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銳敏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分析
樊銳敏
目的 觀察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95例確診的慢性盆腔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對照組45例,采用純西醫傳統療法,經期抗炎,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癥狀改善及有效率。結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西醫治療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明顯高于單純西醫治療組。
中西醫結合;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患者常表現為下腹疼痛、腰骶疼痛下墜、月經紊亂、白帶增多、不孕等。我院婦科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取得很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95例患者均來源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以來我院門診患者,根據就診日期的單雙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對照組45例。治療組年齡21~48歲,平均33.1歲,病程5個月~5年,平均病程2.2年;對照組年齡23~47歲,平均年齡30.2歲,病程4個月~7年,平均病程2.5年。兩組病例來源、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高等學校醫藥教材第6版《婦產科學》[1]制訂。癥狀:下腹墜脹,腰骶部酸痛,常在勞累后、性交后、排便時及月經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熱,疲乏,月經增多和白帶增多。婦科檢查:子宮常呈后位,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輸卵管炎時在子宮一側或兩側可觸及條索狀物,并輕度壓痛;盆腔結締組織發炎時,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或在盆腔一側或兩側扣及包塊。B超提示:一側或兩側附件有囊性包塊,盆腔積液。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經期使用頭孢曲松鈉2 g加入1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2次/d;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0.5 g靜脈滴注,2次/d,7 d為一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月經干凈后加服中藥配合治療,藥方為:生黃芪 30 g,黨參 10 g,山藥 30 g,白術 10 g,丹參 10 g,桃仁15 g,赤芍 15 g,紅藤 20 g,白花蛇舌草 15 g,敗醬草 10 g,三棱10 g,莪術10 g,延胡索12 g,牛膝10 g,甘草 6 g。以上藥用水煎服,1劑/d,2次/d,每次200 ml,7 d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
1.4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痊愈: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正常;顯效:治療后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明顯改善;有效:治療后癥狀、體征均有減輕,婦科檢查及理化檢查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及檢查均無改善或有加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及t檢驗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組及對照組的臨床療效比較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伴隨癥狀及體征療效

表2 兩組患者伴隨癥狀及體征的療效比較(例,%)
由表2,治療三個月后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顯示,四大主癥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慢性盆腔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疑難病癥,常為急性盆腔炎未能及時徹底治療或者體質較差,長期炎癥刺激,病程遷延所致。其病情較頑固,久治不愈,反復發作。目前,對于慢性盆腔炎的西醫治療,主要以應用廣譜抗生素殺死病原菌為主,病程綿長易產生耐藥,臨床療效不盡人意,本文探討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于經行產后,正氣虛弱,外邪乘虛而入,以致濕熱內蘊,氣虛血瘀,沖任受阻,凝集下焦,濕瘀互結而成。方中黃芪、黨參、白術、山藥健脾益氣,扶正培元;丹參、桃仁、赤芍活血化瘀;三棱、莪術破血散結;白花蛇舌草、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利濕止帶;延胡索行氣止痛;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對慢性盆腔炎有明顯的鎮痛、抗炎、減少炎性滲出、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根據現代藥理學研究,方中黃芪、黨參、白術、山藥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丹參、延胡索能有效的改善微循環,松解粘連;敗醬草、紅藤、白花蛇舌草有較廣泛的抑菌作用[3],特別對葡萄球菌、鏈球菌有強烈殺滅作用;三棱、莪術能改變血液流變性,減少炎性組織的滲出,抑制結締組織增生,促使炎癥消散。本研究顯示單純西藥組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局限,配合中藥可克服單方面用藥的不足,還可以相互協調,提高療效。只要患者積極配合,堅持用藥,就可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1]樂杰.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74-275.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52-253.
[3]沈映君.中藥藥理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53;56;69;128:134.
467000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