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薛小樂
電影《賽德克·巴萊》的熱映,讓人們知道了臺灣少數民族之一的賽德克族,也了解了他們當年抗日的英勇事跡。賽德克族,這個在2008年才成為第14個臺當局承認的少數民族,雖然族人僅有6600多人,但其流傳千年的文面文化卻在世界聞名,而這個古老習俗也一度與賽德克族悲壯的抗日史相糾纏。日前,《環球時報》記者在臺灣花蓮專訪賽德克族文面文化研究學者,被稱為“文面文化保護神”的田貴實,聽他講述文面文化背后的故事。
環球時報:對大陸民眾來說,賽德克族還比較陌生,賽德克族的文面文化又代表著什么?
田貴實:賽德克族原本被列為泰雅族的一支,在2008年4月23日成為第14個當局承認的臺灣少數民族,目前族人僅有6600多人。在賽德克族文化中,文面最具特色,也是其重要的傳統。除了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和泰雅族也有這一習俗,這三族人也被泛稱為泰雅人。
文面文化有很多內涵,除了美觀、避邪和貞潔外,它還是賽德克族人生前融入族群及死后得以回歸祖靈地的標記。文面也是該族人成年的重要標記,完成后方可結婚。一般文面分兩次進行,5歲時男女都文額紋,至男子學會打獵后才能文頤紋,女子也要學會織布后才能文頰紋。
環球時報:文面文化為什么會逐漸消失?
田貴實:自明清以來,賽德克等族的文面傳統就不斷被丑化為“黥面”、“野蠻”、“烏鴉臉”。1895年日本殖民臺灣后,更是稱臺灣少數民族為“野蠻人”,歧視文面文化,嚴禁文面的少數民族孩子上學。在1913年,日本殖民統治者甚至下令嚴禁文面,并強行割除文面。日本人當時的手段很殘忍,就是用鑷子將文面的皮膚夾起,再以手術刀割后縫合,根本沒有用麻醉藥。自此,賽德克等族的文面文化逐漸消失,如今,臺灣只剩下7位文面老人在世,年紀最小的92歲,最大的已超過百歲。過不了多久,文面就會在這塊土地上徹底消失。
環球時報:什么原因使您走上探尋文面文化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田貴實:從小我就跟在祖母身邊,對祖母臉上的文面很熟悉,一直到長大成人也沒有想過研究它的意義。但是有一天,我的孩子在學校因為被嘲笑曾祖母臉上的文面而與同學打架,他回家后質問我:“爸爸,曾祖母臉頰上的紋飾就像黑社會老大身上的刺青一樣嗎?”那時,我突然明白自己作為族人的失職,保護祖先尊嚴的想法,促使我深入部落,探尋文面背后的故事。
剛開始從事這項工作時,常遭遇異樣、排斥、奚落的目光。除了投入不見回報的物力、財力之外,也讓我產生濃重的挫折感,如文面老人怕聲音和靈魂被帶走,不愿意接受拍照或者錄音講述見聞事跡;被部落老人趕出來,被狗追著跑不慎掉入溝中,攝影器材全數損壞。
經過長時間的溝通和交流,我慢慢地獲取部落老人的信任,甚至成為他們家庭中的一員。讓我不能釋懷的是,常常將拍好的照片送到老人家時,才發現對方已過世,照片變成靈堂照,讓人百感交集。
環球時報:跟部落老人的交流中,除了文面文化之外還有什么其他收獲?
田貴實:在文面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中,我對臺灣少數民族的抗日歷史也進行了梳理和補充。因為臺灣少數民族以前沒有發明文字,只能以口述保留歷史,因此在臺灣歷史上,有關臺灣少數民族的歷史有很多空白。特別是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少數民族的英勇斗爭被遺忘了,在搜集資料過程中,發現很多感人的事。我在南投碰到一位賽德克族老媽媽,當年她的父母參加霧社起義被殺,她僥幸躲起來而幸存,我問她,“還恨日本人嗎?”她說:“如果我有仇恨的話,不可能活在現在的天堂里。”這讓我很感動,只有不帶仇恨地記住這段不能忘記的血淚史,才會讓我們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環球時報:您在文面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中有沒有遇到不開心的事?
田貴實:我自從1993年開始這項工作以來,拜托媒體的宣傳,文面文化的圖片及研究成果在美國、新西蘭、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巡回展出,使臺灣少數民族文面文化引起廣泛的關注。十幾年來,我的工作室熱鬧非凡,到這里一游的人已超過十數萬人次,但是過度的觀光人潮除了讓人大感不勝負荷之外,幾乎沒帶來任何對文面文化保護工作的實質意義與幫助,一陣“你真厲害哦”等夸獎聲之后,全部沒下文,被許多“大官”稱為“了不起的原住民文化研究者”的我,至今沒有獲得當局任何相關單位的實質重視與鼓勵。
環球時報:最近幾年您在文面文化的研究和保護過程中有沒有什么新發現?
田貴實:最近幾年我發現,和賽德克等族一樣,大陸的黎族和獨龍族也有文面的傳統,兩岸的文面在很多文化特質上有重疊。比如,賽德克等族和黎族都認為文面代表美觀、可以避邪,是通往祖靈的識別——人死后可以憑借身上的刺青受到祖先神靈的指引,與祖先團聚。另外,我還發現兩岸少數民族有許多共同的地方,比如父子連名制——我的族名叫給米·西畔。給米是我本人,西畔是我爸爸的名字。大陸這邊許多少數民族也采取這樣的父子連名制。又比如都有崇拜祖靈,都有室內葬等習俗。
通過這些我了解到,原來我們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我就希望大家能夠立即認祖歸宗,兩岸的政治分隔已經把我們隔開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