疾病診治工作。
〔2012-01-15收稿 2012-03-10修回〕
(編輯 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