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杰
(遼寧省圖書館,遼寧 沈陽 110015)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利用網絡傳輸系統,實現在全國范圍內共建共享優秀文化信息資源的新型文化建設項目。 各地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采取了互聯網模式、VPN 模式、IPTV 模式、有線模式等服務模式,實施文化共享工程。遼寧省在建設文化共享工程遼寧平臺的基礎上,采用廣電模式,即利用廣播電視網絡,通過模擬頻道和點播式機頂盒頻道傳輸文化信息資源,有效解決了文化共享工程進村難、入戶難的問題,受到了基層群眾的普遍歡迎。
最初,遼寧省文化共享工程主要采用互聯網模式傳播信息資源,由于實施效果不佳,2008 年12 月,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通過多次論證,遼寧省采用廣電模式實施文化信息資源進村入戶工程。
為有效推進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遼寧省先后對衛星和IPTV 等模式進行了論證:按照衛星模式進行文化共享工程建設,預算資金高達4.6 億元;采用IPTV 模式,預算資金為2.29 億元;采用廣電模式,實現文化共享工程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兩大工程的有機整合,總投資僅為5 000 萬元,極大地降低了建設成本。 采用IPTV 模式,基層服務點建設需要4 年時間才能完成,而廣電模式的實施,只需兩年的時間。
按照衛星模式或IPTV 模式,遼寧省文化共享工程能夠覆蓋74 個涉農縣(區)支中心、942 個鄉(鎮)、1.1 萬個行政村服務點。 實施廣電模式,文化共享工程覆蓋范圍擴大,擴展到6 萬個自然村、224 萬家庭用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
采用廣電模式傳輸文化信息資源,使廣大農民在家中就可以查閱文化信息資源。 采用互聯網模式傳輸文化信息資源,不但用戶要支付網絡使用費,而且軟硬件維護費用也較高。廣播電視網絡是政府投入的公益性網絡,故障率低,后期維護成本也低。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遼寧省于2008 年12 月開始探索采用廣電模式建設文化共享工程。 通過3 年多的建設實踐,226 萬涉農縣(區)的農戶可以通過專用模擬頻道收看文化共享工程信息,224 萬機頂盒用戶已實現利用機頂盒點播收看文化共享工程遼寧平臺傳輸的資源。
遼寧省通過有線電視和數字電視相結合的方式傳輸文化資源,實現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 其網絡結構包括文化前端、廣電前端、廣電網絡(含有線電視網絡和數字電視網絡)和終端用戶四部分。文化前端負責資源采集、加工、審核、資源提交等;廣電前端負責接收文化前端提交的資源并按時發布到廣電網絡中;廣電網絡中的各地市網絡負責接收廣電前端傳輸的文化資源數據,根據各地網絡特點進行處理轉發有線電視網絡或編輯存儲進入雙向數字電視網絡,供廣大農村用戶點播使用;終端用戶接收系統具有廣播和點播兩種接收方式。 廣播方式是用戶通過電視機直接收看文化信息,點播方式是用戶通過機頂盒點播收看文化信息。 網絡拓撲圖如圖1。

圖1 文化共享工程廣電模式傳輸方式圖解
遼寧省各級廣播電視機構無償提供點播式機頂盒頻道和模擬電視頻道兩個專用頻道以保障文化信息資源的傳輸。 文化共享工程遼寧平臺以服務農民為宗旨,在整合遼寧省文化、廣播電視、黨員教育、計劃生育、科學技術、農業等部門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基礎上,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國家中心提供的各類資源,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隨時調整節目播出內容,努力增強資源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點播式機頂盒頻道主要采用PUSHVOD 技術在單向傳輸網絡中將資源推送到機頂盒中, 用戶可以點播收看各類節目,滿足其個性化需求。 機頂盒頻道的欄目分為三級:一級欄目設置11 個,分別為金農熱線、聚焦三農、供求信息、科普之窗、教育園地、知識講堂、文化藝術、新聞回放、陽光政務、電影欣賞、圖書閱覽;二級欄目49 個,包括農業種植、農業養殖、務工指南、科技致富等;三級欄目是資源名錄。 受硬件的限制,機頂盒的內置硬盤容量是160 G,可存的視頻資源時長為70 小時,圖文信息約萬條。 這49 個的欄目每周至少更新一次,金農熱線、供求信息等時效性強的欄目實現了日更新。
模擬頻道的用戶打開電視機就可以在特定頻道上收看信息。 模擬頻道有舞臺藝術、經典電影、知識講座、文化博覽、務工培訓、科普知識、農業技術、道德觀察等近20 個欄目,涵蓋農業、文化、科技、法律、教育等領域,搭建了一個完整的農業節目資源體系。 文化共享工程遼寧平臺在模擬頻道每天傳送6 個小時視頻節目, 以18:00—24:00 為基礎播出時段,6:00—12:00 及12:00—18:00 重復播放基礎時段的節目。 結合農民的作息時間及收視習慣,及時安排播放農業科技及生產生活節目。
通過3 年多的工作實踐,采用有線電視模式實施文化共享工程的進村入戶,充分發揮了廣播電視網絡覆蓋面廣、運行維護成本低、使用方便等優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3.1.1 資源的版權問題
支撐兩個頻道的播出需要大量的、不斷更新的資源,相對其他類型的資源,有線電視資源版權的使用費偏高。 因此,妥善解決資源的有線電視版權是采用廣電模式實施文化共享工程需解決的迫切問題。
3.1.2 增加了資源編輯的難度
有線電視具有欄目固定、播出時間固定的特點,這對資源的編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有工作人員缺乏相關技術經驗,難以保證資源時長相對固定和保持資源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需要通過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資源編輯水平。
3.1.3 機頂盒的技術問題
點播型機頂盒所使用的PUSHVOD 技術是一種通過網絡推送的方式進行資源更新的技術。由于在推送資源的過程中硬盤不斷的旋轉,因此形成的噪音較大。推送資源只能在開機狀態下才能進行,存在著耗電量較大的問題。通過下鄉調研,我們發現許多農戶因為噪音和耗電問題而關掉機頂盒電源,無法接收到推送的資源。
3.2.1 加強協作,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
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實現文化共享工程進村入戶,需要文化、廣播電視、教育、計劃生育等多個部門之間的協調協作。 各相關部門要將文化共享工程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列入議事日程,把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施納入文化先進鄉鎮、縣(市)的考評標準及體系中,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機制。
3.2.2 建立版權保護聯盟,解決版權問題
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倡導的重大惠民工程,最有效的版權保護方法是由政府承擔文化共享工程的版權費用。此外,文化共享工程國家中心可以聘請法律專家,聯合各級分中心,建立版權保護聯盟,專門處理各類版權問題,尤其要妥善解決有線電視資源的版權問題,為文化共享工程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
3.2.3 加強人員培訓,提升服務水平
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工作,提高文化共享共享工程建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建立一支穩定的、適合文化共享工程建設需要的管理和服務隊伍,為文化共享工程的持續、穩定和深化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3.2.4 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服務影響面
為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資源與服務,各級文化共享工程服務點要開展豐富的宣傳活動,面向用戶開展機頂盒使用方法的培訓工作,讓他們掌握機頂盒使用正確的方法,及時接收到更新的節目。
3.2.5 健全傳輸網絡,完善運行模式
目前,遼寧省正在全力推進全省廣電網絡整合,并著手對全省有線電視網絡進行雙向數字電視改造。文化共享工程后續發展將與此相結合, 即在改造后安裝的數字機頂盒中加載文化共享工程子系統設備,用一個機頂盒實現看數字電視、接收文化共享工程信息、網上繳費、可視電話等綜合功能,以此大幅降低文化共享工程成本,提高普及率,減少網絡故障率,使廣大用戶更便捷地享受文化信息服務。
采用廣電模式實施文化共享工程,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家中就可以無障礙地收看文化信息資源,有效地解決了文化共享工程進村難、入戶難的問題。我國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的構建,必將推動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設,也使文化共享工程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1] 王筱雯.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進村入戶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圖書館學刊,2011(2):1-4.
[2] 吳麗杰.共享工程廣電模式的優勢及其發展策略——以共享工程遼寧平臺建設為例[J].圖書與情報,2011(5).114-117,123.
[3] 朱學武.文化共享工程“遼寧模式”技術架構設計與思考[J].圖書館學刊,2009(6):94-96.
[4] 遼寧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情況[EB/OL].[2011-05-09].http://www.cpcss.org/_d271498553.htm.
[5] 周越.文化共享工程建設中的版權問題及應對策略[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9(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