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1月31日文章,原題:中國人投資之怪現狀 想壯陽的中國男人一直迷信傳統中藥冬蟲夏草。現在,中國投資者正試圖利用這種稀有真菌來提振另一樣東西:投資回報。蟲草價格過去兩年翻了一倍,頂級的達到每磅11,500美元以上。
在中國股市下跌、房地產市場停滯、銀行存款回報微不足道的情況下,中國投資者一直在一些奇怪的領域尋找幫助。除了傳統中藥產品,還把資金投到藝術品份額、國產烈酒、紅木家具及玉石等產品上,所有這些都與西方的資產類別格格不入。
為利用這一熱潮獲利,中國各地涌現出各種花樣迭出的交易所。南京去年設立了一個鹿角等中藥的交易所。允許買賣單件藝術品份額的交易所也已出現。茅臺現在每瓶價格在300美元以上,比一年前翻一番。去年12月一場拍賣會上,江蘇商人花8300美元買了24瓶年份不明的白酒,接近起價的4倍。自2010年以來,紅參等中藥價格大幅上漲,部分原因就在于投機。專家認為,從微觀層面看投機已經顯現。中國的銀行也開始參與其中。工商銀行建立了讓客戶投資高端普洱茶的基金,招商銀行正打算允許客戶在其網站上進行鉆石交易。
中國投資者面臨的問題是,來自更加傳統市場的回報已消失。房地產曾是中國人最青睞的投資項目,但政府控制導致房價停滯不前。上海股票交易所從2011年初開始下跌了約20%。銀行存款利率也趕不上通脹步伐。投資當代藝術、古董及金銀的媒體企業家任軍(音)說,投資的渠道真是太少了,“正因為如此,我在一定程度上強迫自己大膽嘗試新的投資選擇。”
中國中央政府對這場投資盛宴則沒那么興奮,表示將加強對資產交易的監管,提出要警惕一些人的投機和價格操縱行為,還說一些經理已攜客戶資金逃跑。但一些大起大落的藝術品交易的倒霉故事并沒讓人們放慢尋找下一個大投資項目的腳步。▲(作者馬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